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气象台三天连发雾霾预警 再现蓝天不能只靠应急

2013年01月15日 08:10
来源:人民网

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三天发布雾霾最高预警

再现蓝天 不能只靠“应急”

核心阅读

1月14日,笼罩我国多地数日的雾霾天气仍在持续,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各地各部门正在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应对。然而,想要远离雾霾,留住蓝天,仅仅做好应急还不够,治本之策让人期待。

1月14日,中东部大范围雾霾天气还在持续,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三天发布最高级别的雾霾黄色预警。

据预测,16日开始,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或将逐渐消散。然而,这场雾霾的影响和相关讨论并未降温。

北京空气质量连续5天严重超标

1月14日,北京空气质量连续5天严重超标,北京城看上去就像是机场里的吸烟区,污染程度达到了极重污染。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扩散条件极端不利,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特别是PM2.5污染区域性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加重了污染水平。

面对灰霾,根据北京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北京环保、住建、教育、卫生等13个部门从11日起开展应急行动。

本次污染程度达到了极重污染,根据应急方案,要停驶30%的公务车。对此,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管部门接到指令后,立即通知通州、大兴、房山等区县的相关单位停驶了公车。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这些公车在交管局都已经备案并录入系统,如果上路,电子眼能抓拍到,并在后台有督促和检查。

张大伟说,随着扩散条件改善,北京此次污染过程15日夜间有望告终。

重庆发布霾黄色预警

14日上午,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警级别升至Ⅱ级。

预警期间,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每8小时向市政府有关单位通报一次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环保部门加强了对产生粉、烟尘和扬尘的工业企业现场检查,减少污染排放;市政部门加强了城区道路清扫保洁,严禁冒装撒漏和未冲洗的运渣车辆上路,并责令影响较大的工地停止渣土转运;建设、国土、园林等部门也对各自监管的施工工地加强现场检查,督促落实控尘措施。

重庆市环保局介绍说,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庆正加紧制定《“洁净大气”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7)》,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大雾影响交通,致事故频发、航班延误

1月14日,广西出现全区性大雾天气,广西气象台发布大雾蓝色预警。在这次雾霾天气中,南宁首度出现重度污染。截至1月13日23时,南宁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8个监测片区中,3个为轻度污染,5个为中度污染。

大雾导致交通事故频发。1月13日上午8时至9时,泉南高速公路全黄段因大雾接连引发7起追尾事故,造成1死11伤。1月14日,南宁机场跑道能见度仅150米,24个进出港航班延误,2100名旅客滞留。

14日早上7点,记者在沪宁高速南京段看到,路上能见度不到十米,司机连路牌也看不见,只好以极缓慢的速度行驶。据润扬大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7点多开始高速双向都已封路,前方车辆至少已排了两三公里。

直到12时40分,车辆才终于恢复通行。当晚,沪宁高速镇江境内部分地区又起大雾,最小能见度仅3到4米,汽车只能缓慢行驶。

口罩等防护品出现全国性热销

连日来,受持续雾霾天气影响,口罩等防护品出现了全国性热销。据北京市药监局监测,近日北京主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口罩类产品销售量日均增长20%左右。以同仁堂连锁药店为例,1月10日至14日共销售口罩3万余只。

北京市药监局局长丛骆骆表示,目前,北京口罩货源充足。同时,北京市已于2008年建立医药物资储备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北京市口罩储备已达200万只。

不仅是口罩,各种应对雾霾的方法也在网络流行。卫生部门提醒公众,雾霾天气少出门、少抽烟、少开窗,做好个人卫生,饮食要清淡。

环保部要求做好监测预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14日,环保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工作,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努力减轻污染影响。

通知要求,各地“以防治细颗粒物为重点,切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作出详细部署,比如要在继续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在重点地区建立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制度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倍量替代制度。

通知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增强区域治污整体合力。

据介绍,环保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发展,大力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综合本报记者王明浩、刘毅、孙秀艳、富子梅、王君平、刘志强、庞革平、谢建伟、姚雪青报道)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