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街头“陌生人”提示牌引争议 专家建议用语委婉(图)


来源:新快报

人参与 评论

■广州东站客运站的候车室外,不少旅人对公安提醒的告示牌匆匆一瞥。彭澎说,在提倡社会和谐,鼓励邻里守望的今天,把“陌生人”当做防范对象,在公共场所广为宣传,会产生“负作用”。他建议,类似的提示、警示等宣传语最好不要直白地使用“陌生人”一词。

广州东站客运站的候车室外,不少旅人对公安提醒的告示牌匆匆一瞥。魏星/图

天河东路的公安指示上提示广大市民“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魏星/图

街头“陌生人”提示牌引争议,专家建议用语可否更委婉一点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因同名经典电视剧流行的一句名言,现实中有了更多版本:不要搭理陌生人的问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和陌生人走得太近……新快报记者在广州街头等公共场所见到,像“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提示也不少。有专家建议,类似的警示、提示用语可否更委婉一点,不要直白使用“陌生人”。

街头提示牌让人无安全感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以防被骗”。相信到过天河东路的白领们,对这个“提示”不会感觉陌生,或者是习以为常。这样的提示牌不止在天河东路出现,在广州东站客运站的候车室外,记者也找到了另一块提示牌,内容不尽相同,但提防的对象却一致指向“陌生人”。

“这有什么问题吗?”年轻白领林先生反问记者,当被问及对提示中的“陌生人”有何想法时,他说从未想到过这个问题,只知道是提醒他注意人身、财物等安全。“经过有警告的地方,我会特别小心。”刚到广州上班的湖南妹子馨儿,她把公安提示当成了所在附近是否安全的标志。不过,在没有提示的闹市,她曾不见了一部手机,被偷的可能性居多。现在身边一出现“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她就开始紧张,看见“陌生人”的提示,“更紧张”,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记者发现,“借手机用”在一块提示牌上位列第一条,“我真借,但人不相信。”施女士自曝糗事,她出门丢垃圾,不小心被反锁门外,从楼梯间问人借手机一直寻到小区花园里,屡遭拒绝冷眼,有个女孩好心相助,也是看着她穿着睡衣不像骗子才借。“经历了一遭,才觉得彼此之间分外冷漠”,施女士感慨万千。

问路很顺利,但换零钱不行

碰到陌生人开口,你会怎么做?在天河路繁华的街头,记者分别以问路、借用手机、换零钱坐车等为由,随机问询了遇到的十多位成年人士,仅有“问路”一项请求能得到普遍的回应,其中不乏有人为记者细心指路。但一旦涉及到钱、物等请求,多数人表现出不便之处婉拒,余者也是保持沉默避而不理,在接触中,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大家摆明了“不相信”所言所请。

“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在珠江新城,白先生对记者笑言,他说,现在恐怕没有人闻听陌生人有所请求时会“不犹豫”的,肯停下脚步耐心倾听的人,那都算是“少见”了,“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现在的社会让很多人担心惹上麻烦。”对于在公共场所出现的“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提示,白领温先生认为“很有必要”,“自身安全才是第一的,我也这样教育孩子”,他表示这种引入“陌生人”的宣传提醒没有问题,并不会在社会成员中“增加彼此的隔阂”。走访中,不少人表达了“勿近生人”的看法,还有人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语来感慨“人心难测”。

记者走访发现,可以采信,陌生人之间还是愿意互助,例如问路;面对一时难以辨别的陌生人,伴随着戒备、质疑等眼光的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不起,能借个火吗?”在走访间隙,记者偶然向一位路人借到打火机,成了“问路”之外唯一成功的案例。

■对话学者

“提示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使用‘陌生人’却并不合理”

“公共场所的宣传提示有问题,假设‘陌生人’都不可信,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在一次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石玉平有此一说。记者就此专访了石玉平,她表示,鉴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相关提示本身虽是好意,但引用“陌生人”的做法欠妥,潜移默化或会加剧社会成员间的隔阂。

新快报:关于“请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提示,您觉得问题在哪?

石玉平: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公共场所。作为大家共同从事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政府公权力作用的范围。在这些场所公开宣传不要相信陌生人,很容易被公众理解为陌生人都不可信,并且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认为不应该强化这种观点,它也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的社会。政府应该在公共场所大力传递正能量,增强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度,倡导守望互助的社会风尚。

新快报:您对“陌生人”的使用有什么看法?

石玉平: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员流动变多,大家随时随地会和陌生人打交道,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都可能成为陌生人。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出现了不良现象,提示性的宣传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使用陌生人却并不合理。它的潜台词就是陌生人可能都是骗子、坏人等等,相当于给普遍的陌生人群毫无差别地贴上了标签。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能加剧社会成员间的隔阂,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新快报:除了增加隔阂,有关“陌生人”宣传还有其他影响吗?

石玉平:有的。长远影响还会导致社会诚信缺失,社会信任也随之降低,产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社会成员的交往成本会增加。比方说借手机,在一方看来,可能意味着大事急事,而对另一方也许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决定。可是,不信任的因素会让这一过程变的复杂曲折,你也许要经过好多人才能救急。所以,本来可以通过强化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但是,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谁都可能需要帮助,很多时候只能求助于陌生人,帮还是不帮?先入为主的印象会让人犹豫,结果可能是善意不能转化成善行。

新快报:对这些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石玉平:事出有因。用陌生人做提示也是因为一些现象引起的,我想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媒体,在选择怎样来解读这些社会现象时,需要多加考虑。单就使用陌生人的宣传,我坚持去掉“陌生人”一词,这些提示应该更委婉一点。

■专家说法

彭澎:用意是好的,用词不妥当

一方面是对陌生人的小心提防,另一方面又为了一句“谢谢”乐于为他人指路,这种个人内心的纠结,实际上也体现于公共场所的“提示”中。“用意是好的,用词不妥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对记者表示,为了预防风险,有必要进行提示,但确实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陌生人”变成了一种危险性的符号。

彭澎说,在提倡社会和谐,鼓励邻里守望的今天,把“陌生人”当做防范对象,在公共场所广为宣传,会产生“负作用”。他建议,类似的提示、警示等宣传语最好不要直白地使用“陌生人”一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侯力新]

标签:陌生人 构建和谐 提示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