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发布

2012年05月16日 19:10
来源:凤凰网公益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发布

17个项目中有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    

13个项目留下了长期性的或永久性的物质设施           

5月16日,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联合发布《联手的力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根据对17个项目的实地评估信息,报告回答了17个项目的执行情况等问题。初步结果显示,17个项目中有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5个项目被评价为“较不成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决定从募集的13亿多捐款中拿出2千万元开展灾后重建民生服务类项目,以招标的方式给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机会。先后中标的17个项目从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到2011年夏季基本结束。公益界专家学者指出,此次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的公开招标与顺利实施,可以看作是中国公募基金会的一项创举,打破了公募善款在政府体制内循环的传统,打造了第一条连接公募基金会与草根公益组织的公益链。项目从创意到执行的全过程都是整个公益界联手合作的产物,为中国公益界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树立了一个范例。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在评估报告发布会上致辞指出,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大批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展示了中国民间慈善的巨大力量。然而,资金缺乏限制了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更大和更加持久的作用。为了更加透明有效地配置救灾资源,为了支持更多NGO持续开展救灾工作并发挥更大作用,为了使灾区群众能够最大程度地从中收益,中国红基会于2008年6月首批拿出2000万元捐款,面向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公开招标灾后重建项目,尝试和探索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的共享与合作。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对中国红基会面向草根组织公开招投标的作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整个招标坚持了“过程公开、程序公正、竞争公平”的原则,采取了社会评审、信息透明、分期拨款、动态监管等创新举措,有助于推动公募基金会的转型,扩大公募基金会和草根NGO之间的横向合作,促进公益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顺利对接,对于推动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完善中国的救灾体制乃至中国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担任项目的第三方评估者,从2011年3月开始组建课题组,确认评估采取的方法论策略,为评估工作前期确定研究程序和制定具体的研究工具奠定了基础,评估工作由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教授、执行主任师曾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陶传进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副教授带队进行,2011年7月底课题组开始对各个项目进行实地评估,并通过对招标评审委员会部分委员的访谈,进行项目招投标过程的模式评估。

据课题组主要组织人师曾志教授介绍,由于被评估项目的多样性,以及评估介入时间较晚等问题,本次评估采取以定性手段为主的评估策略,系统地采用了多种定性数据采集方法,以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作为最主要的信息采集手段。同时辅之以参与式观察、文献和档案分析等非介入式的数据采集和利用手段,从而得到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定性评价,以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制度性因素的系统归纳。

经过历时一年的实地调研和研究分析,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7个被评估项目在“项目机构的组织特征”、“项目受益人群和服务对象”、“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和财务运行状况”等11个维度上的描述数据,进行了直观的呈现。并依据17个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综合社会社区建设”和“典型社工服务”三个大类的项目内容依次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初步结果显示,17个项目中有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5个项目被评价为“较不成功”。

此外,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通过一个扩展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红基会资助的17个项目的多重项目产出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委托方和社会大众公示,本次中国红基会以“5.12”地震灾区救援为契机展开的与草根NGO为主的慈善公益力量的合作事宜,除了项目规划的预期收益外,还可以从另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对本次资助的扩展后效做出多维度的理解和评价。

报告显示,17个项目中的16个引入了诸如项目培训、召开村民会议、社区茶话会等公共活动;15个采取了培育公民意识和引导社区生活方式的活动和做法;13个留下了长期性的或永久性的物质设施;12个在当地留下了某种项目执行和运作的理念和制度模式。

报告同时对中国红基会未来在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方面可能的改进方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认为中国红基会可以在未来项目设计和项目资助的初始环节就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力量;类似的灾害援助项目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受益人群跨越不同时段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变动中的动机体系,预先对受益人群可能表现出来的动态社会心理机制进行模拟;接受更加多元的项目绩效评估框架等。

评估小组主要执行人高丙中教授、刘能副教授对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投标项目分别进行了评估总体介绍和过程、方法介绍;担任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评审委员会顾问的徐永光、担任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代表刘忠祥、杨团对评估报告进行了点评;执行项目代表绵竹青红社工项目负责人陈涛、绵竹鹤童护理院项目负责人韩淑燕介绍了项目执行的经验和体会;中国红基会秘书长刘选国回答了媒体记者关注的项目招标及评估问题。中国红基会项目管理人员、北京大学评估课题组成员、项目执行单位代表及首都新闻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了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的项目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

《联手的力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已于“5.12汶川地震”四周年前夕,由北京大学正式出版,对外公开发行。

[新闻背景]

2008年6月17日,中国红基会在北京召开了“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从汶川地震救灾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面向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公开招标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尝试和探索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的共享与合作,以期更加透明有效地配置救灾资源,支持更多NGO持续开展救灾工作,使灾区群众最大程度地从中收益。此次公开招标前后分为3期评审,历时近半年时间,共有国内80多家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竞标,最终有15个民间公益组织申报的项目中标,项目中标总金额为1719.36万元。

2009年8月,为全面支持灾区灾后重建,中国红基会决定再次安排500万元捐款,与南都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出资1000万元设立“中国慈善导航专项基金”,通过中央电视台《2009中国慈善导航行动》节目再次公开招标。中国红基会从最终入围的公益项目中选择了3家NGO的项目进行了资助,每个项目资助20万元,共资助60万元。(资助项目详见“公开招投标项目一览表”)

在遴选项目的过程中,中国红基会全部采取了公开招标的方式,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序,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专门邀请具有公益精神和专业精神的资深人士组成项目评审团队,充分体现了社会参与的原则,也使得中标的灾后重建项目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中标项目的具体执行,中国红基会在充分尊重NGO自主空间的同时,采取了加强指导、动态监督的方法,并对NGO采取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即:对项目设计切实符合灾区实际需求、执行团队执行能力强、项目实施效果好的NGO,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2010年给予后续项目资助支持;对于项目执行不力的NGO,限期整改,达标后继续拨付项目款,不达标则停止拨发甚至追回项目款。

2011年上半年各中标项目均已执行完毕,为对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项目公开招标”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总结招标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红基会决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所有招标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先后有三家在国内进行公益项目评估较为专业的学术机构提交了评估方案,经综合比选,中国红基会最终选择委托方案最佳、报价合理的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进行本次评估工作,双方于2011年6月签署委托协议,正式开展评估工作。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公益",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何凡] 标签:红十字 灾后重建 项目评估报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