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人人可公益” 公众捐款比例应占80%
现代公益理念的核心是“人人可公益”,这也是公民社会的标志之一。公益组织通过搭建平台、设计项目、拓宽渠道、宣传引导等多种方法,增强社会成员的公民责任意识。在发达国家,普通人的捐赠额占到了当年捐赠总额的80%左右,而我国个人捐赠却只占到20%,是什么导致普通老百姓捐赠额比例过低?如何调动个人公益、捐赠的积极性?什么是公益的2.0时代?本期公益演播室将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李利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陈灏 拉卡拉电子支付公司高级副总裁
主持人郭鲲:京华时报公益周刊副主编。
精彩语录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相当于是开幕,我们离开世界相当于闭幕。活着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为善、去恶。
——李利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这个企业的灵魂,如果这个灵魂是充满爱心的,那么他的团队也是互信互爱的,如果这个灵魂是邪恶的,这个企业也会很糟糕。——陈灏
公众捐款比例应占80%
主持人:目前个人捐款在我国公益捐款额中的比例如何?
李利:我国去年一年的慈善捐款总额是500多亿元,其中个人捐赠额大概只占到了20%多,包括扶贫基金会在内,大部分基金会的捐赠都是来自于企业或者企业家。我们去美国考察时发现,美国一年的捐赠额有6000亿,但80%都来自于普通人的捐赠,其实普通老百姓才是捐款的资源与市场。那次回来后,我们扶贫基金会立刻成立资源开发部,针对捐款人群展开调研与分析。
主持人:美国80%的个人捐赠比例中,包括企业家的大额个人捐赠吗?
李利:不包括的,个人捐赠所占的这80%都是小额、常态捐款,企业家、富人的大额捐赠还是归纳在剩下的20%中。我们经常说“人人皆可公益”,这样的比例才是人人公益的体现。而我国的捐款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我国缺少常态捐赠项目
主持人:个人捐赠比例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利:我国也比较缺乏个人捐赠的常态项目。比如香港乐施会有个“月捐”项目,每个月向公众募集捐款。香港2000万人口中,有100万人每个月定期地向乐施会进行小额捐赠,哪怕一个人捐20块,一个月就是2000万,一年就是2个亿,这种细水长流的捐赠是非常稳定的,也不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主持人:我要进行这样的小额捐赠,能不能直接从我的工资里每月扣除?
李利:我不赞成通过从工资里扣除这样的做法进行公益。过去20多年的公益事业,行政化募集的方式延续很久。比如某单位接到通知要捐款,就从员工工资扣缴到公益组织,员工作为捐助人,既没有票据、没有知情权,更没有监督权,很容易挫伤捐助人的积极性,形成了时下流行的“被捐赠”。每个单位的记录系统、财务系统与公益慈善机构的信息化系统是不通的,因此如果由单位从工资中扣除就不能做到透明。
陈灏:但基金会可以与银行合作,个人授权给银行,让银行从工资卡账户或是信用卡账户从中扣除,单位不要参与进来。
主持人:目前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么?
陈灏:可以,目前招行与壹基金会已经有推类似的服务,比如“月行一善”,银行与基金会、持卡人三方签协议,银行可以做代理扣收的款项。其实多种多样的捐赠形式,关键是培养公众持续做公益的意识。
为个人捐款多建渠道
主持人:除了项目缺少以外,还有什么制约个人捐赠积极性呢?
陈灏:我个人认为,捐款渠道不畅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希望贡献一份爱心,然而真正去落实捐款时,才发现,捐款的流程和渠道是非常复杂的。大家工作都很忙,只好把捐的钱给财务统一去银行办理,过程也很复杂。因此,我们和几个基金会开展合作,通过拉卡拉公司的终端机,为大家捐赠拓宽一些渠道。
主持人:具体如何操作呢?
陈灏:拉卡拉近年在全国通过与便利店合作,建立了4万个便利支付的网点,每天有20多万人次在我们的网点建立交易。
我们这次为基金会打造的这个项目叫做“公益账单号”,每个基金会有一个很简单的号码,比如扶贫基金会就是991017,大家捐款时只要在终端机输入这个账单号和捐赠金额,就可以刷卡完成捐赠了。而我们的迷你拉卡拉终端还可以放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实现捐赠。
刷卡多捐钱可以追回
主持人:扶贫基金会为什么选择991017这个号码?
李利: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了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此外,它还有一个好听的谐音:“1017——邀你一起”来做公益。
主持人:我支付时,如果出现春晚赵本山小品里多划一个零的情况怎么办?
陈灏:捐款基本是T+2形式到账。如果发现输错了,在一两天内提出申请很容易打回账户的。
李利:钱到了基金会也可以退,流程很简单,填个申请表就可以。
主持人:刷卡捐赠需要收手续费么?
陈灏:不会,我们是不收取捐赠人任何费用的。至于跨行转账的费用,银联会和基金会一起共同分担,尽量减少这种成本。
受助者也可以公益
主持人:个人税收的捐赠减免政策是不是也影响到普通人的常态捐赠?
李利: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实小额持续捐赠的动机不应该是为了减税,小额捐赠去减免个税很多时候并不值当。其实公益最大的动机应该来自于他的内心,借用一个佛教的词语“发心”。通过帮助他人、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形成一种具有公民社会责任的全新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这是我们过去忽略的地方。
主持人:公益组织不但要关注受助人的需求,还要关注捐赠人的需求,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李利:是的,我们过去都把受益人的服务作为核心内容,我想今后要倡导“人人可公益”,就一定还要关注捐赠人能收获什么,怎样把捐赠人的善心激发出来,怎样让捐赠人的善心成为善行。此外,真正的“人人可公益”还要包括受助者,公益慈善是一种温暖、饱含感情的财富分配方式。对于付出方,他付出的是金钱与财富,收获的是人格的完善、精神的愉悦;被帮助方不仅得到物质金钱上的帮助,去克服生活困难,还要学会自强自立,自我完善人格,形成公民责任意识,最终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主持人:如果把目前的公益比作一代,您说的这种情况就可以成为公益2.0版本。
李利:是的,其实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的结合,现代的公益创新并非遥不可及。扶贫基金会目前就在打造一个SNS社区交友网站——欢乐人生网,网民可通过这个类似“开心网”的平台,去与人交流,建立一个帮助和受助的平台,分享自己公益慈善的体会与经历,同时对公益行为进行专业辅导。
企业也应推动全民公益
主持人:在这个公益2.0的平台上,企业能有什么样的作为?
陈灏:作为一个支付类企业,我们除了可以为公益拓宽一些渠道,创新一些方法外,我们也一直在推动企业员工的公益意识。除了在公司内部传播,也会尽量把这种理念推广到合作伙伴、客户。每次我的客户、我的员工在我们的便利网点上、在我们的迷你拉卡拉上去做这样一次交易时,其实我们心里是欢喜的,非常有成就感。
李利:企业推进全民公益,一定要从过去的思路走出来,再不能从员工工资里强行扣“善款”,而是要鼓励员工参加公益事业,企业会有一些付出,但却能收获到一个有爱心的、有利他精神的团队。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371884
1亚洲鲤鱼泛滥成灾 美工兵部队考虑对鱼 -
355650
2老太摔倒被小伙扶起后讹人 称你害我干 -
42896
3多省今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年轻夫 -
32839
4姐妹换夫:留守丈夫与妹妹生情 打工女 -
22759
5温州50多位胶鞋厂老板集体下河游泳推 -
15549
6儿子捡到同学银行卡 母亲进行教育后取 -
13963
7专访郎永淳(上集):让爱情回到原点 -
7793
8英国哈里王子陷“打猎门” 猎杀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