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日,王海波是从17年前应急志愿一线留下来的人。他离开外企管理岗,成立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授渔公益),成为国内应急救灾领域的标杆人物。
今天他会参加一场特殊的聚会。同桌人都有一段共同的经历:在汶川地震一线参与应急志愿服务。那场特大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志愿服务结束后,有的人选择离开,回到原来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人则选择留下,至今依然奋战在救灾一线。
“授渔的人,没必要把池塘挖大。我们只希望做社会应急领域的一枚‘小钻头’。”王海波期待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2020年安徽水灾现场协调。
“公益元年”
1983年,安徽淮南,王海波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云南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凭借优秀的业绩,几年后他就走上了公司管理岗位,成为旁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汶川地震发生后,现场的惨状通过电视画面铺天盖地地传来,我边看边流泪。”王海波说,他当时就有一种去灾区的冲动,想为灾民做点什么。
机会很快来了。震后第3天,王海波接到公司负责人电话,公司决定捐赠上千万资金以及上百套净水设备,询问他是否愿意前往地震灾区工作。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王海波最初的任务是在灾区建立净水站,保障灾民用水安全。他一头扎了进去,很快和伙伴们一起在灾区设立了75个净水工作站,为20余万人提供安全饮水。
“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队员和部分拥有大型设备的企业构成了救灾的绝对主力,社会救援力量发挥的作用有限。”王海波回忆,当时社会应急力量本来就有限,专业度更是谈不上。
在灾区,王海波见证了无数感动的场景,也注意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不同机构各行其是,没有协调配合;信息不通畅,造成了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和大量浪费;一些不具备专业救援知识和技术的企业、个人盲目开车进入灾区,原本是来参与救灾的,最后成了需要救助的对象。
“救灾救援,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专业和协调。”这个理念从此在王海波心中生下了根。
2008年,被很多研究者称为中国的“公益元年”。这一年也成了王海波的“公益元年”。
按照公司计划,王海波在灾区负责项目的半年运转之后,就要返回公司任职。但半年过去,灾民的饮水安全仍然无法完全保障。一番考量之下,王海波决定辞去公司职务成为全职公益人,继续留下提供净水服务。
“了不起的一步”
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应急力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轨道,并在5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我们就赶去了现场。”进入灾区后,王海波发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社会救援力量不仅专业性更强了,也开始主动对接伙伴联合行动,“仅在前五天,大家就自主建立了不下十个协调平台。”
有了协调平台,救援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平台太多,难免会有“打架”的时候。“这时候,由四川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组,共青团四川省委牵头成立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设置了组织报备、志愿者需求、项目申报、行动协同四个窗口。“这个协调平台成立后,大家便自动归到一起,在政府部门调配下统一行动。”专门指导社会救援力量展开行动。王海波回忆,“后来统计,雅安地震中共有700多家社会组织,1.8万名志愿者先后参与救灾。相较于汶川地震,这个数据要精确得多。”王海波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迈出了地震灾难救援政社协同的第一步。”
2014年,“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正式注册。当年的鲁甸地震中,授渔公益联合其他公益伙伴一同成立“鲁甸地震民间联合救灾大本营”,为各地前往鲁甸救灾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协调、服务。在随后九寨沟地震、茂县滑坡、积石山地震等灾难中,王海波和伙伴们的身影都出现在现场。
2022年泸定地震,王海波(右)现场救援。
在不断的救灾救援探索中,授渔公益也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在有灾难发生时开展应急救灾,日常开展减灾防灾、应急行业能力建设等工作。
“从找活干变派活干”
丰富的救援经验,让王海波和授渔公益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关注。
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爆发,王海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发现,灾情远远超出前期预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救援力量大量涌入郑州,包括一些没有任何救援经验、几人临时搭建的“救援队”,现场一片混乱。
王海波开始组建社会力量协调中心。“我们跟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郑州慈善总会等单位创建了一个临时协调平台,通过河南官媒对外发布。”王海波说,应急管理部核实后,在其官网上转发了这条公告,上面列了三个联系人,第一个就是王海波。
一时间,电话被打爆。事后,王海波粗略统计,那几日他两部手机每天接到的电话多达两三千通。由于连续作战过度疲劳,王海波一度被送进医院。经过紧急输液,王海波体力才有所恢复。
2021年河南水灾初期协调。
“过去很多救援队到了现场之后由于缺乏信息,往往只能‘找活干’,有了协调平台之后,协助‘派活干’。”王海波说,协调平台还帮助很多救援队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社会应急力量在这次水灾中表现非常亮眼,应急管理部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灾难救援政社协同机制。”2021年12月底,应急管理部就召开了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部署会,宣布在10个省开始试点。
“会议指出,社会应急力量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王海波说,这一评价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同时,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还为社会应急力量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一是救援队的免费通行,在系统内审核通过的救援队都可以获得一个救援码,在出高速时出示救援码就能免费通行。还有一个就是推出了救援队应急专属险,解除了救援队的后顾之忧。”
在此后的多次突发自然灾害中,王海波和授渔公益都被应急管理部征调委派,负责社会应急力量协调救援工作,一度还参与了2023年土耳其地震,2025年缅甸地震等跨国救援协调行动。
土耳其地震现场救援。
经过十几年的救灾救援实践和观察,王海波发现,“最后一公里”救援,即本地救援力量,往往比后来到达的专业救援队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我们举办了很多期培训,致力于提升各地伙伴应急专业水平,以及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为此,授渔公益引入联合国“环球计划”人道主义救援标准,王海波自己也成为一名联合国认证的环球计划国际培训师。
2022年,王海波被应急管理部授予三等功;2023年授渔公益被应急管理部授集体三等功;2024年,他被成都市应急管理局评为先进个人……如今,作为国内应急救灾领域的标杆人物,王海波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
“授人以鱼,让爱传递。授渔的人,没必要把池塘挖大。”王海波说,“我们只希望做社会应急领域的一枚‘小钻头’,通过创新去突破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