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照护劳动买单?这个问题事关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谁为照护劳动买单?这个问题事关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没有照护劳动,社会就会停摆。照护劳动包括打扫、烹饪、育儿、养老、看护病患与残障人士等,确保人类的再生产、后代的养育和老人的善终,是生活与人性最底层的支撑。随着人口转型与家庭结构变化,“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照护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其价值长期被低估,无偿照护责任大多仍由女性家庭成员承担,有偿照护者的工作也普遍缺乏社会认可及相应的社会保障。

2025年8月31日下午,一场题为“看见隐形照护者”的主题对谈与展览开幕在北京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主办、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承办,通过脱口秀、嘉宾对谈和展览等多种形式,探讨照护工作的价值与照护者面临的现实困境,旨在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合作、可持续的照护体系。

01 多方共识:照护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活动伊始,家政工代表朱俊平和卢红以轻松又饱含深意的脱口秀开场,分享了照顾孩子与老人的真实体验。“同样是干家务,怎么从在自己家干变成去别人家干,一下就从不独立女性变成了独立女性呢?”道出照护工作的日常挑战与无奈。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创始人梅若在开场时致辞:“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照护服务都是一项与每一个人高度相关的根本性劳动,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隐形支柱。但无论是无偿的家庭照护,还是有偿的专业服务,照护劳动的价值,仍然需要被真正看见、被充分了解。”

02多元视角: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深度对话

嘉宾对谈环节由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新闻与传播负责人赵文婷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家政工卢红、纪录片《前浪》制片人谢琳,以及人类学博士安孟竹,展开深度对话。

嘉宾从左到右:赵文婷、佟新、胡泳、卢红、谢琳、安孟竹(线上参与)

嘉宾从左到右:赵文婷、佟新、胡泳、卢红、谢琳、安孟竹(线上参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长期研究家庭、性别和劳动分工,她从社会学视角关注照护作为公共议题的重要性。她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政劳动日益商品化,反映出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分化现实,照护劳动在市场化过程中也面临“爱的无价”与“劳动有偿”之间的矛盾。真正意义上的照护不仅是商品化的市场服务,更是一种需以善心与责任感为基础的道德实践,我们要看到照护“善”的面向。

佟新强调,国家在照护体系中应承担关键责任,通过普惠性政策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比如推广长护险、育儿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无偿照护劳动的经济价值如果能被看见,可能是未来GDP增长的一个关键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因长期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从学者转变为“24小时照护者”,近年研究聚焦老龄化照护的社会支持问题。他也是呼吁家庭照护支持的积极倡导者。

在他看来“公益”就是看见看不见的人群。作为一名曾经的照护者,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他深切体会到照护的不易。这种负荷不只是身体的,

照护这样一件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却在社会中很少被谈论、被估值。我们常常把照护者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被称为“非正式照护”的无偿照护不被计入GDP、不被衡量,这种划分方式需要更正。照护需要被说出来、被看到、被支持、被帮助。

作为职业照护的代表卢红,拥有幼儿教育、养老院护理和家庭照护二十多年的一线职业照护经验。她所服务过的每个家庭、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需求。在工作中,她感受到雇主对家政工的需要,让她感受到极大的自信,也希望社会能真正看到家政职业工作者的付出,给予更多尊重。

此外,卢红还提到,家政从业者只有更专业才会被更多人认可。比如通过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做得越好,级别越高,薪资也会更高,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整个行业的价值也会被真正看到、被尊重。

纪录片《前浪》通过镜头记录老年生活的真实状态,揭示那些被忽视的关于“照护”的真相,讨论了老年生活面临的失去与挑战,以及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制片人谢琳表示,老年本身意味着很多失去,它既是社会问题,也关乎每一个个体。最初我们并非主动聚焦“照护”,但拍完节目我才意识到,老年议题与照护根本分不开,每位老人可能是照护者,也可能是被照护者,这其中考验感情、关系,也考验智慧与力量。

《前浪》播出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再次唤起公众探讨老年和照护的议题。谢琳希望通过纪录片呈现真实,既看见困境,也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路径——比如999或网络平台的护士上门、换药服务、临时”喘息服务”等。《前浪》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让观众看到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照护者的努力与艰难,以及可能的支持方式

安孟竹博士是看理想《良善照护如何可能》主讲人,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照护问题,在学术研究和公共发声两个层面推动社会对照护的重新理解。她理解的“良善照护”是一种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共善”(common good),不仅关注被照护者的尊严和生活质量,也涉及照护者是否得到充分的支持,并且能够可持续地运行。

她也在研究中发现,在当今主流观念下,照护成了对家庭资源和能力的考验。追求良善照护必须重新思考照护责任在社会中的分配,在亲缘之外建立新的照护制度与关系,比如加入社群力量、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包容的公共空间、公共部门积极响应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在照护与被照护的角色间交替。享受别人照护时,请尊重这些劳动,不仅是物质回馈,更是通过配合行动表达“我看见了你”。当我们成为照护者,请多代入被照护者的处境,聆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自主权,也记得你有休息、倒下和寻求支持的权利。

03 迈向良善照护的未来

主办机构和嘉宾合影 (赵文婷、樊小川、朱俊平、谢琳、梅若、卢红、胡泳、彭予兴)

主办机构和嘉宾合影 (赵文婷、樊小川、朱俊平、谢琳、梅若、卢红、胡泳、彭予兴)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项目分析师彭予兴在总结中引用多项数据介绍,全球女性无偿照护劳动时间远高于男性,无偿照护劳动对应的经济价值在某些国家可达GDP的40%,如果改善现有照护政策并扩大体面照护工作,全球到2035年可创造近3亿个就业岗位。

本次“看见隐形照护者”主题对谈活动形成了多项共识:构建可持续照护体系需要政策支持、文化引导和社会参与;承认照护劳动的价值,提供支持和资源,改善照护者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提高照护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需要从职业化角度入手,包括薪酬和职业尊严等方面的发展和集体支持与互助;媒体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照护劳动是确保每个家庭以及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性劳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与实务的对话,更是一次呼吁:唯有当照护成为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而非某个性别、某个家庭或某个群体的孤立奋斗,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照护未来。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樊小川为观众介绍展品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樊小川为观众介绍展品

“看见隐形照护者”同名主题展览在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展出至2025年9月7日(本周日),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