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动者联盟圆桌论坛:公益跨界与创新


来源:凤凰公益

自动播放

5月9日,由凤凰网、凤凰公益、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计划”发布会在北京蔓兰酒店召开。发布会还围绕新形势下的创新公益路径,设置了“公益跨界与创新”圆桌对话。

5月9日,由凤凰网、凤凰公益、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计划”发布会在北京蔓兰酒店召开。本次发布会以“新益求新”为主题,发布了今年凤凰公益将与公益机构等多方联合打造的“爱在星空下”、“女童保护-防性侵一堂课”、“乡村儿童足球赛”等八个公益大IP,对“承诺胶带”、“救救‘爱豆’CPR练习垫”、“勇敢的娃娃”等优秀创新公益项目进行推介,并公布了年底公益盛典的评选方案。

发布会还围绕新形势下的创新公益路径,设置了“公益跨界与创新”圆桌对话,由凤凰网全国营销与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郝炜担任主持,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凤凰创新公益实践中心首席顾问沈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发展部主任张莉、尼尔森科技电信媒体行业副总裁龚毅共同上台探讨新公益的发展方向。以下为论坛实录:

论坛嘉宾

议题1:公益在哪些方面亟待创新?

郝炜: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凤凰公益从九年前上线以来,每一年都有大量企业合作伙伴,寻求各式各样的合作,有自己企业的项目宣传,也有找凤凰公益一起来打造公益类活动。2016年,有56家不同形式参与公益的企业合作伙伴,刚才(活动现场播放的)视频里,一些企业代表谈到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我今天准备了三个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解答,也通过我们的传播,让企业朋友来了解一些问题和答案。

凤凰公益与尼尔森在过去几个月里合作做了一项公益趋势的调研,我们也回收了大量的普通消费者、公益组织的定量样本,所以我想先请龚毅先生给我们透露一下这次调研的一些结果。

龚毅:这个调研是2017年做的。新的数据跟老的数据比,有振奋人心的趋势,概括起来可以分为“1+3”。1是什么呢?第一个,参与者越年轻,他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现在95后,他们刚20多岁,公益参与度很高,这是可喜的趋势,越年轻参与度越高。3就是以下三点:第一点,对公益的关注点和出发点变了,之前的关注点在感动,就是分享等等。现在更关注的是,我要改变整个社会,我要改变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大家都想促进别人的行为改变。第二点,活动参与的形式,从单纯的捐钱到他愿意捐献出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能,不光掏出钱,年轻人不是捐多少钱,而是愿意捐献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三点,公益阵营发生很大变化,从公益活动关注和发生的地点都有变化。

金锦萍:今天这个话题挺有意思,公益从哪些方面创新,公益创新不仅仅是公益界自己的事。我们认为所有社会问题解决和推动,每个个体,每个组织都是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的。我们反思公益界有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方法促使社会问题解决,我觉得是颠覆性的。我们原来理解公益和商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我们现在考虑商业模式是不是带有公益的因素,甚至就是以公益为目的。比如像一种载体,社会企业的问题,有可能在一个主体里面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

胡广华:确实公益跟商业比起来,公益在产品、服务和创新方面比商业落后,公益自娱自乐,自嗨,还划地为牢。我们能做什么呢?作为基金会来讲,我们在项目当中,从一个项目基金会转为资助型基金会,这是基金会的创新。中国的基金会都没有资金,都没有钱,拿着项目去筹款,称不上基金会。基金会没有钱,去跟社区、NGO抢生意,这没有做到基金会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扩大资本金,去支持社区、NGO创新,支持行动,支持行动者,支持行动者联盟。

沈翔:“老”的公益跟创新公益差异太多。原来的公益方法是,我有钱了捐赠给你,没钱了就少捐点。现在新公益嵌在商业模式中可持续运营,则不会有资金断裂的问题,受惠的面比较多。徐永光老师说,为了吸引人注意,广告的手段一直在进步,公益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市场上所有的创新广告手段,真的很难引起人们注意,收到效果比较低。我认为公益持续的创新,第一,要从态度上来改变。第二,我们在平台上跟很多伙伴、很多资源方一起进行,这样可以引起大众更多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始。

张莉:公益的本身是引发公益和社会责任,公益不是某一个时间段人性光辉的展示,而是人心积极的引领,每个人作为社会公民,对自身的环境,包括我们个体和他人构建起来的社会环境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这才是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公益上的创新,金锦萍老师谈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我是学心理学的,我觉得公益也要洞察人性的本质。我们自身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去利用他人,以及我们自身跟他人构建的关系是怎样一个状态,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公益的创新才能做好。举个例子,心理学发现,处在困境的时候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通俗地讲,就像给这些人征收了认知税。我们公益在教育领域、信息共享领域有相应的开拓,肯定比给他一笔钱,这样物质上的捐助受益更多。

另外,刚才分享了公益跟商业的结合。对于公益的项目,通过管理,我们能够做到一个真正让它持续的、有效的管理,这也是一个创新。不仅仅做了一件好事,我们拿出来钱,拿出来时间、精力,去做这样一件好事的时候,让这个效率达到最大化。从管理者的角度,这也是管理者志愿的分享,跟个体志愿是不一样的。

议题2:面对公益创新,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公益?

郝炜:下一个问题还是来自于我们很多企业和合作伙伴,这两年合作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战术性的公益,响应一些社会热点、公众热点,由企业参与。还有一类称之为战略性公益,完全是从企业自身的产品或者它的服务而起的,是把公益的话题或者公益的主题跟产品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存在多久,可以让它公益事业进行多久。越来越多企业合作伙伴在战略性公益方面越来越注重,越来越发力。那么,如果企业想去参与公益,有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好的方式,或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龚毅:我觉得从我的角度提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如果企业本身解决社会问题当然是最好的模式,包含所说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包括新的创业商业模式解决企业的问题,同时让企业盈利,这是最好的模式。第二个方面,企业更精准地帮助公益的对象,更精准地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更精准地传递所需要的价值,这一类是企业应该考虑的,数据和信息方面的搜集。第三个方面,覆盖面更广,今天谈的创新公益以及公益IP与企业营销的结合。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有机会去做公益创新,比较传统的企业,最简单的方式是我给予钱。在新的方式下,如果把公益打造成一个IP,企业本身通过参与IP的创造,在IP变现里面获利。

金锦萍:我们公益有一种公益营销,企业表明自己收益一大部分去做捐赠,如果消费者购买他的产品有一部分善款捐献出来,这个企业得到美誉度,也做了公益。此外,企业变成企业公民,之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我选择慈善组织,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是喜欢组织形式,不要免税税收这样一个束缚。扎克伯克做慈善通过税收待遇获取企业的税收,这些价值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当然,要警惕在商业和公益之间那条不可跨越的底线是什么?中国某些企业做公益的时候,把公益做嫁衣,目标是商业领域,以慈善的名义去做庞氏骗局的传销,这个案例太多了。只要本身坚守住做一个好企业,真正做一个事业的话,用各种模式都可以,但是唯一,不要把慈善公益作为一个幌子去欺骗我们的社会。

胡广华:过去企业有一个部门,叫宣传部或者公共宣传部,后来改成品牌部,现在改成CSR,企业社会责任部,说明一个企业一路走过来在参与公益,参与社会责任。我们作为一个公益基金会给企业有什么建议?企业选择越过基金会跟公益合作,有些企业直接把钱给到受助人,认为把钱给公益组织效率很低。我觉得暂时不要越过基金会,目前来看,我给企业的建议,基金会起到串联的角色,企业跟基金会一块来找好的项目,找社区基金会,找受助人。这个效率更高一点。

沈翔:我带来一个小玩具,这是一个公仔,大家想跟公益有什么关系,我们想让公益更美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idea,分享在凤凰网公益频道。小娃娃有实质的需求,有发音的实质。有老人家读新闻很困难,没有戴老花镜。我们做了一个娃娃,里面的新闻筛选过。筛选过的新闻,所有的小孩照着念,这个音频录下来,传到系统里面。老人可以拿这个东西回家,听新闻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这是一个原型,拍它的脑袋念一条新闻给你听,播正面的新闻出来,甚至讲一个笑话。企业怎么参与公益,让企业发一个新闻,爷爷应该吃钙片了,中午爷爷该睡午觉的,下午说爷爷该喝水了。让更多的娃娃进入社会中来,因为小孩子有趣的声音让更多老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就是公益,不见得是捐钱。

张莉:一个企业做公益意图是什么,是真正通过公益的幌子获得其它的收益,还是说真的最初的初心就是想帮助能够帮助的人,这个理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个理念跟你做得这个行业的本质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就会知道选择谁去做公益,该怎么去做。如何做公益吸引别人的关注,首先有两点,第一点,跟个体相关,帮助残障人士或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能够看到在人类社会的价值,这是内心的鼓舞。再有一点,当企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在中间发现跟自身而言特别密切有价值的关联,随后把这样一种理念转化成行动。就像“行动者联盟”这个事情,做的过程当中为我们带来愉悦的情绪。

议题3:企业参与公益为品牌营销服务,如何做好公益与商业结合?

郝炜:金锦萍老师提到,重点强调公益和商业之间不可逾越的红线。有没有具体操作上的建议?

金锦萍:你做商业的主体跟公益的结合,像公益营销,像苹果的“红苹果”那是非常好的例子。之所以双赢或者多赢,是因为它两方面的规则都遵循。如果破除某一个规则,有可能导致这个案例的失败,我们其实也有。举例来讲,听说过所谓的公益以消费者的加入,以商家的加入为前提,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面消费全部报销,拿出一个点捐助给某一个基金会,是一个商业跟公益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子,我们一些基金会,其实也是求资源若渴,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总想开源,我们想跟商业模式结合。最近有一个咨询我的案例,我们发现,有开发商找到你,只要卖掉一套房子捐多少钱,条件是什么呢?基金会得接受我这个开发商所有购买者以后在基金会得到回馈,变成一个闭环,捐款非常可观,但是不得不忍痛放弃。在这个案例里,基金会变成一个避税的管道,还有打折销售的代理人。这样的突破底线的也特别多。

我们公益为企业服务的时候,要做专业的评判,要做尽职调查,要做防火墙和风险的防控,要有专业人士的介入。我们一定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尽管所有的主体都参与这个事,但是要记住,因为专业,所以领先。

胡广华:前一段时间在微信里面看到首富王健林给中国留学生讲企业家精神,讲企业家是偏执狂,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坚持。其实我感觉还有一点,真正的企业家有诚信,我们社会最需要公益和商业坚守的问题就是诚信,无论是公益也好,还是商业也好,诚信都是立足之本。

沈翔:我觉得公益跟商业结合,有一个商业的模式,有一个公平、公正值得信赖的公益基金会的认证。

张莉:公益为品牌服务,一定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要拿着这样一个幌子是为了其它的意图。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我们做心理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以小博大的研究。在美国一个社区做一个研究,就是这个社区是水资源消耗量大的,节约用水是属于公益的范畴。做了很多的宣传让大家节约用水,结果没有好的成效。忽然间有一个做行为分析的老师想到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建议,下次给这个小区的每家的住户发每个月用水量的单子,不只是一家用水量呈现在上面,把整个小区在中间的排名是多少做一个罗列,加了一条,这个小区三百户的人家,你们家用水量是多少吨,同时你们家用水量排名占到多少,这个小小的举措,使得整个社区用水量大幅度下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需要在别人对他的认可过程中去体现自身的价值的。所以我说公益和品牌的服务,润物细无声,体现在这样一个巧妙的结合上,而不是一个刻意的营造。

龚毅:几位老师的确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为了更多人参与,实际上我们基本的评估模式是有效的,有三个大的指标,第一个,叫触达。第二个,是触动,包括关爱孕妈妈的活动,包括心脏复苏急救,还有“承诺胶带”的公益倡导,是不是很好的触动。第三个,是触发,是不是很多人参与,是不是贡献时间,贡献金钱,还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贡献。根据这三个框架,我们就可以评估,到底是不是很好的一个创意,是不是值得去全面去推广。当然具体的数据手段有大数据的方式,有调研的方式,有心理学的方式都可以采用。

郝炜:触达、触动、触发,这是我们公益要的效果。因为时间原因今天不去请教更多观点。台上这几位专家恰恰是“行动者联盟”平台上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的组合,可以把整个公益链条方方面面涵盖到,这也是我们黄金组合。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马明月 PP002 ]

责任编辑:马明月 PP00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计划圆桌论坛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5/11/5a757856-456b-4784-93d3-058f07d5bb39.jpg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