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教育应该怎么做?这场论坛“玩”明白了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美的教育应该怎么做?这场论坛“玩”明白了

10月23日至26日,在位于浙江龙游的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第二届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论坛(简称“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和童画未来美育计划共同支持、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简称“美育网络”)主办,由龙游县现代社区发展基金会承办,得到了龙游县溪口镇政府及本地多家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54家公益组织和相关教育、艺术等机构、平台的250多位嘉宾伙伴,以及59位本地政府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和学校教师等参与到这场“美”的聚会。

论坛以“重塑联结·在造乡村”为主题,以“九大议题”为主导,努力推动乡村儿童美育行业和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四天三夜,以乡村、儿童、美育为纽带,我们“在”,一起“造”,重塑美的“联结”,打开乡村儿童美育的各种可能性。

10月23日下午,由龙游“五重奏”乐队带来的现场音乐表演,在溪口未来乡村社区的中心菜园欢乐开唱,为论坛的启动拉开了序幕。不需要太多的指引,响彻整个社区的音乐,带领着每一位与会伙伴开启“联结”与“在造”之旅。大家会随着音乐一起摇摆,用身体想象一颗种子慢慢生长的过程;也会仔细找寻藏身在菜地蝈蝈笼中的诗歌,以流动朗读的方式,分享那一刻的诗意与感动;还会在旁边的墙壁上随意涂鸦,写下关于美育的愿望,向全世界宣称“干公益的人长命百岁”……当大家用身体的律动、奔跑和歌唱汇成了全员参与的草坪“星球之舞”,唤醒了“在场”的真实和“共创”的美好。

10月24日和25日的下午,14场各具特色的美育工作坊如期开展。从“无用之用”的身边可食用植物探索、以“遇见木兰”为题进行的诗与戏剧的对话、“以体悟学”的游戏化体育美育体验、以“垃圾艺术家”为名的生态自我Zine 小书DIY、以“空的张力”所融合的现代医学、传统武学与艺术表达的疗愈体验,到共写一首歌、共编一份乡土的情感印记、共创一个有着在地特色的艺术作品、用影像记录溪口、用身体讲述地方故事、用戏剧探寻经典故事中的儿童心理,以及将“日常即乐器”、“生活即教育”、“信心与未来”等理念融入在地文化与大自然之中。每一场的美育工作坊,无论是食物、自然、戏剧、舞蹈、音乐、手作、影像、体育与心理……都只是一种媒介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在真实具体的乡村社区中,在一起“造”的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何为美育”,是“看见具体的每个人”,是“每个行动者的生命状态”,是“真实的互动与表达”,是“相信身边的伙伴”,也是“联结世界的一种方式”……

正如广州市从化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欧阳文静为代表的参会者所说出的,“它不在封闭的会议室里,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现场展开。菜园子、老街、小区、美术馆、草地……每一个场地都不只是背景,而是美育本身的一部分,所有的场景都生动地诠释了‘生活即教育,处处是课堂’的理念。”

10月26日上午,以“炼金时刻”为主题的闭幕仪式,延续了多元的美育方式,我们走过溪口老街,在无数的转角处,发现围绕论坛“九大议题”所展示的观察与思考;我们沿着灵山江来一场尽兴的“Countrywalk”,让眼睛与心灵好好放松;我们在由废弃水电站改建的乡村美术馆里,一起冥想、画画和歌唱……当大家在《美,在溪口》的音乐中全体放声歌唱,我们相信,美的“联结”不会停止,而新的创造将会再次开启。

凝结着所有现场参与者集体智慧的论坛成果展“我们共创的回答”,借助闭幕时大家“Countrywalk”的动线,在溪口老街和乡村山水田野之间进行了呈现,这是一个持续生长的、属于所有人、在论坛现场生成的“活的文献展”,展示了九大议题的“源头”和“诞生”过程,更汇集了本次论坛期间所有工作坊、分会场、自由对话的成果——无论是满载思考的便利贴、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是现场产生的灵感火花……,都让我们感受到“在造”与“联结”。

10月24日上午的主论坛,在溪口文化大礼堂举行。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从“本地美育行动发展”、“跨组织合作策略”与“乡村儿童美育实践”的不同角度对论坛主题“重塑联结·在造乡村”进行了阐述。当九个代表论坛核心议题的橙色气球被一一抛向了礼堂内的每位伙伴,随着大家的不断托举而跳跃,而流动,现场欢笑阵阵,每个人都很自然地被激发、被点燃,被联结……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芝伟,作为论坛的重要支持力量代表,以《重塑联结——龙游与社会组织协同推动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为题,分享了龙游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的美育实践成果与经验思考,重点表达了一份期待:“政府、公益组织与社会组织能共同构建体系,各自发挥所长。政府立足本地,搭建‘精准找人’的框架;而社会组织与公益力量则以善良与温度,实现用心育人。”并反复强调“坚持本身就是意义”“长期主义”。他以自身的经历与感悟,结合龙游本地的美育特色,提出“在这个时代与未来,通过重塑联结,让生命与事物回归本来的样子,让生活在龙游成为一种美好风尚,让美在溪口各处自然呈现。”

来自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陈志君,作为与美育网络合作多年的专业协作者,将美育网络跨组织合作的过程比喻成“打造有生命力的容器”。他以“空”为切入,为论坛的与会伙伴提供了相关建议:“第一,要空杯心态,愿意退一步,留出空间;第二,创造新空间、新连接、新机会,要让大家先建立关联,让生命力成为容器,慢慢生长出内容”,并鼓励行动者们“以对话来编织合作,以合作开展行动”,因为“能充分激发大家的潜能;凝聚集体的智慧;为创造提供更多可能。”同时,陈志君还特别分享了对“集体智慧”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大家都愿意从整体出发思考,让多元视角在此汇集并得到有效处理。最终,过程中凝聚的不仅是结论,更是意愿。

A4儿童艺术馆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总策展人李杰,则在《激发生命看见,重塑智慧联结——跨越儿童,乡村与美育行动者的生态联结实践》的发言中,以“T+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发展支持计划”(简称“T+计划”)为例,阐述了“通过与孩子共同经历和创造一件美事的具体过程,便能触发彼此生命成长的‘美育’”。他介绍了在“T+计划”教师社群中的多元合作者:公益项目官员、乡村幼小教师、美术馆从业者、艺术工作者、高校研究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等,并重点分享了与乡村一线美育行动者合作中的经验:美育无法预制。它必须经由人的感知、经验及关系互动而生成;在复杂多样的乡村现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资源工具,更不是标准化教育产品。乡村美育可以形态多元——它可能影响乡建、复兴在地文化,或直接支持儿童、妇女等群体。因此,应该回到具体的人,授人以渔,激发其能动性与创造性,支持他们与儿童共创共长。编辑:五子

审核:小鱼 英俊 大田

排版:晶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