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和乐颐年”慈善助力医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新书发布会在广东顺德召开。顺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合作方、在地医养服务机构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社会组织等近百名嘉宾出席参加活动。
政府期许与慈善担当:助力医养融合新发展
顺德区副区长朱凌霞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以和的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多年来对顺德地区公益事业发展的贡献。“和乐颐年”为全国医养结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顺德经验,充分体现了慈善力量在民生事业中的独特价值。《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的出版,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希望“和乐颐年”继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凝聚“多元合力”,共筑湾区养老生态;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和的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司徒颖在活动欢迎词中表示,基金会鼓励行业内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引领下,基金会通过“和乐颐年”行动为大湾区养老服务领域的多元主体搭建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医养创新发展赋能助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国家银发经济深度融入民生政策格局,大湾区养老产业突破需要顺德银发经济产业园支持,通过粤港澳政社联动,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形成大湾区合作典范,打造“顺德明珠”。而“和乐颐年”这项集成性的养老服务探索行动所展示的经验看,区域性的医康养社综合体结构已形成。一个医康养社全链条服务的模式,已经在顺德初具规模。顺德养老服务的产业势能初步呈现,希望再凝聚、再创新、再拓展,实现辐射湾区走向全国,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服务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开拓中国式现代化的医养结合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
医养结合创新实践:为提升长者服务赋能
“和乐颐年” 医养结合创新项目是此次盛会的一大亮点。该项目由和的慈善基金会资助及策划,德耆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引入中科院心理所、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12家头部机构,聚焦认知症干预、失能预防、社区康复、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安宁疗护等服务领域,通过“平台支持+专业赋能”双轮驱动开启服务创新实验。
自2024年3月启动到2025年3月基本完成,项目成果丰硕: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形成标准服务指南7套,知识产权成果15项,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惠及从业人员超9万人次。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医养融合服务创新,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服务质量。
交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代表项目联合主办方展开分享“顺德区域性医康养社模式创新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形成了“政府支持、慈善力量推动、社区及社会性支持为依托、多主体多层级参与、枢纽型平台运行、供需精准对接”的医康养社服务综合体,为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提供了“顺德路径”。展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政社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性康养生态建设,聚合资源培育专业人才,促进项目标准化产品化,进一步拓展“和乐颐年”项目品牌,高质量服务于顺德民生事业,为全国医养结合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会上,善耆家园、和泰中心、乐从健共体、睿航社工等4 家在地合作机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体会,各个机构均通过各自在行业内的技能和特色,为医养服务增光添色,为构建本土化的养老服务实践添砖加瓦。
新书发布:聚焦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实践
在新书发布环节,由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区卫生健康局局长何文莉,顺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勇基、和的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司徒颖、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人口学所所长邓智平、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李允冠、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肖棣文一同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新书揭幕。
随后,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副总干事邓咏欣介绍,该书由和的慈善基金会策划和资助,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牵头联合湾区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编撰而成,将于6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聚焦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实践,深入剖析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与政策创新的五大特质,不仅回应了制约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结构性问题,还从“就地老化”“预防优先”“福利多元”“社会融合”等政策创新维度出发,展望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优化方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人口学所所长邓智平高度评价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成果,认为该书兼具战略高度、实践价值和理论创新,不仅创新融合应对老龄化、健康中国与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形成可推广的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经验,并将社会投资、福利多元主义理念等国际理念本土化,构建中国式养老话语体系。他建议深化研究大湾区跨境养老规则衔接机制,重点提炼顺德政企社协同创新模式,期待湾区经验为全国养老事业输出更多改革智慧,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升级。
专题发言与经验分享:共促医养服务提升
在专题发言及经验分享环节,来自香港、澳门、深圳、佛山等地的专家围绕医养社会服务各抒己见。
佛山市顺德区医学会医养结合分会主任委员王文权以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样板”为主题,分享了顺德在打造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高效组织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多元经营模式,实现健康养老不离家门、不离医院、不离社区、不离亲情,实现医养结合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有标准、有保障。顺德区将持续深化和推广“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贡献“顺德力量”。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分享了 “香港健康社会工作助力养老服务经验”,通过香港安老服务新情况、安老制度和照顾长者新政策,详细介绍了香港在运用健康社会工作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和经验。
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主席潘志明深度分享了 “澳门医养服务人才培养经验”,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通过澳门医养服务人员培养路径、澳门养老服务政策、澳门医养服务合作的实践经验,为大湾区培养专业医养服务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项目主管卢惠敏介绍了 “香港照护食标准”,通过政策倡议提升公众认识,推广分享香港照护食标准指引,形成照护食生态系统,促进三地融合,为提升养老服务中的饮食照护质量提供了参考。
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战略部副部长曾伟玲分享了 “医养融合&老幼共融服务经验”,通过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医养结合服务创新实践,打造多层级、持续性的老年全周期养老照护服务体系路径,探索形成“代际融合、空间整合、服务组合、人员复合”的养老服务与儿童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圆桌交流:碰撞智慧火花,展望发展前景
活动还设置了精彩的圆桌交流环节。“和乐颐年” 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的 12 家合作机构代表围绕 “健康管理与康复照护专题” 和 “认知症照护专题” 展开深入探讨。
在 “健康管理与康复照护专题” 交流中,主持人高云霞副院长与各机构代表就老年健康管理与康复服务的创新理念、特色实践案例以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展开热烈讨论。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刘立军、中国老年学会安宁疗护分会常务副总干事周正顺、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徐遇安、威权康复服务中心社工主任蔡丽霞、广州市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理事长卢绮文、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音非凡团队李璐璐等分别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经验。
在“认知症照护专题”交流中,主持人胡兴民理事长与京师脑科学研究院总经理张传开、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腾宇、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欧阳基鹏、馨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园艺治疗部负责人鲁颖雅、和泰中心记忆照护中心主任余俊健等机构代表,针对各机构的服务特色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索认知症照护的新方法、新路径。
活动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总结发言。此次会议成功举办,立足扎实的项目实践,开放的项目设计,成果丰硕,具有引领性。在大健康养老背景下,依托顺德示范创新经验,达成跨界共识,形成行动计划。“和乐颐年”通过品牌化、系列化、平台化的创新实践,探索形成顺德-湾区-全国医养结合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