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
有一群人
用6年时间
接力绘制了一份特殊的地图
并根据校园无障碍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
将地图不断更新、升级
这份地图上
细致地标记了清华园中的无障碍设施
让身体不便的同学也能以此为参照
相对自如地行动
而绘制这份地图的
正是几位轮椅少年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走路不能抵达的地方
思维和心灵却可以到达”
……
生活给予他们磨难
却从未磨灭他们的勇气
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行动
生动诠释着清华人的“自强不息”
01 心灵能够到达的地方,才是梦的方向
6岁那年,矣晓沅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那是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病症。逐渐肿大的关节让他失去越来越多的行动能力,从11岁开始,他便与轮椅为伴。
疾病并没有让他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2012年,矣晓沅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相信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追回来。”从刚入学专业排名90多名,到获评全校仅10个名额的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又被保送到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矣晓沅完成了一段段精彩冲刺。
邱勇为矣晓沅颁发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证书
矣晓沅本科毕业时与妈妈合影
矣晓沅始终相信,“走路不能抵达的地方,思维和心灵却可以到达”。由于关节变形,他的手指弯曲严重,只能用两个无名指打字。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写代码”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校期间,矣晓沅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系统“九歌”的研发之中。作为一个特别的诗词创作系统,“九歌”一经上线,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矣晓沅(中)和“九歌”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讨论
为推动校园内无障碍设施的改进与完善,在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以下简称:无障碍协会)会长期间,矣晓沅坐着轮椅对校园开始了测绘,手绘了一张“我眼中的校园地图”,无障碍地图有了初步的轮廓。自此开始,一批批无障碍协会的同学参与到了这项“微小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毕业后,矣晓沅进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致力于寻找人工智能和无障碍之间的契合点,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微小的改变积累,最终推动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无障碍建设,是他不变的追梦方向。
02 以勇敢真挚的心,直面生活、回馈社会
命运曾给朱晓鹏带来两次突如其来的打击。14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少年早早地撑起家庭重担。17岁时,成绩优异的他考入清华大学,却在大一期末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原本驰骋篮球场的体育达人,只能在病床上动弹不得。
迷茫困顿的日子里,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霍金的《时间简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像婴儿学步一样重新试着站起来,从无法站立到坚持1分钟、10分钟、半小时,从走1米、2米到爬上楼梯……经过两年的复健训练,朱晓鹏重返校园,进入数学系学习,并保送本系博士生。读博期间,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
无障碍协会第一届成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矣晓沅、陈斌、朱晓鹏)
校园无障碍体验活动合影(前排左一:陈斌,前排左三:矣晓沅,前排左四:朱晓鹏)
生活出了太多难题给他,但勇敢而真挚的心不曾蒙尘。作为无障碍协会第三任会长,朱晓鹏继续着无障碍地图绘制的工作,他参考了其他乘坐轮椅同学的使用习惯和出行区域,将无障碍地图描绘得更加详细、准确。
无障碍协会部分会长合影(从左至右:江梦南、袁周、陈斌、朱晓鹏、魏祥、矣晓沅)
邱勇为朱晓鹏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朱晓鹏说,即便不知道身体还能否康复,但只要活着,就会继续追梦向前。博士毕业之际,朱晓鹏再次作出了希望回馈社会的决定。他成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教师,投身数学研究和基础学科教育,将自己的知识与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03 心怀感恩、热心公益,做生命的强者
接过朱晓鹏的接力棒,担任无障碍协会第四任会长的陈斌,同样将创造包容平等的无障碍事业作为心中坚定的信念。
他在7岁时确诊为罕见的肌肉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到12岁时双脚已无法行走。然而,身体的桎梏并没有阻挡他对于学术的追求,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现心理系),陈斌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陈斌在走进汨罗教育公益项目中演讲
他曾经说,选择心理学,正是因为他想要回报社会。2019年夏天,他作为志愿者讲师不远千里从北京走进汨罗开展教育公益项目,用自己的成长学习经历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汨罗当地的学生们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奋进的心态。
陈斌从未将自己视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总是乐于主动、积极地给予他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校期间,他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250小时。
陈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无障碍论坛中报告在无障碍建设相关工作方面的经验
陈斌(前排左四)参与发布《“一带一路”通用无障碍发展倡议》
陈斌(前排左三)参与发布《中国青少年通用无障碍发展倡议》
担任无障碍协会会长期间,陈斌沿着学长们的脚步,继续更新着校园无障碍地图,同时,他将地图测绘与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两项工作进一步结合,及时向学校反馈地图测绘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帮助学校不断完善校内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2019年,他代表无障碍协会参与了“一带一路”框架下无障碍论坛,分享工作经验,并作为核心成员起草并发布了《“一带一路”通用无障碍发展倡议》和《中国青少年通用无障碍发展倡议》,这些倡议同时受到了中国新闻社、中国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04 有爱无碍,“帮助更多的人是我的责任”
出生时,严宇桥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多关节挛缩,这种病症让他基本无法依靠自己的双腿独立行走。“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在本科与硕士期间,严宇桥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科研、拍摄纪录片,2021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毕业,以综合第二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录取,开启了自己在清华的博士生涯。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突发暴雨,那天同样也是严宇桥在郑州家中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日子。他发起线上志愿服务团,与家乡同龄人一同为暴雨中求助信息与救援力量的有序匹配提供重要支持。回馈社会,始终是严宇桥学习、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严宇桥在主楼正门记录无障碍坡道测绘数据
2023年,严宇桥和无障碍协会的同学们一起将清华校园无障碍地图实现了又一次的完善,为了组织更多同学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严宇桥将地图网格化,方便进行系统性测绘,也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严宇桥与“伴行”志愿队服务助力北京市残联宣讲团走进清华活动
严宇桥作为代表发布《大湾区无障碍行动倡议书》
他担任会长期间,无障碍协会还与未央书院联合发起了“伴行”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校内因受伤行动不便的同学提供帮助;参与组织了由HAI生活实验室、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协会、海淀区残联共同发起的“无障碍青年伙伴计划——创新训练营”,推动社会无障碍建设朝着更真实、更有效的方向前进。
严宇桥带领志愿队参加北京市朝阳区助残服务交流
2024年7月,严宇桥与IAMCR现任主席达雅•屠苏(Daya Thussu)教授在IAMCR残障研究分会成立现场
在学习科研中,严宇桥也特别关心无障碍建设的议题。今年,他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赖缨一同向国际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学会(IAMCR)成功申请开设了融合传播与残障研究分会,为残障人群权益的讨论创造平台,在新的学术契机下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普惠的未来。
机械类2023级本科生程紫陌同学也在今年加入到了完善无障碍地图的工作中来,他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带领队伍对校园道路和建筑物进行了全覆盖式勘察,首次完成了完整的校园无障碍点位标注。
程紫陌考入清华大学后,希望自己“将来能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办点实事”
从最初的手绘草图
到如今完善的无障碍路线指南
6年的时光
清华园里发生着点滴变化
在校园总体规划的引领下
陆续编制
校园无障碍规划设计导则等管控导则
无障碍校园等专项规划
加强人本关怀
逐步推进通用无障碍校园建设
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等
设备设施不断完善
这群“因为自己淋过雨
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的少年
见证着清华园的包容化改变
也书写着接续努力、逆风飞扬的故事
今天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
为他们送上祝福
纵然生活中有遗憾与无力
但总有勇敢的人
坚守着闪闪发光的理想
用热爱和感恩
让生命更加丰盈和鲜活
加油!自强不息的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