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把河流比作母亲?
为什么女性天然地和环保距离更近?
从一条河开始,我们可以为未来做些什么?
1995年的9月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落幕,那是把“妇女与环境”置入全球语境思考的全新起点。
30年后,凤凰网公益邀请三代女性环保人从北京的三条河出发,看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向世界抛出新的疑问。
从“晾马河”到“塞纳河”:
重建城市的公共生活
大爷跳水,姐姐跑步,小狗坐船,老外野泳,家庭野餐……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大概很难想象,在北京三环内,这些元素可以在同一个画框内出现。
这里是亮马河——全长9.3公里,西起东直门外,东至坝河,串联燕莎、三里屯、朝阳公园三大商圈以及第二、三使馆区,它是北京市425条河流中的一条,但论“网红”程度是绝对的TOP1。
虽然如今亮马河被人们戏称为“东方塞纳河”“北京鸭川”,但在历史上却基本“查无此河”。
亮马河之名的来源,藏着北京城的历史记忆:一说为明代御马苑所在地,因为河水清冽宜洗濯,所以皇家在此饮马浴马;另一说因为进京客商的马车队要在此涮马洗尘,为了讨个吉利,所以改名“亮马河”。直到清代,亮马河才成为皇帝祭祖的必经之路,随着亮马桥建成,引得河畔茶馆酒肆渐起,文人商贾纷至。
清代郎世宁所绘《百骏图》中御马在河中洗澡的场景(图源:北京日报)
时间跳转到1971年,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各国开始密切建交,临近北京东三环的亮马河畔,成为大使馆的选址地。随后,大量外交公寓、国际机构沿河而建,配套的饭店商场如雨后春笋,90年代初,亮马河畔俨然已经是北京城里最“洋气”的街区。
然而,当时代的车轮推着北京城改头换面,好不容易重见碧波的亮马河,又开始变浑发臭。千禧年后,这条曾经用来“晾马”的河,一度成为北京的哥洗车的地方;由于河道周边,不少居民陆续翻建房屋,亮马河更是变成了排污口,时间久了,建筑材料和生活杂物堵住休闲的去路,河道里鱼儿死去,只留下蝇虫狂舞。
曾经的亮马河(图源:城市会客厅)
转机发生在2019年。那一年,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正式启动,秉持“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愿景,短短几年间,亮马河畔24座桥梁焕新,6公里航线通船,18公里滨河绿道全线贯通。当河、岸、桥、景相融,亮马河终于成为北京城里不可抹去的风景。
水的回归也带动了价值回归。从2022年开始,亮马河正式“走红”全网;2023年,亮马河沿岸商业收入高达40亿元;2024年,亮马河沿岸客流量增长14%,新入驻品牌超400家,商业活跃度增幅达32%。
自然之友湿地保护项目顾问忍冬曾总结城市河流发展的三个阶段:农耕文明时期,人类逐水而居,河流是生命之源;工业文明时期,河流被道路取代,沦为排污泄洪的“背面空间”;而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河流重新回到城市生活的中心,成为公共生活的载体。
回顾亮马河的前世今生,如今,这条宽仅50米的河流似乎已经流向了第三个阶段——它不再只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经济场、一种氛围体,更是让人向往的精神栖息地。
今日的亮马河(图源:视觉中国)
正如迪耶·萨蒂奇在《城市的语言》中所说:“水为所有城市赋予生命。”亲水的前提是全民节水护水。今日的亮马河水质仅达三类标准,尚不能支持无防护的亲水活动,但它以一种轻盈而坚韧的方式,瓦解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干燥与秩序,重塑着人与水的关系,并尝试回答一个更宏大的问题:我们如何与河流走向未来?
视频 孙惠丽 作者 李迅琦
编辑 佘韵卿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