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公益事业靠行政摊派、眼泪攻势难以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网

人参与 评论

6月22日,是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中国的儿童慈善并没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不能称之为事业。很多草根公益组织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在宣传、推广、营销方面没有正确的思路,最后只会落得在生死边缘苦苦徘徊。

6月22日,是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2.2亿0-14岁儿童,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因此,只有做好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善工作,中国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希望工程”为例,截至2013年,全国希望工程20余年间累计募集捐款97.57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逾490万名。

“希望工程”二十余年,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已经亭亭玉立。资料图

除了助学,贫困地区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一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的二十多年以来,由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行动,全球共有大约9000万名儿童的生命得以挽救。 

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由中国红基会和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大病救助现状与慈善组织参与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70多家慈善组织开展了130多个儿童大病救助项目,覆盖了10多种儿童重大疾病,对数万名患儿实施了救助。截至2013年,仅“红十字天使计划”已累计投入资金约9.23亿元,为白血病、先心病、唇腭裂等大病贫困患者和贫困家庭的婴幼儿提供了救助。

 

儿童进行免费筛查体检。资料图

儿童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难题。

儿童慈善事业应从娃娃抓起 

现阶段儿童公益组织的募捐方法无非如下几种:行政摊派、眼泪攻势、熟人关系。这几种方法对于有政府和企业背景的公益组织来说得心应手。但对于为数众多的草根公益组织而言难免心有余力不足。对于这些草根组织,行政摊派没机会,眼泪攻势太可怜,熟人关系太高端。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参与,但是个人参与度低一方面是个人公益意识和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人参与公益活动门槛高,难度大。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公益机构的信任度。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发生以后,虽然公益机构尽力挽回但所造成的信任危机却无法平息。儿童慈善机构该如何做?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让人们参与进来,重拾信任,依然任重道远。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中国的儿童慈善并没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不能称之为事业。真正的公益事业应该是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而不是政府参与的公益行为。同时,慈善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突发奇想的寻找一些弱者去帮助,从而使自己心理上得到满足。

对于儿童慈善的发展,宗春山认为,儿童慈善不仅仅是大人对需要帮助的儿童去捐钱捐物,而是要从小对儿童建立起“全纳”的思想,就是在儿童群体之间开展慈善活动,鼓励儿童去做慈善,让儿童去接受并帮助他们身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的长相甚至有一些残疾的孩子。这样能够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慈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他们将来走上慈善事业的契机,也为以后他们有能力从事慈善事业的时候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础。

 

2011年,一个男子手举“我要涨工资”、“我要给同事加薪”、“我要让更多人加入公益”、“我要让公益人得到更多关注”字条的照片呼吁公众关注公益人才待遇。资料图

草根公益组织专业人才的缺失不容忽视

从内部看,儿童公益组织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草根公益组织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在宣传、推广、营销方面没有正确的思路,最后只会落得在生死边缘苦苦徘徊。

据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有56.5%的公益机构遭遇了人员流失。该调查还显示,NGO从业者的月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3000元段最为集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近四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

在NGO公益组织圈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充满无奈和自嘲的段子:“所谓公益从业者,就是热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这也说明了一个很无奈的现实,许多公益从业者,明知道凭自己能力,从事别的行业会有更高的收入,但是却依然坚守在公益慈善领域。

一方面,NGO公益组织急需专业的高端人才加入,来引领和规范这个组织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另一方面,公众认为公益慈善领域就该做奉献拿低薪,现实却是偏低的薪酬又很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书长唐昊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就曾表示,传统上认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正其谊不谋其利”,对他们的期望会比较高,他们不是为钱而来,潜意识就认为他们赚钱就该少些。职业公益人付出了相应的劳动,所获得的回报不单是精神回报,物质上也需要有保障,才能支撑他在精神层面继续从事这一行业。所谓的传统观念在国外已经不是障碍,大家认为从事公益行业与其他行业在薪酬等方面是平等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侯力新]

标签:眼泪 公益机构 公益组织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