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起、演进,企业家环保公益项目“动线图”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承起、演进,企业家环保公益项目“动线图”

过去十年,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作是中国环保的“黄金十年”。

作为一家民间环保组织,阿拉善SEE以其标签化的魅力,凝聚中国企业家参与环境治理,承担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从起源地阿拉善的荒漠化防治业务开始,纵深到气候与商业可持续、物种保护、自然教育等各议题板块,展开一场中国式的生态治理试验。

站在20年的节点,观察这家民间组织的环保议题策略及项目发展动线时发现,正如对商业市场的敏锐一样,企业们在环保公益领域,也始终紧跟时代趋势谋篇布局,从发源地的一亿棵梭梭项目和关注污染问题的卫蓝侠项目这两个长足发展十年的案例,就可见一斑——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环保进程节点上,机构治理者们审时定“势”,顺时而“动”,在起承转合之间,项目结构的模型和脉络逐渐沉淀、清晰。

起于“沙”

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凸显的十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之路,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二十世纪之初的沙尘暴,至今让全国人民印象深刻。以刘晓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之所以把这家机构命名为“阿拉善”、把环保公益的项目试点落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是他们发现这里是肆虐华北的沙尘暴的源头。当时的大背景是,北京市政府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意大利政府承诺无偿提供资金,解决北京大气污染问题。

刘晓光动员北京市副市长:“我们已经找到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希望能向意大利政府再申请一笔治沙资金。”这一提议很快获准。2003年底,意大利政府又追加1000万欧元,但前提条件是,北京市政府也要配套1亿元人民币用于荒漠化防治。刘晓光觉得让政府出钱难度较大,便以个人力量动员百名企业家朋友,每人每年出资10万元,成立生态保护基金专门做环保。

2004年6月5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成立。两个月后,吉兰泰召素套勒嘎查天然梭梭林保护与能源替代项目启动,以解决当地嘎查梭梭林过度砍伐和草场过度放牧这两个主要问题。

牧民与太阳能发电设备。这是阿拉善SEE早期“能源替代与天然梭梭林社区保护试点项目”

在“减少草地放养牲畜数量”、“减少灌木薪柴砍伐量”、“减少耕地漫灌用水量”的“三减”生态目标下,以及以当地人为主体的项目策略指导下,阿拉善SEE围绕清洁能源利用、节能灶具的推广等方式,减少牧民对草场植被以及天然梭梭林的破坏和使用;同时,鼓励当地农牧民自发进行耐旱植被的种植,并建立以社区为保护主体的梭梭林保护区。

可以说,这是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业务早期的实践模型。

至当年年底,嘎查内梭梭林等荒漠植物的保护效果明显,草场放牧羊只数量减少。时任阿拉善盟盟委副书记称,“阿拉善SEE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做的事很有成效,而且村民能接受它、拥护它,原因是什么?我看关键是形式问题。这里面除了一种利益的关系以外,最主要的是基层民主的建设,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能自己说了算。

”2006-2007年,阿拉善SEE在乌兰布和和西北的吉兰泰地区建立了20万亩梭梭林社区保护网络。时任阿拉善盟盟长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资金和项目运作,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影响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也得当了当地人民、当地社会的认可。

2008年1月,由国家林业局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共同举办的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重点研讨荒漠化成因、发展中国家治理荒漠化的成功经验、相关技术和能力建设,开展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本次会议得到了世界受荒漠化危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几乎在这同一时刻,阿拉善SEE启动乌兰布和沙漠240万亩梭梭林保护计划,项目区域包括4个苏木(镇)、11个嘎查(村),覆盖面积6000平方公里。2009年,阿拉善SEE组织5项科学调查,制定《乌兰布和梭梭林保护行动计划》,保护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

虽然这是一个一边过河一边搭桥的过程,但对于一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尤其是从商场转身而来的企业家们,面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方式以及项目拓展等各方面,更是一步一步趋于成熟的过程。此后3年间,阿拉善SEE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了阿拉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评估、林权改革调研等一系列探索。

2013年, 以“在关键生态区”、“种植以梭梭为主的乡土树种”、“基于社区发展”、“多方合作”、“因地制宜”等几大核心思路的 “一亿棵梭梭”项目模型与脉络最终确定。2014年,“一亿棵梭梭”项目正式启动——用10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1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生态植被,固沙1000平方公里,重建生态屏障。

1亿棵梭梭构建生态屏障

一亿棵梭梭的十年,也成为阿拉善SEE项目探索和公众参与的见证。至2023年年底,该项目已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8093.87万棵,募集社会资金超4亿元,带动超6亿人次公众参与。

尤其是在荒漠植物碳汇开发方面,大面积种植梭梭林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减缓也做出了贡献。据测算,一亿棵梭梭项目200万亩种植目标完成后,碳储量将达到170万吨,将大幅度提高当地固碳能力。

此外,阿拉善SEE环保实践,正逐步得到国际环保领域的认可,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示范者,输出中国方案。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一亿棵梭梭荒漠化防治经验首次登上国际舞台。2022 年4 月,一亿棵梭梭项目作为示范案例入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旗舰报告《全球土地展望2》,积极展示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助力提升新时代荒漠化防治大国的国际履约影响力。

一亿棵梭梭项目入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旗舰报告《全球土地展望2》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评价是,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2022年底,国家林草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此间,包括阿拉善SEE在内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参与,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和关注,也为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补充。

水、气、土,都和我有关

企业家们的公益梦想,当然不止在西北的这片黄沙之上。在前期的摸索中,他们凝聚的共识是:以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为起点,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基于此宗旨和使命,2008年6月,阿拉善SEE正式启动“资助基金”,以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和行动者在各种领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类公益项目,为环保组织和行动者提供能力建设与组织发展的平台。

从2009 年开始,阿拉善SEE开始关注水污染。当年评选的SEE生态奖,公众研究中心(IPE)“中国水污染地图与绿色选择”项目荣获二等奖,这是中国首个对外公布的水污染数据库,标志着中国环境事业已向全民化跨进了一大步,也为全民监督水环境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年4月,“水污染地图”已收录污染数据31378条,“空气污染地图”已收录污染数据12769条,每一条污染数据都对应一家污染企业。

“企业家们能否在创造财富和就业的同时,创造一个生态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是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经常的自我发问。从关注水污染、到大气污染,再到工业污染,在全球范围内,这些污染的治理始终是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环保公益组织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动力。

2013年的历史,是从一场雾霾开始的,新年伊始,中国中东部多个地区都被雾霾笼罩。央视《新闻1+1》做了一期节目《谁的霾?!》,视频中,全国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

这场雾霾,也拉开了中国十年环保“跃进”的序幕。

这一年,SEE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于2008年发起成立,注册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携手合作伙伴发起“卫蓝基金”,为民间雾霾治理行动者搭建支持平台,更可持续地寻找治霾行动方案,以此鼓励社会参与,为环境健康、污染监督、政策推动、宣传教育等在内的各类民间公益行动提供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卫蓝侠伙伴监测钢铁厂在重度雾霾天气中满负荷排放,2014年11月

彼时,SEE基金会尚未升级为公募基金会,在互联网平台发起的“人人行动卫蓝天”项目,虽然是互联网公益起步阶段对倡导公众的早期尝试,已然有两千多人次参与了捐赠支持。

经历了年初的大雾霾之后,中国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相应的对策。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大气十条”;2014年1月1日,实施25年的环保法完成首度大修,“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终于正式实施;时隔一年多后,“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

2015年12月,在地球的另一边,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巴黎协定》,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这是继“新环保法”之后环保领域又一部重要的法律,与“大气十条”一起,推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进程大大加快。

2016年,阿拉善SEE将环保项目按照议题策略进行整合重组,正式确定了包括卫蓝侠在内的10个品牌项目。此时,卫蓝侠项目所关注和涉及的领域,已拓展至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领域的方方面面,致力于推动污染信息公开、污染源公众监督、企业污染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卫蓝侠伙伴重庆两江拍摄的河北大城县工业废水渗坑,2017年3月

《中国污染防治领域实践与观察报告》(SEE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于2023年发布)中指出,卫蓝侠项目是国内基金会持续资助工业污染防治议题内公益组织的开创者。自2013 年至2023年,SEE基金会通过卫蓝侠项目共计支持全国63 家伙伴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卫蓝侠伙伴覆盖21 个省份,累计投入资金超过8300 万元。

作为国内最早的工业污染防治议题公益组织的稳定资助者,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工业污染防治议题公益组织的主要资助者之一,过去十年间,阿拉善 SEE 帮助多家卫蓝侠伙伴成为了地域和细分环保议题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其规模优势影响和带动了伙伴间在工作模式和业务领域的拓展和革新。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政府提出“30·60目标”,由此也揭开了中国碳减排行动的序幕。

双碳背景下,卫蓝侠伙伴也对卫蓝侠项目乃至SEE 基金会提出了新的期待。伙伴们认为,SEE 基金会不仅要支持和帮助伙伴更好地准备和利用双碳窗口,同时还应该发挥企业家会员群体的潜力,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推动减污降碳,从而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和低碳转型。

回应时代所需

过去十年中,一亿棵梭梭的十年治理与实践,从单纯的环保公益,到用商业化的手段解决环保问题,再到向公众推广环保文化,快速实现了从捐赠到用商业的力量推动公益的巨大转变,而环境治理政策提供的机会窗口,给了污染防治议题公益组织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基于同样的逻辑与思路,踩着全球环境趋势及政策的节点,阿拉善SEE适时调整项目策略与方向,在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诸多环保进程中,以企业家群体及起带动的一众民间环保公益力量,贡献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实践,探索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及公益机构共同合作、资源整合的自然生境和物种保护模式,以有效回应“双碳”目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协同推进的时代所需。

中国西南山地绿孔雀栖息地

可以说,一亿棵梭梭、卫蓝侠等上述环保项目,反映了SEE 基金会和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及其背后的企业家群体的远见卓识和勇气担当。过去十余年,阿拉善SEE和社会公众一起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环境的改善。

正如阿拉善SEE第四任会长冯仑所言,“对于企业,绿色是竞争力,对于人类,环境是生命力。人与自然本是一体。我们身在其中,要探索企业家群体参与社会公益的高效之路。”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阿拉善SEE具备这个条件。

本文作者:闻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