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

2013年09月16日 00: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赵楠

10年前,刚上大学的张亮亮来到吉林省西部的向海湿地时,“湿地周围几乎没有几点绿色,鸟和动物也很少,风一刮,脸都生疼”。这次来,他对吉林省西部的印象有了全新的改变——百鸟齐飞、处处披绿。

近年来,吉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治碱治沙成果丰硕

□造绿工程成效初显

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启动了“西部治碱工程”。截至目前,西部治碱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7亿元,建设草场围栏213万延长米,种草达到23万亩。干线公路两侧盐碱地造林绿化带累计总长达1757公里。

在治理过程中,吉林省引进了清华大学“热电厂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专利技术”进行盐碱地治理。以白城市为例,通过不懈努力,全市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918万亩,减少到2012年1596.4万亩。基本结束了过去“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

多年来,吉林省一直致力于西部造绿工程,尤其是近几年,实施了“三环一路一网”绿化建设工程和“三大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从2010~2012年末,吉林省西部地区完成造林100多万亩,绝大多数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固定,同时还加大了城市、县城、村屯、公路两侧绿化。

■生物修复效果明显

□实施生态补水工程

“因为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水质无污染,而且这里的鱼不用人工投放饲料喂养,所以这里的鱼比

其他地方的鱼好吃。”现场一位捕鱼工人说。

2007年,水利部将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定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试点,编制完成了《查干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开展了塌岸治理工程、水生态监测中心建设和原位生物治理工程等。

经过多年努力,查干湖水体主要污染指标均达到控制范围内,优质特色鱼产量保持在年产7000吨以上,珍稀水鸟种群数量增加,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

吉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引霍林河水入向海湿地、引嫩江水入莫莫格湿地、引洮儿河水入向海湿地、引察尔森水库水入向海湿地等引水工程,共调水2.8亿多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湿地生态缺水问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

■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生态经济前景广阔

松原市前郭县的查干淖尔大草原曾由于生态遭到破坏,陷入草原面积大量减少的危机。近些年,吉林省采取了有效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终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得以重现。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西部地区完成了人工种草110.55万亩。为了消除草原超载过牧,草场实行了季节性禁牧,草场植被明显增加,密度提高了15%,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吉林省将组织编制并实施《吉林省西部地区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移民集中居住工程,以此解决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