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让美好发生,11月26日,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在京举办。来自公益界、媒体界、创意界、学术界、文艺界、企业界的代表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公益荣誉的揭晓。“送长江鲟回家”项目获评“年度十大公益项目”。
项目负责人、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副主席刘欣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表示,项目旨在恢复长江鲟野生种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零碳长江。六年来项目直接影响超100万公众关注和参与,扩大了社会积极影响,提升了项目参与度。同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众多关键技术特别是AI技术对于项目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未来,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将以此项目为契机,持续推进长江流域其他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促进生态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送长江鲟回家”项目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
刘欣:首先非常感谢凤凰网授予我们“年度十大公益项目”的荣誉。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恢复长江鲟野生种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零碳长江。以长江鲟为长江上游旗舰物种,通过政府、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公众的广泛参与,探索重建/修复长江鲟野生种群,促进长江中上游水生态保护为目标,在科学研究、栖息地保护、公众传播、政策倡导等四方面,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
凤凰网:项目对当地社区和长江流域的居民有哪些积极影响?
刘欣:长江鲟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对长江流域居民环保意识层面的影响。我们从19年开始,先后通过进校园、嘉陵江渡轮、长江骑行、长江沙龙等自然教育活动为流域公众普及长江鲟科普知识;我们研发了“送长江鲟回家自然教育课程”并绘制了中国首部长江鲟绘本,向来自全国的100余所学校及自然教育机构发放工具包,我们一条非法捕捞的视频就能获得45万次播放和超3000人点赞和留言,我们通过99公益日在6年中带动近20万公众为长江鲟筹款超300万元,通过我们持续不断地公众传播科普,6年来直接影响超100万公众关注和参与我们项目。这些都是对流域居民意识层面的积极影响,让其从参与者转变为行动者。
项目通过资助2支民间巡护队伍,助力20余名退补渔民转产专业,由捕鱼人变护鱼人,其中一位巡护员刘鸿还因此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该巡护队也成为全国示范队伍,我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方针,取得了相当良好的社会口碑。
未来,我们不仅会将项目深入到整个长江流域,力争成为全国流域的示范项目,还将发挥我们企业家会员的影响力,带动全球高校青年来关注长江鲟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凤凰网:你认为该如何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刘欣:首先,我们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维度的公众参与平台,比如志愿者平台,社区长江鲟保护行动小组等,提高我们长江鲟保护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包括项目传播、筹款、活动参与等方面,让公众更容易触达,也更方便参与。
其次,我们也会完善对公众的激励机制,比如对特殊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以及针对企业设计长江鲟或长江议题、气候议题相关的ESG项目和服务,以此来鼓励企业及员工参与生态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我们也会发动SEE企业家、青年企业家、公益二代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影响更多的青年领袖们关注生态环保和气候变化,从而将项目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的高校,唤起年青一代环保意识的觉醒。
凤凰网:请分享一些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和创新方法?
刘欣: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在于,我们联合西南大学进行了“基于HSI的长江重庆段长江鲟生境区域识别及其特征研究”,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长江上游重庆段长江鲟丰度进行定性分析,明确了长江鲟关键栖息地生境的5个因子,分别为水深、流速、底质类型、底栖动物丰度以及水温,最终找到了长江鲟的适宜生境地,这对长江鲟野生种群恢复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方法还包括公益放流站科学放流可持续运营:我们在建立起长江上游首个公益放流站后,联合业内优秀的自然教育伙伴,开发科学放流自然教育课程和工具包,设计筹款模式,让更多的公益组织可以运用这套课程带领公众来参与体验放流活动,同时也为长江鲟保护募集更多的社会善款,形成一个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闭环模式,这套模式目前在长江流域的公益放流站属于首创,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一个试点,未来可以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全国流域。
凤凰网:随着AI技术普及,该技术对项目实施会起到哪些方面的助益?
刘欣:首先,AI技术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科学放流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长江的生态环境,可以确定放流长江鲟的最佳时间和地点,提高放流成功率,以及监测人为干预的风险,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或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AI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环境数据和物种行为数据,预测长江鲟的生存状况和种群趋势,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AI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维度的公众可视化参与平台,提高长江鲟保护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与全球的流域形成链接和互动,分享成果和经验,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
凤凰网:在保护长江鲟的同时,项目如何兼顾长江流域其他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刘欣: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于大自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本项目从启动初期就一直兼顾长江流域其他物种的保护,例如我们在巡护过程也会对其他珍稀物种进行监测和实施救助。此外,我们在每年的66放鱼日活动中,也会根据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放流除长江鲟以外的其他珍稀鱼类,如胭脂鱼、岩原鲤等,加强科学放流宣导,维护长江水生态系统的纯净与稳定。与此同时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在2020年发起公众筹款品牌“千羽千鲟”,我们同步在开展“鹰飞之城”“守护中华秋沙鸭”“寻蛙护萤”等物种保护项目,与“送长江鲟回家”项目并行,共同助力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