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深圳初中生发起帮扶基金:让慈善成为习惯(图)

2010年10月28日 07:4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罗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这个基金除了有16名联合发起人之外,还有近百名同学积极响应参加。

慈善理念从小培养。

同学们积极为基金做宣传。

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力所能及地做慈善公益活动?两名14岁的中学生———刘俊良和解松若有一个好点子。不久前,在解松若的14岁生日会上,解松若建议“同学不要送生日礼物,改向困难群众捐款”,他俩发起“把生日会办成筹集善款的聚会”的倡议。为了推广这一做法,他们开始搭建慈善捐助的平台,并付诸实际开始了慈善公益活动,还成功地在今年第二届公益项目大赛成为二十强入围参赛者。“做慈善很开心,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两名学生还计划,报名参加2011年大运会的志愿者活动。

从小开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救助站、福利院,在父母的引领下,刘俊良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这些地方,从小慈善公益便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小的时候,逢年过节,爸爸就会带着妈妈和我到福利院和救助站去,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过年!”在救助站和流浪儿一同包饺子、吃饺子、过大年,刘俊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个男孩只读了一年书,妈妈去世后,他爸爸沉迷于赌钱,输了钱就回来打他,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忍受就离家出走了。”在救助站里,在自己与流浪儿生活环境巨大的反差中,刘俊良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上小学之后,每当寒暑假别人在悠游地过假期时,他都没有忘记救助站的同龄人,他为他们表演节目,与流浪儿一起玩耍。他陪有兔唇的孩子放风筝,与流浪儿、有先天残疾的小孩聊天,倾听他们不幸的遭遇,“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样的想法在刘俊良的心里生根发芽。

读小学六年级时,他给市长写信,建议在偏僻的城市角落放置垃圾桶。他还给救助站长写信,就如何消除深圳街头的乞讨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将参加公益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文章纳入到他的作文集《阳光下的足迹》里。

而解松若在美国的两年生活经历让他对慈善公益有了自己的认知。“在美国80%的捐款来自个人,而不是企业,在美国读书的孩子被要求每个礼拜都要做4个小时公益劳动,还有志愿者经常走上街头为孤残儿童募捐、在社区里面帮助老人家、策划专门的慈善项目帮助有需要的人等等。”

在美国,周末时学校往往组织义卖活动,学生先采购一些生活物品再手工加工,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吸引路人购买。“义卖、募捐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解松若发现,在美国慈善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常态的募捐活动比比皆是,“募捐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中的习惯,成为一种公民的自觉意识,大学生每周都有从事志愿者的时间以及数量要求。”他希望,“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让慈善成为生活的习惯,我想把这种理念传播开来。”

奔赴震区当小志愿者

“上了初中后,就觉得单纯地参加慈善公益活动不够了。我们虽然是学生,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刘俊良这样在日记中写道。

去年寒假,刘俊良和解松若放弃了在深圳的假期生活,跟着解松若的父亲去四川灾区担当小志愿者,体验生活。“屋子倒了人还在,自己的房子自己盖!”当地受灾的情况让他们震惊,而坚强的力量更让他们震撼。他们与震区的孤儿们一起玩耍,为灾民们送物资。

在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房子震塌后一直不愿意下山,住在用木板做的不到五平米的房子里,屋子里除了一张床基本没有其他家具,四面漏风。接过他俩送去的油米和牛奶,老奶奶感动地流下眼泪。

虽然从灾区回深圳已经一年多,但他们还时常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重建情况。“本想今年暑假结束前再去一次四川震区看看,可惜没有时间”,解松若告诉记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臧文娟] 标签:学生 慈善公益活动 我生日我慈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