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何道峰:幸福的标准与参照系


来源:中国慈善家

人参与 评论

幸福是形而上灵魂对形而下肉身生命的体验,是形而上生命与形而下生命的平衡  人一出生,具备真和善及爱的品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品性,是“神”种在人心中的神性,人人具足。

\

管理生命的幸福

就是驾驭比较心

人为什么会迷失?所有的迷失都是因不适当的比较心产生的贪婪造成。所以管理生命的幸福就是驾驭比较心。

一个灵魂修炼得越是伟大,对比较心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依附度和被驱使度就越小,心中愈充满着定力与宁静。而迷失在形而下肉身生命的灵魂,就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虚名,须臾离不开因过度比较而燃烧的熊熊妒火,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安抚与拥趸。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迷失,迷失的人很自大,迷失的人又很脆弱。因为没有恰当恒定的参照系,迷失的心在社会的座标里如小鹿般蹦蹦跳跳地寻找参照点。为了实现比较曲线,往往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失去行为底线的坚守。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建立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是神。信哪个教,哪个教的神就是参照系。由此产生信仰和崇拜曲线。有信仰的人,其形而下肉身在尘世达到和超越生存线就会很幸福。没有信仰的人,就会被社会驱赶到比较线上,在任何一点都不幸福,因为总有更高的物欲参照点达不到。所以心里的参照系是让你在这个社会狂躁不安的原因,痛苦的根源,不幸福的根源。如果参照系是神呢?你就不会痛苦,真的不会,因为神是你心中的参照,你跟神之间的距离代表了你崇拜的程度,你对神的崇拜就是你修行的动力,你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最后能与神同在。当然,这是一种高级的信仰,低级的信仰是一种行为交换。

宗教解决的问题是,防止人的生命追求过分地形而下,保持形而上精神生命和形而下肉身生命的协调与平衡。如果找到了这个平衡,心中就会充满喜乐,生命的每一步都会觉得方向明确,目标坚定,当下所有得失并没那么重要,当下所有的打击、磨练都会看成是神对自己的意志的磨练和考验。

台湾创立了人间佛教,这是一次宗教改革。人间佛教有两项改革。第一是重拾六祖的遗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满足肉身生命生存需求。因此信众捐钱不是给僧人,而是捐给神,这个钱必须用来做慈善普渡众生。第二是从出世的宗教搬到了社区,入世了。在现代社会,宗教要跟人交流,要影响他人,如果不到社区,怎么影响人的改变?这两项改革,引导台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内心幸福感的增强。

如在生命的历程中形而上精神与形而下肉身长期脱节失衡,过分地物质化和拜金化,人都变得焦躁、狂野,失去耐心、平和与坚守,从而制造出各种激烈冲突、伤害与杀戳,因此跟动物的距离拉近,跟神的距离拉远。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做慈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仰的替代品,或者说是信仰之下修行的替代品。虽然神恩和救赎未必能通过善行交换,但善行总还是离神近的。

信仰是关乎自己的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也未必每个人的信仰都需要中介组织的卷入。我们拯救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修行自身。拯救世界是神的事情。神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会有诸多缺憾与错误,但正是这些缺憾与错误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的心,从而能够准确地衡量我跟我信仰之神之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种距离而进行精神内心的修炼,乃至肉身的苦修,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因此幸福只关乎自己生命的修行。

如果老是想改造世界,又会变得烦躁。很多宗教组织一经长久成为信仰者与神之当然中介,常常会变得很凶残,因为他普渡别人,不管别人是否愿意,他就强行普渡。强行普渡众生,常常造成宗教组织作为神之中介的暴力。因此佛祖拈花微笑,只渡有缘之人。在精神层面最忌讳强制改造,形成意志暴力。迷失掉的信仰要靠自修来寻找,自修才能自省、开悟和宁静,自修才能和平,自修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安,最终找到自己的喜乐和幸福。

终极的幸福就是完成此生的使命,虽然一生一世在这个充满泥泞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但是生命下半场能找到在上半场肉身拼搏历程中迷失的神性,你就找到了生命的圆满,可以张开怀抱欢乐地迎接和拥抱死亡,脱去肉身,在形而上层面与神或大精神融合,那是多么圆满而幸福的生命曲线啊!如果整个生命过程都没有反省和开悟,被狂野的社会比较心驱赶着奔驰到生命的终点,在毫无准备中突然带着恐惧心死亡,灵魂下堕入无底之深渊,那是多么悲惨而炼狱般的生命终结啊!

从整个社会来讲,短期不持乐观态度,因为我们在精神上迷失得太多,迷途得太远,迷误得太深,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历史性宏观迷失。从长期来看,可以持乐观态度,因为正是这种群体性的历史迷失,会促成群体性的历史反省与寻找,那总会有找回迷途的那一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侯力新]

标签:肉身 平衡精神 标准答案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