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共护—AI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公益项目入围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年度公益创意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青水共护—AI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公益项目入围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年度公益创意

行动让美好发生。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四大奖项入围名单于10月30日正式揭晓,青水共护—AI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公益项目入围年度公益创意。“最具人气奖”网络投票自即日起至11月10日18:00,在“凤凰网公益频道”官方微信开启。

本届公益盛典以“十年答卷 扎根的力量”为主题,致敬那些点亮希望、步履不停的公益星光与行者。评选自8月19日正式启动,通过组织机构、个人自荐和专家推荐团推荐的报名方式,组委会共计收到736份报名资料。

围绕创新性、专业性、持续性、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几大维度,80个报名者(每类奖项入围20个候选)最终入围,继续角逐年度四大公益奖项——年度十大公益人物、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年度十大公益创意、年度十大公益企业/机构。最终获奖者将通过评委会打分评出,于12月6日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现场还将颁发“乡村振兴行动奖”“抗洪救灾行动奖”“友好型城市推动者”“ESG行动案例榜”等。

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公示内容,引自入围方提报的材料:

青水共护—AI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公益项目入围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年度公益创意

一、关注的公益领域:

河流保护

二、项目简介:

公益理念:河流是生命之源,守护河流就是守护人类未来。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监测面临"三难"困境:夜间雨雾监测难(漏检率超40%)、污染识别精准难(人工误判率高)、治理响应速度慢(事件发现周期长达5-7天)。传统依赖人力的巡检模式已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立足公益初心,联合江西青赣智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推出AI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公益项目。项目以"用AI看见河流的呼吸"为公益理念,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模态AI识别系统,将热红外与可见光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全天候、高精度污染识别,让科技真正成为河流守护的"第三只眼",推动环境治理从"人防"向"智防"升级。

愿景:让每一条河流都有AI守护的眼睛,以清水为邻。

目标:

精准识别:实现无人机+AI自动识别河道垃圾、水葫芦、暗排口等七类污染源。

全民参与:打造"AI+公众"监督模式,吸引10万+公众通过无人机参与河流守护。

技术赋能:三年内覆盖长江、淮河流域30%重点河道,服务超50个水环境保护公益组织。

公益价值:环境守护价值:在南昌河流巡查中,AI系统精准定位17处截污管道破损点,减少污水直排30%,相当于每年保护300万居民饮用水安全。通过热红外多模态识别,成功拦截隐蔽排污口17个,排污溯源效率提升300%。

技术普惠价值:运用96424张多模态标注数据集,研发AI多模态河流识别平台,打破商业企业技术垄断,环境公益监督从人防向技防突破,公益使用成本降低40%。

公益创新价值:首创"AI识别+公众监督"公益模式,公众通过无人机巡查河流,AI自动识别污染风险,形成"人人可参与"的全民守护生态。已获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及CCF"技术公益十大案例"认证。

可持续运营价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年均50万元)与企业环境数据购买实现自我造血,公益项目可持续运营率达85%,避免"公益依赖捐赠"的行业困局。

5、项目亮点

高精度识别AI算法:多光谱+热红外+可见光双模态融合技术,攻克夜间环境监测盲区,七类污染物精确识别。

自建数据集:自主收集构建的中国河道场景的多模态数据集,覆盖96424张热红外视频,解决"数据鸿沟"卡脖子问题。

全民参与接口:公众上传无人机拍摄河道视频,AI自动识别污染风险并生成治理建议,让公益触手可及。

资金规模

本项目累计已投入120余万元(含前期投入)。

三、推荐理由:

创新性:本项目首创“多模态AI+全民监督”公益模式,通过多光谱+热红外+可见光多模态融合算法,攻克夜间环境监测盲区,实现7类污染源高精准识别,填补环保公益组织AI监测技术空白。自主研发覆盖96424张热红外视频的多模态数据集,破解“数据鸿沟”难题,公益使用成本降低40%。创新“公众无人机拍摄+AI自动识别”接口,让10万+公众成为河流守护者,形成“人人可参与”的全民监督生态。项目获“母亲河奖”“技术公益十大案例”认证,并通过政府购买与企业环境数据购买实现85%可持续运营率,为公益科技提供“技术普惠×商业闭环”的创新范式。

专业性:项目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研发多模态融合算法(CoLD模型),通过多光谱、热红外与可见光数据对齐与特征提取,实现复杂场景下7类污染源(垃圾、水葫芦、暗排口等)的高精度识别。技术方案已形成4项软件著作权,并为湖南、安徽等多环保组织技术赋能,为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科学化、标准化解决方案。

影响力及公信力:项目先后获得大奖行业应用、社会创新家,吉利雷达汽车等多个媒体报道认可,先后荣获2023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第十一届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组织,2020年第十届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荣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入选的中国计算机协会十大“CCF技术公益优秀案例”,是唯一获奖的环保应用案例,荣获了全国首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银奖。

持续性:项目已与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河长办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南昌21条河流开展常态化应用。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年均约60万元)及环保企业数据服务采购(年均约10万元),形成稳定资金支持。技术团队由安徽大学与江西青赣智科联合组成,过产学研协作保障技术更新与公益推广的延续性。已完成2期技术迭代升级,系统维护周期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项目在南昌市试点期间,累计运行超1800小时,识别污染事件173起。

四、主要事迹:

为深入贯彻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积极助力 “生态南昌 幸福洪城” 建设目标落地,2024 年 7 月以来,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应用科技手段,以“无人机 + AI 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为核心支撑,持续定期开展“清水共护” 志愿服务行动,用智能化力量为南昌水环境治理筑起精准高效的防护网。

截至 2025 年7月底,行动已实现科技赋能水环境监测的覆盖21条河流。在河道巡护环节,中心摒弃传统徒步巡护模式,组建专业技术志愿团队,操控无人机对南昌各流域河流进行空中巡航,结合 AI 多模态识别系统实时分析河面漂浮物、沿岸排污迹象、河道生态异常等情况。通过技术赋能,累计完成 2793.69 公里河段的智能巡护,不仅大幅提升巡护效率(单次巡护覆盖范围较传统方式扩大 3 倍以上),更凭借 AI 算法的精准识别能力,减少人工排查的遗漏问题,让隐蔽性强的河道隐患无所遁形。

水质监测与问题排查工作同样依托科技提质增效。志愿者团队在无人机定位的重点区域开展定点水质取样,累计完成 4798 次检测,同时通过 AI 系统对历史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提前预判水质变化趋势。在问题识别上,AI 多模态河流识别技术累计精准锁定 109 个河道问题排口及异常点位,相较于人工巡查,问题识别准确率提升 40%,且能快速标注点位坐标、拍摄现场影像,为后续整改提供完整技术档案。

发现问题后,中心第一时间将 AI 识别报告与无人机影像资料同步至相关部门,协助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并通过无人机复查跟进整改进度。目前已协助完成 90 余个问题排口及点位的水质改善,有效阻断污染物入河通道。从水质达标率来看,2025 年 7 月相关水域达标率达 62.90%,较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7 月期间的 58.05%(该周期内检测 901 次、达标 523 次)同比提升 4.85 个百分点,科技赋能下的 “清水共护” 行动,为南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能化志愿力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