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部地区NGO发展被指停滞不前

2011年04月12日 09:48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范长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放松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流的增多,各种NGO借势快速发展。因资金、知识以及经济社会等相关因素的推动和影响,NGO也形成了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发展的态势。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场,拥有一定的政策和区位优势,理应出现NGO的蓬勃发展。然而有研究表明,国内外NGO通常忽略中部地区,在云南、四川、陕西等西部地区开展项目;中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社会捐赠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两点原因共同制约了NGO在武汉市的发展。

本文的调查分析部分表明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市的NGO发展处于困境中的困境,表现为发展资源缺乏持续性和再生性,使NGO发展停滞不前。

NGO整体状况不佳

据组织过湖北地区NGO研讨会的中南民族大学章长城老师的介绍,民间组织在中部地区数量上偏少,开展的活动质量都不高,“我们曾专门把湖北省的民间组织召集到我们学校开研讨会,约有40多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环保方面领域,其中有一些做得非常好,主要侧重在环保、教育、青少年保护等领域,而整体上跟深圳和北京还是有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NGO的数量、规模及项目运作能力上。”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环保类NGO调查显示,湖北省全省的环保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与北京或上海相比,在武汉注册的环保组织仅有6家,他们的调研对象中规模最大的武汉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也只有5名专职人员,会员企业200余家,每年活动经费10余万元。

制度限制大

章老师表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灵活的政策创新相比,湖北省在民间组织的注册和管理上不够灵活,还停留在原有的体制管理之下,所以数量就比较少。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的梅志罡老师特别提到:“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国部长,在民政系统工作会议上有个讲话,说现在有许多事情民政部门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着不让其他机构进来。所谓的其他机构其实就是NGO等第三部门。我们一些朋友认为李立国的讲话可能会促进NGO的发展,但现在看来,后续动作并不明显,特别是各个省没有传达这个事,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注册问题。所以目前注册问题上还是很尴尬,很多组织还是以工商企业的形式在注册。”

囊中羞涩

当组织具体运作起来时,多数NGO很快会发现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现实的困难是资金问题。

与东部地区国际NGO和境外资助机构云集、强大的地区经济实力相比,中部NGO经常面临资金困境,梅志罡老师说:“像绿满江城主要是靠民众捐助,再就是向会员募集,而我这边(济和社区发展促进会)就是靠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得项目经费,另外就是靠我自己拿工资来做的,接受的民间捐助很少。”

中部地区NGO出现的资金困难也不只是因为筹资政策上的限制,例如梅老师说:“不是说他们不愿捐赠,而是捐赠的后续问题很多,首先,现在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票据;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关的票据,他们在税务部门减免税费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而一些企业家的个人捐赠多是定向捐赠,定向捐赠的方向比较狭窄,与我们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此外,中部地区的NGO获得政府资助也比较少。”而章老师也认为中部地区的NGO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灵活获得资金,总体情况很不系统。

人力匮乏

NGO作为一种外来理念,最早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这些知识精英的参与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那么中部,特别是高校云集的武汉市就应该是NGO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但事实是,很多武汉市的NGO在创建初期因为有一批有志向的志愿者,而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些活动,随着这批志愿者的离开,这些组织就陷入了人力无以为继的局面。

在欧美等NGO发达的国家,一些大学不仅开设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愿意到NGO做几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报和服务社会。由于内部教育管理脱节,外部与国际组织接触少,使大多数大学生不认识NGO,更遑论参与到NGO的行动中去。

社会基础薄弱

由于公民社会理念还不为民众所熟悉,政府对社会组织目前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使得NGO在武汉等中部地区陷入了信任困境。对此,梅老师指出:“现在这些机构和人有了,但是社会不习惯,政府不习惯,民众不习惯,现在就是要克服这三个不习惯,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现在是探索,一步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外NGO对武汉等中部地区缺少关注,在中部地区项目运作和资助活动少;而政府部门对NGO的认识程度低,在民间组织培育与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很小,政策创新贫乏。在既没有外部力量,也没有内部力量推动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的NGO一方面影响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难以在整体上形成独立的声音。目前来看,即便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中部地区的NGO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继续挣扎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侯力新] 标签:中部地区 老师 环保组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