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让“微公益”拯救疲软慈善

2012年01月04日 10: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耿银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柔软温暖的棉被两大包,美观御寒的冬靴一整箱,2011年12月27日,用暖流滚滚来形容“衣加衣”设在甘肃兰州《西部商报》的捐助点再准确不过, “免费午餐”、“大爱清尘”、“衣加衣”、“给孩子加个菜”……这些民间公益活动都有个温情的名字,这种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模式被称为“微公益”,在2011年里,受到了亿万网民的热情追捧。随着人们参与热情的日益高涨,募集款物的日益增多,“微公益”风头正劲。

“微公益”的“微”既指以微博作为发起平台,又指力量之微、发起者地位之微。“微公益”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网络平台成为人财物的聚集地。用自由简单的方式,在轻松和谐、透明豁达中参与慈善行为,让业已低落的慈善公信力不断上升,这对于慈善精神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推动和快乐拯救。“微公益”将崇高的精神与自由参与、精神自觉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传统的呆板说教,让慈善和自由、激情、真诚融为一体,既能让自我得到快乐,又能大幅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这才是对慈善精神的最大开掘和光大。

“郭美美”等事件后,中国慈善业的公信力、捐赠量均直线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仅仅停留在抱怨、愤怒、谴责和冷眼中是不行的。应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早日修复“受伤的慈善”。眼下,中国红十字会正在积极推行“数据公开”、“捐赠透明”等措施,民政部还出台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慈善事业在经历了坎坷波折之后,定会重新回归正确的轨道。

而“微公益”就是一个及时的慈善回归。它的慈善形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积极的精神指向。在“慈善低谷”中,这些人用不离不弃的行为、轰轰烈烈的参与,改善和纠正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冷漠和旁观,为慈善注入“二度信任”。这是一种宽容、大度、豁达,是一种必要的积极心态,也是对慈善精神的最具体的落实。就算是慈善事业有多少不足,我们最该做的不是冷漠和旁观,而是静下心来,在宽容中不断扶持它、完善它。

当然,作为一项慈善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微公益”还应该进行制度化规范,需要专业化指导,多一些精细化、正规化,为慈善发展推波助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侯力新] 标签:微公益 免费午餐 郭美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