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第二届“通过影像艺术的儿童美育”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成都A4儿童美术馆和麓湖艺展中心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家公益组织和相关教育、艺术等机构代表等,共有超过100人参与到了这场以影像艺术美育议题为主导的研讨聚会。
此次研讨会以一次特别的儿童美育实践成果展参观为开场,参会者们走进了第11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展厅,亲身感受到了“与儿童共同经历与创造一件美事的过程”。在项目的展示与呈现中,影像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与对话载体,给参会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像艺术的美育过程,才是真正启迪孩子、培养个体主体性的主要途径。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比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研讨会的圆桌对话中,重点关注了“通过影像艺术促进审美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融合”议题。由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执委会代表,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理事长龚瑜主持的这场对话,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院长、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世界理事会理事胡俊,第一至第三届Katta儿童影像艺术节策展人、艺术总监毛姝,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纪录片方向负责人、副教授汪洋,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艾硕作为嘉宾,主要围绕“数字素养的概念”、“影像艺术促进数字素养与审美(人文)素养的融合”等话题方向进行了探讨。
什么是数字素养?
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小数苗”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计划(简称“小数苗”)项目负责人艾硕首先分享了“小数苗”计划对乡村儿童数字素养的界定与实践:“说到数字素养,我们希望孩子们具备一定的数字技能。比如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孩子们能用手机、AI工具等进行数字作品创作,无论是拍视频、表达思路,还是在网上传播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内容,这都是从自己到外界的‘出口’。而在‘入口’方面,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数字工具,跨越地域学习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通俗来讲,就是希望数字技术或数字素养能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为孩子们赋能。”她还表示“孩子们最后的作品是否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思维过程,以及背后孩子们自己产生和构建的逻辑,这些才是数字素养最重要的部分。”
被称为“儿童媒介素养第一人”的卜卫,是“小数苗”计划第一、二期的评委之一,她补充说到:“数字素养不是一个新东西,它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媒介与信息素养的理论发展和教育实践。”她还指出,“最近的数字技术发展及应用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从阅读(如阅读电视)的批判自主权到‘重写’的批判自主权,从培养批判性解读的素养到培养传播与沟通素养。数字素养与媒介信息素养相通,也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安全适当地获得、管理、理解、整合、沟通、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UNESCO,2017)。”另外,卜老师强调,“技能不等于素养。技能需要练习,而素养(能力)需要学习。” 同时,“影像美育和数字素养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发声表达的能力。通过不断地练习发声的能力,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社会,通过发声获得一种改变周遭世界的方法和力量。”
影像艺术促进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胡俊作了《规约教学法:乡村少儿影像教育的数字漂流》的主题分享,他以泸定《九宝新传》、 小凉山金口河《数字咔画》和大凉山《寻找厉害的TA》三个乡村数字影像“规约”美育案例,指出规约教学法在乡村美育实践中的优势:“其一,让社会关系流动;其二,解构审美的权威。”他认为“数字素养的核心是伦理,要平等看待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与它们共生共创,而不是把它们当工具。”
汪洋则以她在云南当地的民族村落持续进行的两个教育项目为例,分享了影像艺术对儿童视听素质提升的创新性实践。“我们希望能让机器成为孩子们身体的一部分,让世界的现象通过机器成为孩子们的眼睛、心灵和手臂时,媒介的干扰就会被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她相信“数字素养最终会回到人感知世界的创造力上。”
毛姝介绍了一个由儿童发起的社会实践项目“勇士猫集结令”,这个项目从2023年延续至今,最初的起点源于一位孩子“画了一只看起来像勇士一样厉害的猫”,经过毛老师的思考与推动后,最终将艺术教育与环境教育进行了结合。“孩子们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他们需要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区是什么样的。”她特别指出“数字素养的提出,是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新时代的儿童有了新的创作技能和方法,能更好地展现想法;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孩子更孤立,更少与周围人和真实社会链接。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数字素养成为媒介和桥梁,帮助这个时代的孩子——比如解决‘空心病’,通过共创让他们关心身边的人、社会问题,融入社区。”
孩子们用动画的形式创作“勇士猫”的故事
影像艺术提升儿童“数字素养”的多元探索
除了几位对话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员王晓艳,邻水县机关幼儿园美育教师、瞬移艺术工作室主理人刘凤凰,徐州市启言公益服务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的梁奕泽分别进行了有关“数字素养”的主题分享。正如卜卫所指出的“每位分享者的案例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美育实践,都可以移植到数字素养教育之中。”
以“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王晓艳,在带着女儿参加了“寻找厉害的TA”夏令营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带来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首先,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第二,孩子们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需要的价值;第三,孩子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也能认识自己;最后,让孩子们与真实的人与事产生了链接。”刘凤凰则以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孩子们为主体,展示了“别样的幼儿园毕业照”的儿童摄影实践。她认为“相机是孩子们的一个玩具。当这个玩具交到了他们的手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反而会收获更多,不仅获得独特的儿童视角,还提升了平等对话的能力。”
是高校研究者,也是公益行动者的梁奕泽以《看见的价值》为题,分享了“用影像艺术提升听障孩子的数字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小手记”项目,主要通过影像创作鼓励听障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视觉叙事,拓展他们非语言沟通的纬度。“我们派遣的教师全程用手语教学,用孩子们看得懂,聋人社会接受的手语指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和语言能力。”
“小手记”项目的老师带领听障孩子们通过游戏化教学记忆词汇
最后,A4儿童艺术馆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总策展人李杰,以观察员的身份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影像和文字、书籍,甚至雕刻等一样,都是用来记录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这些媒介都有其显性的表达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回到背后那个更真实的人。” 同时,“这一代孩子天生就具备编辑图像和阅读图像的能力。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学会了与这些设备共生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素质素养时,不只是要关注成人如何建构这一过程,而更应该与孩子共同体验、更新和完善我们对数字时代的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