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让美好发生,11月26日,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在京举办。来自公益界、媒体界、创意界、学术界、文艺界、企业界的代表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公益荣誉的揭晓。“乡村孩子筑梦计划”荣获“年度十大公益项目”。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琦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表示,“乡村孩子筑梦计划”通过长达9年的服务体系,旨在培养乡村孩子的“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该计划基于对乡村孩子成长需求的深入研究,提供经济资助、心理陪伴和能力赋能。理论依据包括生态系统理论和儿童社会性成长发展理论,实践依据则来自弘慧十余年的乡村教育经验。
此外,李琦还介绍到,“三力成长盒子”是“筑梦计划”日常陪伴的重要实施工具,这类工具包通过模块化内容和活动,实现日常陪伴,具有本土化、趣味性、灵活性和友好性特点。弘慧学子的反哺机制通过榜样引领、实践指导和情感支持,成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弘慧的实践经验,包括系统性资助模式、本土化运营策略、多方协作机制和培养内生动力,可复制到其他地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弘慧设计了分阶段、分层次的跟踪服务方案,确保精准帮扶。
行动者联盟2024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乡村孩子筑梦计划设计了长达9年的陪伴服务体系,提供“资助-陪伴-赋能”三重支持,旨在培养孩子的三力“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这一设计的初衷和依据是什么?
李琦:“筑梦计划”提出的9年陪伴服务体系和“三力”培养目标,源于弘慧对乡村孩子成长需求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积累。
(1)设计初衷:乡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经济困难、资源匮乏、心理支持不足等多重挑战,仅靠经济资助无法全面解决他们的成长难题。因此,我们设计了“资助-陪伴-赋能”的服务模式,提供持续的陪伴和综合支持,帮助孩子在经济、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全面成长。
(2)理论依据:
•“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三力模型以能力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到社区的多维互动,塑造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同时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关于儿童社会性成长发展理论,关注构建乡村孩子多元的社会化场景,强调培养自立、自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实践依据:这一设计植根于弘慧十余年乡村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发现单一的资助模式容易导致孩子被动接受支持,而缺乏成长的主动性和规划能力。通过陪伴和赋能,我们希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生活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凤凰网:“三力成长盒子”等工具包是如何帮助日常陪伴的?这些工具包有哪些特点?
李琦:“三力成长盒子”是“筑梦计划”日常陪伴的重要实施工具,专为乡村孩子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化的内容和活动实现日常陪伴的效果。
(1)功能与作用:
• 内容模块化:盒子以三力培养模型“生活力、学习力、社会力”为理论基础,共有16个课时4类主题,分别为“能自处、适环境、会学习、应挑战”。每个模块都围绕孩子成长的核心需求设计,帮助孩子逐步建立目标感和自信心。
• 指导可操作性:盒子内的活动设计配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帮助陪伴者(包括辅导员、志愿者等)通过具体实践更好地开展日常陪伴工作。同时,通过工具化的设计降低对筑梦辅导员个人能力的依赖和使用门槛。
• 激发主动性:工具包中的活动更注重孩子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场景,而非传统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孩子能够更真实地体验并锻炼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特点:
• 本土化:针对乡村孩子生活和教育环境特点设计,创造体验式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
• 趣味性: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如手工任务、互动游戏),增加孩子的参与热情。
• 灵活性:盒子既适用于一对一陪伴,也可在小组活动中使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友好性:整个学习体验所提供的工具和情境是中学生友好的。
“三力成长盒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工具,更是一种互动媒介,帮助乡村孩子在陪伴过程中获得心理支持和能力成长。
凤凰网:弘慧学子的反哺怎样在项目中发挥作用,并且成为乡村孩子筑梦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李琦:弘慧学子的反哺机制是“筑梦计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体现了“长期陪伴、传承反哺”的核心理念。
(1)作用机制:
• 榜样引领:弘慧大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乡村孩子树立可参考的目标,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动力。这种榜样力量尤其在缺乏多样化发展路径的乡村孩子中显得尤为重要。
• 实践指导:学子们回到乡村,通过担任营地志愿者等角色,将他们在求学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孩子们可以直接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 情感支持:因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学子们更能理解乡村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从而在情感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关怀。
(2)推动项目可持续性:
• 通过学子反哺,弘慧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资源闭环。学子们的回馈不仅降低了陪伴服务的外部依赖,还增强了乡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 同时,这种“受助-助人”的路径激励机制也在弘慧社群内形成了良性循环,强化了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公众认可度。
通过弘慧学子的反哺,我们将教育公益的影响力从“被资助的个体”扩展到更广泛的社区和社会层面。
凤凰网:弘慧深耕于湖南乡村并且专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域?
李琦:弘慧专注湖南乡村教育已有十余年,积累了一套独特且可复制的实践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资助模式:从经济资助到心理陪伴,再到能力赋能,构建了全面而长期的支持体系,避免了单一资助带来的短期效果。其他地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调整支持内容逐步实施。
(2)本土化运营策略:弘慧项目深入乡村基层,与地方学校、教师、家长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这种以本土资源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其他地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
(3)多方协作机制:弘慧在项目中积极联动政府、学校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解决单一主体难以独立应对的教育问题。这一模式在其他地区推广时,可根据资源特点调整合作方式。
(4)注重培养内生动力:我们不仅关注乡村学生,还注重通过培训赋能乡村教师和校长,提升当地教育环境的整体质量。这一“县域教育公益生态”建设模式,为其他地域提供了全面提升教育生态的参考样本。
弘慧的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教育公益的有效性离不开本地化、系统性和协作性的综合考量。
凤凰网:项目的帮扶对象年龄跨度很大,是怎样做到持续跟踪,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的?
李琦:针对乡村孩子年龄跨度较大的特点,弘慧设计了一套分阶段、分层次的跟踪服务方案:
(1)持续跟踪:通过构建以数据管理为基础的个案管理系统,对每一位受助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与追踪。系统内涵盖孩子的学业表现、心理状态、生活状况等多维信息,确保帮助内容能够及时调整。
(2)分阶段方案:
• 营地计划:弘慧的四个营地,针对乡村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主题、课程内容和目标,旨在支持乡村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时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乡土认同、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议题探索、行动力的提升。
• 多元支持:从初高中的日常陪伴和朋辈支持、到大学阶段的弘联会赋能,根据年龄、学业与人生任务的差别,帮助乡村孩子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
这种动态跟踪和分层支持的模式,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长期有效性,还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和精准帮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