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这是一个庆祝多样性的世界,理想的无障碍社会将为每个人提供发展机会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这是一个庆祝多样性的世界,理想的无障碍社会将为每个人提供发展机会

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这是一个庆祝多样性的世界,理想的无障碍社会将为每个人提供发展机会

今年的5月18日既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全国助残日。凤凰网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推出“无障碍博物馆”系列主题访谈,通过分享不同视角下的无障碍故事,带你走进一个有爱无碍的世界。

夏泽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2008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担任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主任。此后的工作足迹遍布亚太地区,包括在雅加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科学局主任兼代表。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包容和公平的社会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信:无障碍是技术问题,也是权利问题

我叫夏泽翰,目前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我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担任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主任。此后,我的工作足迹遍布亚太地区,包括在雅加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科学局主任兼代表。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致力于推动包容和公平的社会建设。

夏泽翰教授

夏泽翰教授

这些年里,我目睹了残障人士所面临的复杂障碍。这些障碍,无论是体现在获取教育、文化、信息,还是参与公共生活方面,都反映出他们面临的深层的不平等。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无障碍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有幸的是,在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中,我引领了许多旨在促进残障人士权利和包容的倡议。这包括与各国政府、民间社会组织以及残障社群本身合作,制定和实施打破障碍、创造更具包容性环境的政策和项目。例如,2017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联合国高级别研讨会上,我们与市长和各方利益相关者携手,共同承诺了《印度尼西亚包容性城市市长网络宪章》,致力于实现城市环境的积极转型,增强残障人士在城市生活各方面的参与。

《包容性城市评估工具第2版》中文版发布:助力利益相关者打造包容性城市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包容性城市评估工具第2版》中文版发布:助力利益相关者打造包容性城市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如今,我的另一个角色是联合国中国残障主题组 (UN Thematic Group on Disability in China) 主席。这一重要的多利益相关者平台汇集了来自118个机构的165名关键利益相关者,涵盖政府机构、民间社会组织、残障者自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我们的目标是,共同推动协调一致且全面的残障包容举措。如同我曾在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项目中所体会的,这项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实现长远的改变,需要各方协同、采取全面的策略,并充分动员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教科文携手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筹划《残障“标签”之外,我们一样平凡而美丽!》照片展,共同庆祝2023年国际残障人日 © 乐意剧团

教科文携手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筹划《残障“标签”之外,我们一样平凡而美丽!》照片展,共同庆祝2023年国际残障人日 © 乐意剧团

教科文组织的职责范围使我们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到多个方面,比如教育体系的改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科学知识的普及、数字素养提升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信息和通信的可及性等。我们借助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和实践,不断打破领域间的壁垒,推动全社会的无障碍建设。

亲历中国无障碍建设二十年,变化显著、逐渐获得国际认可

影响一个国家无障碍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确立权利和标准的法律与政策框架、实现政府的承诺和资源分配、推动公众意识教育、强化残障人士的参与、发展技术专长和标准、巩固经济发展、以及建设对残障群体友好的文化价值观。

2000年初,我第一次到中国。在早期的工作或个人生活中,我没有太多机会与残障人士接触。但通过我对当时无障碍环境的初步观察发现,尽管当时中国一些城市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无障碍硬件基础,但全面性和通用设计原则尚未被广泛运用。社会对不同残障人士具体需求的认知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彭玉娇女士、潘美好女士和夏泽翰教授在联合国中国残障主题组会议上互动交流

彭玉娇女士、潘美好女士和夏泽翰教授在联合国中国残障主题组会议上互动交流

这些年,我目睹中国在无障碍方面的变化,看到一个社会展现出更成熟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律为残障人士的权利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无障碍相关的重要条款。而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则明确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如此,据《2024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还出台了831个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

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纳入无障碍设计;数字无障碍和服务提供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更重要的是,我看到越来越多残障人士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与来自各行业有能力、有才华的残障人士接触,我看到他们为残障社群乃至整个社会都做出了贡献。

种种这些,体现了中国迈向包容性社会的积极转变。政府的承诺不仅体现在法律中,也体现在一系列旨在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的国家战略中。这些在无障碍领域的努力,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获得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报道促进中国残障平等指南》封面图,两位残障女性在摄像机镜头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报道促进中国残障平等指南》封面图,两位残障女性在摄像机镜头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技时代,亟需提升残障人士数字素养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拥有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这一人口规模是十分庞大的。尽管目前在无障碍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

例如,许多公共场所仍然缺乏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即使有,也可能存在不可用、设计不佳或缺乏维护的问题;在数字无障碍领域,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仍然缺乏无障碍功能,无障碍服务的提供,如手语翻译、字幕和公共信息的无障碍格式,仍需进一步增加。而提升残障人士的数字素养,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虽然公众在无障碍方面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执法和政策的持续贯彻层面仍需加强。加强现有无障碍法律和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残障群体有意义且持续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的过程,对于开展无障碍建设至关重要。

夏泽翰教授在2024年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信息无障碍及辅助技术研讨会期间参观无障碍辅助技术并与技术人员互动讨论

夏泽翰教授在2024年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信息无障碍及辅助技术研讨会期间参观无障碍辅助技术并与技术人员互动讨论

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借鉴。例如:开展全国无障碍调研,以评估当前状况并确定优先改进领域;制定、推广包容性设计指南,确保环境从一开始就对所有人无障碍;建立中央数据存储库,以监测无障碍进展并确保可问责;制定和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无障碍改进计划,关注这些地区面临的挑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加强无障碍建设的实施还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确保不同政府机构能够有效合作;分配专门的执行预算,以确保无障碍法律和标准得到妥善执行;建立包括以残障人士为代表的监督委员会,确保残障人士的声音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全民博物馆”项目旨在推动创造人人皆可充分、平等参与的环境

在今天,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和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宝库,常常对残障人士构成重大障碍,限制了他们获取知识、文化遗产以及社会参与的机会。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发起了“全民博物馆:无障碍与包容性创新实践案例” 征集活动。这一举动正是基于对“文化获取权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观念的认同。

《全民博物馆:2024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 I 入选案例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民博物馆:2024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 I 入选案例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征集过程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的博物馆正展现出对无障碍建设日益增强的决心,包含解决物理障碍、信息无障碍以及社会包容等问题的举措正在被不断推行。许多博物馆利用创新技术增强场馆的无障碍性,例如提供数字手语导览、音频导览、触觉地图以及智能导览机器人。同时,博物馆也在强调融入通用设计原则,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展览和空间。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发包容性教育项目,与包括残障者自组织和科技公司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实现更大层面的社会包容。

这其中,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是中国首个专门致力于无障碍的永久性展览空间,更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基地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展示馆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无障碍,更在信息获取和服务层面做了大量创新。例如,展示馆提供的多感官体验,如触觉模型和音频描述,使视障人士也能“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智能导览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供导航和咨询服务,还能进行手语翻译和图像识别,极大拓展了信息的可及性。

展示馆的融合性和教育意义也值得特别推广。展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例如设有高度可调节的展台、清晰的色彩对比和易于理解的标识。这些设计在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的同时,提升了所有参观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展览本身的内容也传递了无障碍理念,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无障碍创新实践,对公众意识提升有积极意义。

展示馆无障碍科技展区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

展示馆无障碍科技展区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

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持续扩大“全民博物馆”项目的范围和影响力,帮助解决博物馆在落实无障碍时面临的问题,持续倡导无障碍理念,让项目得以赋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重点开发博物馆无障碍指南,该指南将整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博物馆行业专家以及残障者自组织的意见与建议。我们也会对博物馆开展能力建设,组织师资培训,并根据培训内容在入选博物馆中开展试点行动。可以预期,该指南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苏州举办的博物馆研讨会上正式推出。

在博物馆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计划开展一系列关于无障碍建设的重要工作。基于对数字包容的承诺,我们正在开发并试点一个定制的、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代理,以期提升中国残障大学生和残障女性的数字素养。这一人工智能驱动的解决方案将利用现有的数字素养资源,针对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确保提供个性化、无障碍且可持续的数字素养教育,帮助目标群体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我们还在构思的另一个项目是“青年助力包容性城市” 。这一倡议旨在赋能青年群体,特别是残障青年,使他们成为推动城市数字无障碍和包容性故事讲述的领导者。该项目尚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调动更多资源推动实际落地。

我期望这些项目能显著推动博物馆等文化空间的无障碍建设,促进残障人士的数字包容,赋予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的能力,并推动社会实现更包容、更公平的发展。

我想,一个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与一个无障碍社会共享同一愿景:创造一个无论能力差异,每个人都能充分且平等参与的环境。

在这样的博物馆中,物理障碍将被彻底消除——宽敞平坦的入口、无障碍停车位、坡道、电梯以及高度可调节的展示台,会确保所有访客都能轻松且独立地在空间中自由移动。触觉地图、盲文地图、音频导览和手语翻译服务一应俱全,让每位访客都能与展品和信息无障碍互动。

数字技术则将在提升无障碍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虚拟导览、互动展览以及个性化体验。博物馆会成为一个欢迎社交互动的空间,提供包容性的教育项目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给予尊重且有益的帮助。

同时,这也将是一个考虑到精神障碍和心智障碍人士需求的场所——设置专门的安静空间、确保环境可预测且标识清晰、提供灵活的互动选择,员工接受过意识无障碍的培训,能够敏锐察觉多样化的需求。此外,这里将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艺术创作工作坊、为有认知症的访客提供多感官导览,为有慢性疼痛或创伤的人提供疗愈艺术课程,积极关注并支持情感健康和神经多样性。

走出博物馆,这一愿景也将延伸到无障碍社会。在我看来,无论是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还是理想的无障碍社会,其核心都在于营造一种包容、尊重和具有归属感的文化。它指向一种信念——这是一个庆祝多样性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蓬勃发展。

作者 李迅琦 编辑 佘韵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