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从哥本哈根到“生物圈3号”,一切都不确定,但你得准备着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王石:从哥本哈根到“生物圈3号”,一切都不确定,但你得准备着

对话王石:从哥本哈根到“生物圈3号”,一切都不确定,但你得准备着

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

你能想象吗?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这位曾叱咤中国地产江湖的风云人物,曾以硬朗霸气的特质让人印象深刻,如今面对公众,他却呈现出更多细腻温情和柔软的一面。

2025年9月6日上午,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在深圳前海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接受了华夏公益会客厅专访,端坐于镜头前的王石身材依然瘦削,白色立领衬衫质地精良,深色裤子加黑色皮鞋,清爽又不失品位。采访中,王石就万科公益基金会社会化发展思路、持续助力政府打造碳中和社区,以及如何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将企业家精神构建得更为完满等诸多问题阐述了观点。

而就在前一天,9月5日“中华慈善日”,《王石:善行万里,归来还是企业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在深圳发布。报告称,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王石在二十多年间以“超级志工”的身份参与发起了阿拉善SEE、壹基金、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西安市乡村发展基金会等近50个社会组织,深度参与28个机构的决策与管理。报告统计,在其任职期间,其中有10家基金会公益支出累计超过41.7亿元。

2017年6月30日,王石正式辞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并于不久后就任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此后,逐渐褪去万科烙印的他,公开表示“年轻时追求事业高度,现在更珍惜与家人共度的平凡时光”。与此同时,他志趣的重心更着眼于公益慈善事业,倾力推动万科公益基金会专业提升,打造“可持续社区”,在倡导绿色环保社会共识等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2021年,依托我国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王石开创了告别万科后的第一个项目“生物圈3号”。

王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按实际估算,这些年他参与过的公益组织接近100家,但时间精力有限,他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多花时间、专注投入是一种;弹性参与,例会出席是另一种;再就是挂名——他会对挂名的机构是否“靠谱”预先评估,再做决定。他算了笔时间账,“50家社会组织一家给一天,50天就快占到年均1/7的时间了。人情世故难以避免,调配好还过得去;调配不好就处理不好——那是你自己的问题。”王石笑道。

当《华夏时报》记者问起如何看待企业采用公益营销方式拉近与消费者距离、提升品牌美誉度的做法,王石说“这个问题还真没深入思考过,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他又说:“现在一些企业搞促销,一杯奶茶里有5分钱就是做公益,年轻人买账。”

说起万科公益基金会通过丰富多元的互动方式与社区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和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减碳,王石举了好几个真实生动的例子。比如,被幼儿园小朋友带动家长做起来的二手手机回收再利用的“绿盒子行动”,比如联动社区跑步小组或老年合唱团一起参与社区生态环保建设。他认为,“用心组织,慢慢推进,持续倡导,再难也会有收获。”王石指出,企业家做公益是本分,“有心”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家“本身就有这个担当”。如果企业家除了铆着劲赚钱,其他一切都不管不顾,长此以往,不仅自身发展不平衡,社会也要失衡。

对已经推进四年的创业项目“生物圈3号”,王石谈兴盎然。他不讳言,如今面对的所有知识都全新且不乏挑战,但这似乎更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正向加持,他觉得这件事辛苦但更有趣:“恶补专业知识是肯定的,我从来都没有停止学习。”

《华夏时报》记者追忆5年前在亚布力论坛专访王石,说那时的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而此刻的他要松弛亲和得多。王石当即笑起来,称自己第二次创业之后整个人变化很大,一点儿也不焦虑,更踏实和从容,因为人生行至此处,他早已看淡许多。如果说除了推进创业项目发展还有什么事可以让他一边欢喜期待,一边认真准备,那就是6年后81岁再登珠峰的计划,因为“人生无常,要少留遗憾。”

专访拍摄结束,王石主动邀请两位摄像师合影留念。镜头中,他的笑容温和平静,充满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与释然。

以下为访谈:

投身公益,企业家精神更显丰盈

《华夏时报》:欢迎王石理事长做客华夏公益会客厅。印象中您曾说万科公益基金会成立到现在,从早期公益项目的个人色彩到致力于打造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打造碳中和社区,向社会化基金会迈进。在您看来,达成这个目标,万科公益基金会可能还要积累哪些必备的特质或者说是基础来完成它?

王石:

《华夏时报》:您觉得作为一个基金会来说,对于社区居民打造碳中和社区、包括日常垃圾分类、环保等方面常识的养成,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推动?

王石:

意义在什么地方?——第一,尽管最后这个结果没有再分类、可循环再利用,但分类本身让居民养成了习惯。第二,分类出来的瓶瓶罐罐,物业管理可以联系废品收购站,人家专门来收购,虽然钱不多,也是循环再利用,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在万科的小区推广这些活动,第一个响应且被感动的是广州白云区,白云区委书记对所在的三个万科的小区做了垃圾分类,即便就是这三个小区,也有推动促进作用。可能是很难,但这是不是代表未来?当然是。

《华夏时报》: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基金会。您认为一个企业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王石:

一般企业做和自己相关的公益,我个人觉得这是最好入手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保险公司做公益保护古树。保险公司给这个古树做保险,不是直接拿钱,是万一古树出了问题,我给你赔。我认为他给的保险价值,比他给同样一笔钱的价值更大。

《华夏时报》:局限性呢?

王石:

《华夏时报》:说到企业家做公益,您提出这么一个观点,说“如果不做慈善,企业家的精神不是全面的,甚至他的企业家品格会缺那么一块。”我采访过的大多企业家,有一个基本价值共识,“作为企业家,我做好自己的企业,带好自己的员工,依法依规向国家纳税,在做好这些已经很不容易的基础上,还要赋予我做公益慈善的社会责任,这对我来说是不是太难了?”您提出的这样一个标准,对企业家群体来说,是不是有一点苛刻?

王石:

过去基本上什么事情政府都给你考虑好,包揽了,公益慈善也是政府都做好了。只是逢大灾大难之年,突然应付不过来、紧急调配不回来,才需要老百姓、需要做企业的来捐钱。现在应该反思,面对未来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扮演什么角色呢?应该说扮演两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企业是要出钱的。平时防患于未然就最好。比如不要最后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没人管教、形成社会问题了,你才去做、去应急。第二,企业是要出力的,不是干体力活,是企业家的创新。

《华夏时报》:如果咱们把公益慈善这部分的担当、热情和奉献补上。对于企业家来说,人格魅力也罢,作为企业带头人也罢,都是他的工作动能会更饱满、可持续发展会更有后劲?

王石:

《华夏时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说有些企业觉得做公益成了负担,或者说有点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去做,可能效果也不好。

王石:

《华夏时报》:大家很关心这个社会议题——一个社会的公共精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国民整体的精神素养?您认为公益组织的存在是拾遗补缺的一种形式,还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背后的隐形推手?

王石:

《华夏时报》:公益的力量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二次创业,一不小心准备20年

《华夏时报》:2009年,您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在是第16年了。2013年您提出要设立“中国企业家日”,大会也欣然采纳。在这样的国际场景下,您提出这个建议、包括后来有这样的成就,对于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它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和社会价值?

王石:

2009年参加的时候,组织的那个团一共就三个人。一个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还有两位企业家,我是其中一位。那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别人看我们很陌生,我们看这个环境也很陌生。到了2015年那年的会议上发生很大变化,代表团有(17个行业),去了90多名(企业家),代表将近10万家中国企业。再到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代表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家和高管100万人次。

《华夏时报》:指数级的增长。

王石:

《华夏时报》: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ESG报告。有业界人士说,目前按照ESG治理要求达标的企业,其实寥寥无几,但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您的观感是什么?

王石:

《华夏时报》:2021年,您再次迈开了创业步伐,这次您聚焦碳中和,包括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的领域。为什么?

王石:

《华夏时报》:您是一个喜欢迎难而上的人,还是早有准备、只等时机的一个人?

王石:

《华夏时报》:所以说,您有信心把您下一个创业产业做成又一个新的标准吗?

王石:

2020年我决定创业,真正做项目是从2021年开始,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我做的第一个项目叫“生物圈3号”,各种运作探索,当然不容易,但做得兴致勃勃。也有很多我的老部下、老朋友替我担心,说“你这个年纪了,本来是搞房地产的,现在你搞碳中和,牵扯到新能源、新材料和大数据,这些对你来讲都是陌生的。你不要以为搞房地产成功了、做公益慈善很成功,你做了我们这行也能成功”。

《华夏时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您会恶补对您来说陌生的,甚至比较晦涩的一些知识吗?

王石:

认知自己,拓展生命维度更精彩

《华夏时报》:一路走来,您觉得做公益这件事容易吗?

王石:

《华夏时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是比较文绉绉的说法。我觉得可能您刚才这句话传递的信号是:“善有善报”。

王石:

《华夏时报》:我们给别人更多的付出,他可能不会在同一时点回馈给你,但也许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给到你。

王石:

《华夏时报》:上天的礼物。

王石:

《华夏时报》:在这些时点当中,您会不会某一个瞬间会觉得有一点勉为其难,或者说心里有点不舒服的时候?

王石:

《华夏时报》:是不是您原来的给予,没有把握好度,施予过了的时候,反而形成一个很不好的互动,让自己被动了。

王石:

《华夏时报》:人生行至此处,您对自己过往的生命轨迹,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和总结?

王石:

《华夏时报》:您小时候想过自己将来长大做什么吗?

王石:

50岁的时候,结合我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对我的认知,我知道,我只能做一个工商业从业者、做一个企业家。50岁我才给自己这个定位。定位了,并不等于安心,只是知道你也不可能再转行了。

《华夏时报》:此生就是它了。

王石:

《华夏时报》:按照西方宗教来讲,就叫“救赎”。

王石:

《华夏时报》:这样比较您就心里有数了。

王石:

《华夏时报》:内心从容。

王石:

《华夏时报》:现在很多人觉得有车有房有豪宅、有足够的财富就是成功的标准。那您的成功标准是基于什么样的界定——当然,这些(世俗之物)您都有了!

王石:

《华夏时报》:难得。

王石:

《华夏时报》:生命力蓬勃。

王石:

人生不过百年,是不是到80岁、90岁还能很健康,并且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对我来讲,我更在乎这个。所以为什么把目标定到81岁我再去登珠峰呢,就是这个意思。

《华夏时报》:81岁再登一次,这话算数吧?

王石:

《华夏时报》:看上去毫无问题,我们对此充满了祝福和期待。

王石:

《华夏时报》:您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王石:

《华夏时报》:您已然不忌惮、不忌讳谈论关于死亡这个话题?

王石:

《华夏时报》:跟您的聊天,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毁灭它,但你不可以打败它”,您身上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一种精神特质?

王石:

《华夏时报》:我这次采访您,跟5年前亚布力论坛采访您相比,您更松弛、更从容,也更有亲和力。

王石:

《华夏时报》:您自己有感觉是吧?

王石:

《华夏时报》:您需要更接地气。

王石:

《华夏时报》:我觉得特别好。我感觉您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乐观主义者,就是在行动中去克服困难。

王石:

《华夏时报》:感谢您接受华夏公益会客厅专访,也衷心祝福您81岁再登珠峰这个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王石:

(笑)能不能上去,一切都不确定,但你得准备着。

华夏时报记者 文梅 北京报道

本期编辑:刘锦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