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拉伯地区拍摄一部中国短剧有多难?
9月24日,短剧《我在迪拜等你》正式登陆内地荧屏,并通过芒果TV和Mango TV等平台亮相阿拉伯世界。作为中国首部全程在阿联酋拍摄的影视作品,《我在迪拜等你》试图从迪拜视角呈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奋斗故事,是出品人兼总编剧戚红香的一次跨文化交流尝试。
在阿联酋已经生活三十三年的戚红香,最初是江苏省首批劳务输送出去的清洁工,成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商后,她开启了“念念不忘”的文学之路,决定投身影视创作。
制作一部“迪拜出品”的国产剧难在哪儿?今天,让更多人听见中国故事,卡在了哪一步?带着种种问题,凤凰网对话阿联酋盛实集团董事长、红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戚红香。
阿联酋盛实集团董事长、红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戚红香
以下是对话全文:
凤凰网:微短剧《我在迪拜等你》正在热播中,项目发起的缘起是什么?
戚红香:我是1992年出国的,是江苏省劳务输送出去的第一批清洁工。在科威特的时候,我看到的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是《北京人在纽约》,我当时就想,会不会有一天我在国外的故事也能以电视剧的方式被讲述?三十多年前,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我发现,迄今为止,阿拉伯人看的比较多的还是泰剧、韩剧、土耳其剧,中国电视剧很少被谈论。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在阿联酋拍剧?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影视创作。
过去两年里,我一直在准备长剧《开在迪拜的紫藤花》,这个过程中,短剧在海外应势而生。那会我刚进入文化领域,就想从短剧入手,调研中阿影视市场,于是决定从众多故事中抽取一部分做短剧,《我在迪拜等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我在迪拜等你》登陆线上平台
凤凰网:您在阿联酋生活了33年,作为编剧,为什么会想通过短剧讲一对青年男女的创业故事?
戚红香:大概两三年前,我发现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来到迪拜创业,他们会寻求与当地人的合作,或向一些公司咨询。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中国年轻人,他们中有人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也有人坚持自己的理念获得成功。这激发了我的灵感。无论是哪一代人都需要希望。我想,如果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也能给国内的年轻人提供走出去的方案。
凤凰网:作为首部全程在阿联酋拍摄的国产微短剧,拍摄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戚红香:拍摄过程基本每一步都有困难。首先是剧本,因为我不是业内人士,所以编剧工作对我是个很大的挑战;再来就是拍摄许可,我们首先向当地政府和我国的使馆部门做了相关了解,在北京进行了剧目报批。当时参赞部门的老师提醒我,为什么之前我国没有剧在阿拉伯地区拍摄?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做好准备没有?我说,我在当地“搬了三十年砖”,做文化会比做建筑更难吗?我有勇气,我要去试试。
结果,我们遇到了拍摄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因为新闻报道缅甸有演员被诈骗,有两位出演者临时退出了项目;因为在阿联酋拍摄涉及不同区、不同物业的层层审批,加上当地人一周只工作四天,拍摄延期严重,成本超过了预算三倍。但好在我们最后完成了。
凤凰网:《我在迪拜等你》“等”的是谁?
戚红香:只有人和人的故事才能打动心灵。我希望借助这部剧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接触。通过沟通打开信任之门,去讲述彼此的故事,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需要。
我的一个埃及朋友告诉我,在他来中国之前,他7岁的侄子曾警告他:中国安全吗?东西好吃吗?你真的要去吗?我的朋友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等他来到中国,看过长城,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之后,他产生了很多思考,发现中国和想象中很不一样。
过去几年,我一直尝试以各种方式邀请外国友人到中国,因为我发现单纯通过媒体,还不足以让他们对中国有深入认识。通过人和人的故事,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这是我的愿望。
《我在迪拜等你》剧照
凤凰网:从一名清洁工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商,在阿拉伯世界奋斗的三十三年里,您觉得自己做对了什么?
戚红香: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我认为独立性很重要,同时女性要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同类。
改革开放后,首批400个中国建筑工来到沙特,遇到的一大困难就是他们不讲英文,这导致他们要面临被外方辞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懂英文,就承担了这个责任。从给建筑工递砖头,到在现场研究图纸,再到把工作任务翻译给工人,我需要为工作中能遇到的所有细节负责。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当地的合作方才渐渐改变对我的态度,我用行动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在阿拉伯世界,很多人心里会抵触“一个中国女人教他们做事”。我只能用我做的事情,用结果来告诉他们,我是值得信任的。
凤凰网:“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贯彻后,阿拉伯地区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想去迪拜创业的年轻人,您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建议?
戚红香:首先是我们的科技力量走出去了,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强大和繁荣,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很少。这也让我想在硬件之外,通过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我坚信,只有交流才能促进彼此间的友情。
迪拜过去三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在那里创业,文化上很包容开放,这对年轻创业者而言是一个优势。对于未来想到迪拜发展的年轻人,我希望他们带着梦想和坚持出发、持续学习,和身边人相互磨合,这是通向成功唯一的方法。
凤凰网:您作为一名企业家,为什么会对讲故事这么执着?
戚红香:我小时候住在江苏盐城的军营区,那里每周都会放电影。我现在都还记得,当年看《庐山恋》听到的那句英文台词,“I love my motherland”。电影让农村里长大的我,从小就产生了对文学的渴望。
当年我读到小说家路遥的故事,看到他有“一杯咖啡都喝不起”的时候,感触很深,这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先养活自己,再去追逐文学梦。今天我从建筑行业踏入文化领域,不是突然的决定,是实现从小的梦想。
戚红香创作的长篇小说《开在迪拜的紫藤花》
凤凰网:关于推动中阿影视融合,您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戚红香:过去,我们和各类企业和政府单位进行了深入接触,未来,我们会致力于电影电视剧的出口研发,现在已经有好几部剧集作品正在筹备中。对我而言,不管中国的长城有多长,制造业有多强大,我更希望把中国人热爱和平、勤劳友善、包容和谐的精神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