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社团
一个社团就是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就会成就一批人才。近日,《环球慈善》杂志社举办的第二期高校“公益会客厅”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活动主题是:成长在社团--社团能力建设经验交流。
学生社团以其活动内容丰富、自由度大、灵活性强的独特魅力在校园异军突起,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非政府、非营利,且完全由学生独立运作的组织的三位同学分别从学生社团的运营方式、怎样结合社团定位去运行一个项目及出国实习经验和国际志愿服务经历,跟同学们分享了社团能力建设相关经验。
学生社团不受专业的限制,是学生在自身兴趣、爱好基础上自由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以“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服务”为目的,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与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组织、管理、协调和创新等能力。如何做好一个公益项目?魏娜介绍说,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在做,首先要招募到跟你志同道合、投身能力好的人,来组建一个团队。在做项目时,大家会发现,它涉及的事情非常杂,须要对外做公关及媒体宣传。要举办活动,也必须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比如说会做photoshop、会写很好的活动策划、然后还要有人可以帮你做HR的管理,帮你去招募国外的志愿者和国内的志愿者等等。在整个团队中,非常需要一个有创意的人,他(她)可以不断激发你的创新意图。此外,寻找外界合适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在这个寻找过程当中,来确定哪些团体可以给你提供哪些技术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以及哪些资源上的共享,同时你也要去协调媒体对项目进行传播,尽可能把项目知名度打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它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公益",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371884
1亚洲鲤鱼泛滥成灾 美工兵部队考虑对鱼 -
355650
2老太摔倒被小伙扶起后讹人 称你害我干 -
42896
3多省今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年轻夫 -
32839
4姐妹换夫:留守丈夫与妹妹生情 打工女 -
22759
5温州50多位胶鞋厂老板集体下河游泳推 -
15549
6儿子捡到同学银行卡 母亲进行教育后取 -
13963
7专访郎永淳(上集):让爱情回到原点 -
7793
8英国哈里王子陷“打猎门” 猎杀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