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来•美好足球:心理学融合体育教育,打造“县域模式”惠及更多儿童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致未来•美好足球:心理学融合体育教育,打造“县域模式”惠及更多儿童

行动让美好发生,11月26日,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在京举办。来自公益界、媒体界、创意界、学术界、文艺界、企业界的代表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公益荣誉的揭晓。“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获评“特别贡献奖”。

项目负责人、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表示,项目联合清华大学体育部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发挥专业机构学术专长,创新性的将积极心理学融合体育教育,通过两者结合,提高学生心理和生理素质,为整体成长和健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县域模式”覆盖县城和乡镇,促进更多的乡镇老师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林红同时表示,体育教育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育人过程。项目致力于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期望通过项目实践,吸引更多力量关注并加入到这份充满意义的事业中来。

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致未来•美好足球:心理学融合体育教育,打造“县域模式”惠及更多儿童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得到了清华大学体育部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您能分享一下这种合作的具体情况和意义吗?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体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中?

林红:首先,主要是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专长,让公益项目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清华大学体育部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简称足球中心“)提供足球以及体育方面的专业支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简称心理中心)及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提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支持。

同时,足球中心联合心理中心对项目干预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例如在常山县域,评估团队通过对8000多个3-5年级学生数据点以及项目老师的前后测对比发现: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主观幸福感、成长型思维有显著提升,对特殊儿童、体育差的儿童效果更加显著。

引入科学的评估,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项目的干预效果、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也有助于项目团队分析项目得失、积累项目经验,持续提升项目效能。

关于原理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将经过科学验证的积极心理学原理融合到体育活动的教学和开展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转化为一句话、一个3分钟的课前小活动、一个充满福流体验的体育教学过程、一个3分钟的课后小复盘等等,通过这些工具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到体育课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一个真正的心体融合课堂。比如,我们研发了“再努力一点点”句式,用一句简单的鼓励语言,代表成长型思维的逻辑,持续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打破固定性思维的模式,挑战自我,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的成长成为无限可能。项目组开发了一系列的这样的语言、活动和工具,帮助体育老师实现心体融合课堂。

凤凰网:项目将积极心理学融合体育教育,这种创新性的融合是如何帮助体育老师和学生的?

林红:项目先通过引导老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工具,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再通过更多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培训,帮助老师把“只关注教体育技能”,引导向“通过体育场景培养孩子的品质”转变,从而真正做到了“以体育人”。

我们相信,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有幸福的学生,通过体验式的理论培训、陪伴式的成长督导、系统化的工具支持,帮助体育老师实现从技能教授者向育人实践家的转变,看见和共情学生的处境,让学生能够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喜欢课堂,在美好的体育课中积极应对成功和失败,锻炼成长型思维,提升心理韧性,加强社会情感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和积极心理学的结合,学生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提高素质,为整体成长和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凤凰网:项目目前主要在县域地区执行,未来是否会考虑去到乡村地区?

林红:我们所说的“县域模式”就是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全覆盖,包括县城和乡镇。项目目前已经在常山县落地,覆盖全县所有27所小学,其中7所学校在县城,20所学校都为乡镇农村小学。常山县作为浙江山区26县之一(相对贫困的县域),项目在这里的实施本身也是对乡村地区的考虑和探索。项目旨在提升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推动教育公平,未来也期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乡村儿童,促进更多的乡镇老师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凤凰网:让体育老师也学习心理学,这一方式有没有什么优势?在前期实施阶段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林红: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不是研究人有什么问题,而是研究人是怎么成功地克服困难、积极成长,并且已经有一整套基于脑科学、心理实验的理论和工具,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学习,比如成长性思维,实验证明夸一个孩子聪明,不如夸一个孩子努力,因为聪明是天生的,努力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被经常夸聪明的孩子反而不愿意尝试更难的挑战。

体育老师学习和运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优势有很多。比如运动场景是一个特别丰富的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冲突与合作的机会。又比如体育老师在体育训练中本来就会用很多“退阶训练”,就是当学生不能做一个复杂动作时,可以先做一个更简单的动作,这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原则是一致的:设立可达到的但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目标,这种持续的挑战和成就也容易让人产生“福流状态”,也是最好的激发内驱力的方式。

一方面,体育老师学习积极心理学可以启发体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例如通过游戏化教学、团队合作等手段,更有效地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来改善与学生、同事等的关系,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效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前期,体育老师对于理论的学习掌握以及实践运用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支持,如何促进老师掌握基础理论并付诸实践,并保有积极的内驱力,这也是我们项目最开始的工作重点之一。

比如我们发现体育老师不喜欢直接听理论、看教课书(其实谁都不喜欢)。所以特别需要设计互动体验式的、能解决他们痛点的内容,做到让他们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其次,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不容易,尤其是看见那么多孩子乱跑乱吵,控制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特别需要一些提醒,比如定期的现场督导,但督导并非给予压力和监督,其实项目人员更多的是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把他们做的特别好的、符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行为或语言记录下来,再反馈给体育老师并给予肯定与鼓励,他们就会觉得特别受益。一旦有了成功体验,孩子更喜欢你了,愿意听你的了,教学更轻松了,老师就不会再回到过去的行为模式中了,这也是这个项目的效果可持续的来源。

凤凰网:作为项目参与者,您在推动“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的过程中有哪些个人感悟?

林红:在参与推动“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看见与关注人的感受、注重项目细节的设计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起初,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期,这可能延缓项目的启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方合作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项目推进的强大动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政策强调教师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而我们的项目正是对教育育人本质的一种实践回应。体育教育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我们致力于全面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并期望通过项目的实践,吸引更多力量关注并加入到这份充满意义的事业中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