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外街道“记忆守护”项目入围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年度公益创意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外街道“记忆守护”项目入围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年度公益创意

行动让美好发生。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四大奖项入围名单于10月30日正式揭晓,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外街道“记忆守护”项目入围年度公益创意。“最具人气奖”网络投票自即日起至11月10日18:00,在“凤凰网公益频道”官方微信开启。

本届公益盛典以“十年答卷 扎根的力量”为主题,致敬那些点亮希望、步履不停的公益星光与行者。评选自8月19日正式启动,通过组织机构、个人自荐和专家推荐团推荐的报名方式,组委会共计收到736份报名资料。

围绕创新性、专业性、持续性、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几大维度,80个报名者(每类奖项入围20个候选)最终入围,继续角逐年度四大公益奖项——年度十大公益人物、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年度十大公益创意、年度十大公益企业/机构。最终获奖者将通过评委会打分评出,于12月6日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现场还将颁发“乡村振兴行动奖”“抗洪救灾行动奖”“友好型城市推动者”“ESG行动案例榜”等。

行动者联盟2025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公示内容,引自入围方提报的材料:

一、关注的公益领域:

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打造

二、项目简介:

1.公益理念:构建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的创新公益行动,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调动所有人对老龄社会的理解,对老龄有好的努力,才能共同创建一个老龄友好、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守护记忆,让爱不遗忘。

2.项目愿景:年龄是认知症的第一风险因素,老龄化程度越高,认知症的患病率也越高。认知症已成为老龄社会的高发与高危问题。我国 60 岁以上认知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 1500 万,此外,还有 3 千多万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中国普遍家庭对认知症的预防、干预、照护的认知相对匮乏。2022 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35 年底,全市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3.项目目标:联动政府、专业机构、市场企业、社区民众 4 方力量,提供科普、筛查、干预、支持、转诊 5 项服务,将建外打造为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建立从筛查评估,非药物干预到双向转诊的认知症三级防治体系,最终织就一张从家庭到社区的支持网。

4.公益价值:提升辖区对于认知症的认知,消除对认知症的歧视,让认知症患者获得认知友好的服务和专业支持,让认知症老人和家庭有信心在此社区生活,能进行社会活动,甚至有机会有所贡献。

5.项目亮点:

亮点 1:跨界整合了政府、泰康基金会、北京齐化基金会、社区卫生站、周边商户(发展“认知症友好商户”)、高校专家等多方资源,绝非单一服务,而是一个社会治理创新范例。

亮点 2:非药物干预-艺术疗愈旨在三个方面。既主要采用舞蹈治疗中与社会心理学交叉的部分——舞蹈运动心理治疗与定性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具体评估工具借助幸福问卷,注重融入感、活力、幸福感、鼓舞性、启发性、激励性这 6个维度在参与者,尤其是长者身上的体现,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与对参与者的日常性观察记录,以检测非药物干预效果,是否到达了关照认知症家庭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会交往的初衷。

资金规模:58.27 万元(已投入 48.27 万元,10 万元已筹募完毕待投入使用)。

项目效果: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老年群体对认知症认识和社区生活幸福度的改变上:通过系统干预,85%的参与者在幸福感、社交能力及生活方面获得明显提升,从沉默退缩转为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对社区环境,超 1000 名居民消除认知症误解,10 余家商户成为"友好伙伴",社区整体从不了解转向大部分居民理解包容的友好氛围。项目完成了社区氛围改变、提供服务和构建可持续支持体系的基础建设,为认知症群体创建温暖包容的社区生活支持环境打下基础。

三、推荐理由:

创新性:1.本项目创新性集中体现在系统化的模式构建: 1.首创"社区筛查-非药物干预-医疗转诊"三级防治体系,并建立“1+1+1+3+4+4”多元协同”社区支持网络(1 个街道中心、4 方力量联动、5 项专业服务、家庭到社区的支持网)与“社区筛查-非药物干预-医疗转诊”三级防治体系。 2.提供科普、筛查、干预、支持、转诊 5 项专业化服务,最终实现从家庭到社区的全方位支持。该模式通过 AD-8/MoCA 专业筛查 2000 余人次、艺术疗愈 30余场、科普讲座 20 余场等具体服务,将松散资源整合为递进式服务体系。 3.创新跨界机制,整合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商业机构提供友好服务、学术资源提供专业督导,构建了多元协同的可持续生态,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到系统化共建的根本转变,为社区慈善及助老服务提供了创新范式。

专业性:本项目在认知症防治与公益项目管理两方面均体现高度专业性。在认知症领域,严格采用国际认可的专业筛查工具(AD-8 初筛、MoCA 复筛),并基于《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导,构建"筛查-非药物干预-医疗转诊"三级防治体系。干预环节运用证据导向的艺术疗愈(舞蹈/音乐治疗)方法,并采用幸福问卷 6 维度进行科学评估。在公益项目设计上,建立了完整的志愿者培训考核体系、服务标准化流程和多维度评估机制,确保项目执行规范、成效可衡量。项目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确保专业医疗支持贯穿始终。本项目在认知症防治与公益项目管理两方面均体现高度专业性。在认知症领域,严格采用国际认可的专业筛查工具(AD-8 初筛、MoCA 复筛),并基于《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导,构建"筛查-非药物干预-医疗转诊"三级防治体系。干预环节运用证据导向的艺术疗愈(舞蹈/音乐治疗)方法,并采用幸福问卷 6 维度进行科学评估。在公益项目设计上,建立了完整的志愿者培训考核体系、服务标准化流程和多维度评估机制,确保项目执行规范、成效可衡量。项目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确保专业医疗支持贯穿始终。项目执行过程中,邀请到如民政部、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协作者、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建外南朗卫生站、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北京齐化社区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包括了公益、养老、医疗、艺术疗愈、社区治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项目提供专业指导、策划、实施过程、效果评估等多方面的支持。

影响力及公信力:项目已产生扎实的影响力:累计完成 2000 余人次筛查,建立 200 余份健康档案;服务超 800 名老人;科普触达超 1000 位居民,艺术疗愈有效率达 85%;培培育5 支标准化志愿服务队(200 余名志愿者),发展超 10 家友好商户。获权威媒体与专业机构双重背书:项目获《中国社会工作》、《民生周刊》、《社区》等行业权威媒体专题报道,截至目前共计已获中央、行业及地方媒体等 11 家媒体,累计报道 21 篇次,相关报道总阅读量超 50 万次点击阅览,项目创新模式与实效受到充分肯定;同时项目得到泰康基金会、北京通合(4A 级组织) 等专业机构的持续支持与合作,并与街道、社区、社区卫生站建立稳定转诊机制。项目成果被凝练成《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践指引》,并纳入建外街道老年服务工作体系,凸显其专业权威性与社会认可度,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操作性强的人老龄认知症友好社区搭建模板。

持续性:项目已构建资金、人才、模式三重可持续保障。资金上,形成“基金会专项资助+企业捐赠+项目结余”的多元资金池。人才上,通过标准化培训为社区培育了本土化志愿者与社工梯队,确保服务能力内生与延续。模式上,项目成果已固化为《建外街道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标准框架》与《实践指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与街道、商户、医疗系统的合作机制已嵌入日常工作计划,确保了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四、主要事迹:

在 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7 月的第二期项目周期内,“记忆守护”项目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模式成型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深化模式建设,扩大服务规模。项目在建外街道光华里等社区深入开展服务,完成了对 200 位以上老人的精准筛查,并建立了完整的记忆健康台账。通过 20 余场科普活动,成功使超 1000 位居民、家属及社区工作人员对认知症的科学认知得到显著提升。其次,强化跨界合作,构建支持网络。 项目成功联动养老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周边商铺等多元主体,组建了“认知症关爱队伍”,并启动了“认知症友好商户”认证体系。此举将超市、银行、餐厅等社区商业设施转化为认知症友好的前沿哨点,为其员工提供培训,共同构建包容性社区环境。继而,创新干预手段,凸显项目成效。 我们开展了以舞蹈疗愈为核心的 10 场艺术干预活动,有效延缓了参与者认知功能的衰退,根据幸福问卷评估,其在幸福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显著。最后,推动标准输出,形成示范效应。 本阶段最核心的成果是初步制定了《建外街道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标准框架》,并依托项目实践成果打造了实体化的“社区支持空间”。项目以研讨会形式发布标准与成果,邀请到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北京市养老服务事务中心、北京市老龄协会协调督查处、建外街道等多部门相关领导莅临指导,同时邀请到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公益领域机构的专家参加研讨会,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研讨会获得了 9 家媒体,累计报道 16 篇次发文报道及 2 篇深度报道,将本土经验转化为行业公共产品,实现了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升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