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社会服务新风潮:百名专家汇聚南沙,共探“一老一小”创新之路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粤港澳社会服务新风潮:百名专家汇聚南沙,共探“一老一小”创新之路

粤港澳社会服务新风潮:百名专家汇聚南沙,共探“一老一小”创新之路

2022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要加快将广州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两周年。为了推动大湾区民政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6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活动由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主办,大湾区多个社会组织、基金会及研究机构协办,旨在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湾社基地对促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积极功效,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

活动由一场主会议和三场圆桌分会议构成,主要围绕“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跨境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对话讨论,探讨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发展方向和路径。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处长胡凌,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局长张洋,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等政府部门领导,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院长高华俊等智库及机构代表,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袁友军等专家学者,以及百余名来自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经验。

主会议与会领导及嘉宾合影

主会议与会领导及嘉宾合影

主办方致欢迎词:多方合力助推大湾区构建社会服务创新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开幕致辞时表示,正值国务院颁布“南沙方案”两周年之际,召开此次会议,交流经验,研讨对策,如同一次期中考试。接下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形成一套以‘一老一小’服务为核心的,面向大湾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创新模式,向国务院交出满意的答卷。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凝聚三种力量:一是凝聚联合的力量,政府、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密切联动,共同推进;二是凝聚专业的力量,组成专业委员会加强专业合作,共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三是凝聚“扎根”的力量,就是要扎根村社,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和场景密切对接,形成具有可及性的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速,南沙位于其地理中心,承担重要国家战略任务。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正式启用,通过构建和完善“五个一”模式,促进跨境民生融合。2023年,广东省民政厅同意并支持在南沙区探索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不仅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还突破户籍限制,开展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局长张洋表示,“我们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为核心平台,通过‘湾社通’合作创新网络,凝聚一批在内地和港澳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不断为南沙‘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固本强基。”

领导致辞: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及融合创新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服务机构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深化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能力,不断为大湾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专业服务,切实推进民营经济和养老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也在致辞中提到对南沙区社会服务创新模式探索怀揣期待,希望南沙未来能够实现更多社会项目的创新与实践,创出南沙经验、广州经验、湾区经验,乃至全国经验,实现湾区人民的“心连通”。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华俊院长致辞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华俊院长致辞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张洋局长致辞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张洋局长致辞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王奎军处长致辞

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王奎军处长致辞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致辞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致辞

大湾区创新经验分享,持续探索“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发展路径

当前社会服务业和休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何利用好政策优势和不同城市的资源优势,结合当下的民生需求,推动大湾区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以《善经济与社会服务模式创新需求》为题作了主旨分享。他表示,“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特别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如养老和儿童发展,展现了高社会价值。大湾区当前需要通过社会服务创新和合作来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在此过程中,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推动知识更新与转化,建立政策试验平台,并引入先进的管理标准,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自2019年起,为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以及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示范区,大湾区各大城市及港澳特区都在积极创新服务,融合发展。交流会上,香港、澳门、深圳、佛山和广州五地代表分别进行经验模式分享,共同探讨有效的社会服务发展路径。

近年来,香港建立了“香港社福界心连心大行动”平台,旨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而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更有41个会员机构加入。“这两个新建的平台不仅团结了香港社会福利界,还成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要桥梁。”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介绍道。

社会组织如何在“一老一小”服务中发挥作用?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以中枢型社会组织——明爱为例,阐释了如何有效推动需求发掘、服务创新、机构赋能、知识开发及政策倡导,实现了澳门儿童和养老专业社会资源的开发。

深圳市则通过美好家园共建计划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提升服务社区“困弱群体”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社区慈善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激发社区慈善活力。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在现场介绍了深圳市“美好家园共建计划”项目总品牌,并分享了其中“善暖益居”社区微改造、“助家计划”居家微改造和“9961”社区慈善服务三大计划。

佛山市则通过引导慈善资金资助医养结合创新项目,促进地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有效助力老年健康养老事业的发展,为全国医养融合的服务提供了创新的模式经验。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结合佛山市顺德区“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经验分享道,“该创新项目致力于解决失能失智、老年康复及健康管理等社会迫切需求,通过社区试点机制与合作联合体模式,整合地方和全国的专业机构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医养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立足地方,辐射大湾区,面向全国。”

南沙区在落实《南沙方案》过程中发挥平台枢纽作用,联动社会各界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和区域对话,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广州市南沙区在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的实践成果——“五个一”工作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于2022年揭牌成立,由广东省民政厅、珠三角九市民政局和南沙区民政局合作共建,秉承“区域合作、开放融合、创新共享”理念,凝聚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力量,旨在打造首个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开放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合作发展平台。基地集交流、展示、培育、服务、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民生福祉、青年发展等重点领域,构建“一基地”“一网络”“一论坛”“一中心”“一基金”社会组织多元支持体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积极力量。

基地链接和整合多元资源,打造“湾社通”合作创新网络,设立“湾社通”青创、科创、文创会客厅,组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工作组,打造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平台。

印锐表示南沙计划未来持续深化湾社基地共建工作,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服务深度合作,打造社会福利和公益服务的“湾区标准”,深入推进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开展,实施大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与协同发展示范计划,推动社会组织间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进行主旨发言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进行主旨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黎永开副主席进行香港特区经验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黎永开副主席进行香港特区经验分享

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潘志明会长进行澳门特区经验分享

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潘志明会长进行澳门特区经验分享

深圳市慈善会郭云霞秘书长进行深圳市经验分享

深圳市慈善会郭云霞秘书长进行深圳市经验分享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华俊院长进行佛山市经验分享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华俊院长进行佛山市经验分享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进行广州市南沙区经验分享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进行广州市南沙区经验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一老一小’)公益创新示范点”授牌

活动现场,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一老一小’)公益创新示范点”授牌仪式。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为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横沥镇七一村三个创新示范点代表授牌,鼓励他们打造出南沙的“一老一小”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融合和创新。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为三个创新示范点进行授牌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区社会组织党委书记苏茂庆为三个创新示范点进行授牌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揭牌成立

与此同时,在交流会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下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成立。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奎军,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锐,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工作组组长王振耀,联席组长黎永开、潘志明上台,共同为专项工作组揭牌。

该工作组将依托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进一步推动湾区社会服务融合、组织合作,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和互动机制。通过工作组,将南沙区建成以“一老一小”需求为导向,党政领导,政策指引,以点带面,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境内外专业服务机构、智库多元参与的机制。同时工作组还将开展系列研讨、能力建设活动,推动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可推广的社会服务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样本。

作为工作组组长,王振耀对工作组的目标定位、工作规划等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表示,未来目标是创建一个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亚洲核心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型,为中国和世界社会服务业发展贡献力量,“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行动。我们需要找到‘善’的关键环节,将积极要素融合起来,但融合需要智慧、沟通和创新,我们诚邀各社会组织参与制定更具体的计划。”

领导及嘉宾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揭牌

领导及嘉宾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揭牌

圆桌一:跨境安老融合养老服务供给创新范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跨境安老服务成为区域协作的重要议题。本次以“跨境安老服务”为议题的圆桌会议旨在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及合作交流机制。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廖仁伟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南沙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引入香港资金、人才和产业资源,发挥南沙的区位优势,谋划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切实促进大湾区跨境养老融合发展。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廖仁伟进行致辞

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廖仁伟进行致辞

会上,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融合养老服务供需调研报告》。在需求调研基础上,对标分析同类城市或区域,提炼融合跨境养老服务特点和亮点。针对在南沙居住的港澳长者呈现老龄低龄化、自理能力较强、候鸟式流动、具有支付能力、享老而非养老等特点,报告发起方提出五点建议:继续推进各项措施经办层面的落实;建立社区服务港澳长者的工作机制;建立一站式共享信息平台;建立粤港澳融合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推进融合养老服务项目化。

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春燕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融合养老服务供需调研报告》

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春燕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融合养老服务供需调研报告》

与会代表们围绕如何提升跨境养老服务质量、推动粤港澳养老服务标准化对接、促进区域间养老服务资源互通等主题进行探讨交流。首先,香港复康会中国及国际部高级经理刘淑燕介绍了香港复康会在深圳的深港融合养老服务,强调了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和服务理念的创新。紧接着,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深圳)主任戴玉分享了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的跨境养老服务实践,从政策研究倡导、国情教育、建言献策、政务服务等板块服务强调了政策研究和社区支持的关键性。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董事雷慧灵提出了香港跨界安老服务的优化建议,建议在医疗、居住和福利政策上加强合作。随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陆凤璇阐述了澳门街坊会在横琴的综合服务经验,指出了社区融入和长者赋能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方富辉则强调了大湾区人才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跨专业协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露华分享了跨境养老落地的实际经验,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问题。最后,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张翠婷介绍了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机制建设,强调了区域合作和服务标准化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提升区域内长者的养老质量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的合作与交流,进行政策优化、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主持人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在此环节发起倡议,邀请各位专家推荐或自荐成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专家委员会成员共同助力南沙。

香港复康会中国及国际部高级经理刘淑燕进行经验分享

香港复康会中国及国际部高级经理刘淑燕进行经验分享

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深圳)戴玉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深圳)戴玉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董事雷慧灵提出跨界安老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董事雷慧灵提出跨界安老建议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陆凤璇进行经验分享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陆凤璇进行经验分享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方富辉主任进行主旨发言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方富辉主任进行主旨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促进会罗露华常务副会长进行经验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业促进会罗露华常务副会长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张翠婷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张翠婷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云霞副院长(主持人)发起倡议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高云霞副院长(主持人)发起倡议

经验分享环节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服务机构就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做了互动交流。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介绍了粤港澳跨境安老服务服务的意义和特点、发展难题和破解之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和对策建议。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提出了以建设关爱社会为目标,在“银发经济”的概念下,社会服务要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香港退休社工、常住南沙长者代表丘素珍频频感叹南沙跨境养老服务之妙,并从亲身者角度提出后续的期待。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介绍跨境安老服务并提出建议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社会工作部原部长杨茂介绍跨境安老服务并提出建议

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饶锦兴院长提出专家建议

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饶锦兴院长提出专家建议

香港退休社工、常住南沙长者代表丘素珍进行发言

香港退休社工、常住南沙长者代表丘素珍进行发言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的要点,并提出建立一个枢纽,不同主体需要更主动地探索合作,发挥不同作用去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养老服务。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进行会议总结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进行会议总结

圆桌二: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服务模式交流及南沙经验推广

“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生活保障、早期发展、成长教育、心理关怀、权益保护、重病救助、特殊帮扶等方面具有多元需求,需要社会合力为他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本次以“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为议题的圆桌会议旨在交流湾区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保护的服务模式并推广南沙经验。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李嘉庆在致辞中表示,“我们通过引进先进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打造示范性的未成年人保护项目,努力将南沙打造成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标杆区域。”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则回顾了南沙区困境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并表示今后会重点引进和协同港澳一起来为大湾区的困境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社会服务。

“多年来救助儿童会与民政部和各地民政部门紧密合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服务模式和做法,结合各地不同的资源和情况,共同开创符合当地的未保工作模式。”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在致辞中分享道。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李嘉庆主任致辞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李嘉庆主任致辞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致辞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致辞

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致辞

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雷杰长期研究大湾区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雷杰,他指出目前困境儿童权益保护的重点难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具备实务能力的社会工作者,以能力为本进行教育和评估,确保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能力;二是开发科学精准的儿童风险评估表格,通过基础信息和问题清单进行分级管理,简化评估过程,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

香港保良局青少年事务部副主管莫汉辉则基于香港大型慈善机构——保良局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丰富实践,在现场做了经验交流,“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未成年人保护联盟合作,保良局致力推动湾区未成年人保护的平台,除了关注基层未成年人的保护外,亦关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和预防吸毒的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与青少年同行,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雷杰副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雷杰副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香港保良局青少年事务部莫汉辉副主管进行经验分享

香港保良局青少年事务部莫汉辉副主管进行经验分享

随后,来自不同机构的与会代表们就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家庭监护能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创新、社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以及困境儿童帮扶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分享了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和人才赋能经验,她通过“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指出儿童保护体系的发展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的过程。当前重要的是回归人才和赋能的核心,并基于14年支持体系发展的经验提出“看见真的人”、“解决赋的难”、“展现能的效”。最终让赋能的“学,会,用,效”以及个体,组织和系统支持模式能够共同促进儿童保护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救助儿童会家庭保护项目总监冯浩殷则着重提到了流动儿童家庭监护能力提升服务的紧迫性和挑战。他指出,尽管社会工作在提升家庭监护能力方面有实际应用,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忽视。

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吴治平介绍了南沙区村(居)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制度创新实践与探索,并强调了社区公益基金会在推动地方儿童保护政策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和所面临的挑战。

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居民委员会书记黎宏程分享了海庭社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委员会的实践经验,特别强调了凝聚社区多元共治合力参与儿童保护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基层社工队伍建设和社区参与的成果与困难。

最后,南沙区南沙街道逸涛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委书记杨志刚从逸涛社区困境儿童帮扶实践出发,强调了社工教育与实务结合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及通过案例教学和评估表格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效果。这一观点为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支持。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黄放副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黄放副主任进行经验分享

救助儿童会家庭保护项目总监冯浩殷进行经验分享

救助儿童会家庭保护项目总监冯浩殷进行经验分享

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吴治平介绍南沙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制度经验

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吴治平介绍南沙区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制度经验

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居民委员会黎宏程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居民委员会黎宏程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南沙街道逸涛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委杨志刚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南沙区南沙街道逸涛社区居民委员会党委杨志刚书记进行经验分享

当天在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李嘉庆和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发展处副处长、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副局长印锐的见证下,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总监张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珊,广州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吴治平在现场正式启动了“南沙区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项目”。冯浩殷对项目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希望通过家庭保护项目,特别是在南沙区的试点,推广儿童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提升流动儿童家庭保护质量,为困境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服务和情感支持,促进全社会关心儿童、倡导家庭保护,通过示范服务、专业培训和政策建议,综合推进儿童福利保护工作。

作为项目合作方代表,徐珊评价道,“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项目的启动意义重大,项目集结了智库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本土社会组织、以及来自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的力量,相信一定会总结出宝贵经验。”

印锐也对项目作出了展望,”这个项目汇聚了来自内地、港澳和国际经验的知识和团队,大家群策群力,从最基层的专业服务做起,期待在项目中探索出好的经验为大湾区提供流动儿童保护服务模式样板。”

“南沙区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项目”启动仪式

“南沙区流动儿童家庭保护项目”启动仪式

圆桌三:“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及经验分享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儿童成长环境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建设“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成为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理念得到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本次以“‘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议题的圆桌会议旨在分享全国“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成果,总结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服务经验,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社区社会组织交流机制。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圆桌与会嘉宾合影

主旨发言环节,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与大家分享了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为构建全龄友好城市和改善长者与儿童生活环境提供了实际案例和策略。他强调老幼共托、全龄友好社区、创新、跨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医社合作的必要性。他还分享了香港在年龄共融方面的经验,包括可持续社区设计和科技应用等,呼吁社会各界协作面对挑战,实现大众幸福感的提升。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进行主旨发言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进行主旨发言

经验分享环节,四位发言嘉宾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通过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和整合,推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更加友好和健康的社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首先强调了共融友善社区的重要性,并以澳门石排湾社区为例,展示了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社区服务体系的成功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的研发成果,在制度、环境、文化、服务友好四个维度指导下的标准化建设经验,强调应系统化设计将国家政策、各级资源下沉整合至社区服务中。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则分享了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来促进友好社区建设的探索路径,包括立足社区需求加强社区项目驱动,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平台与协商机制,整合社区多元资源设立社区基金(会)等。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分享了龙湖基金会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中,如何从社区老人及儿童需求出发,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来回应不同改造需求,让空间更具安全性、便捷性,以提升社区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幸福感。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分享澳门石排湾社区经验

澳门明爱颂晖长者中心兼中区社区服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黄伟文分享澳门石排湾社区经验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标准化建设经验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冯雪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标准化建设经验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分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探索经验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胡小军分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探索经验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经验

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分享“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改造经验

沙龙对话环节,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副教授蒋红军认为,构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关键在于精准快捷满足“一老一小”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畅通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渠道,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提升群体的获得感、效能感和安全感。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梁海荣则专注于社区教育和儿童成长支持,以“小禾的家”为例,通过项目在流动人口社区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同时借助社区志愿者组织培育社区活力。广州市南沙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健辉介绍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运作机制,强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合伙人资源,通过项目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义清分享了特钢厂社区的转型经验,指出友好社区的构建重点在于党建引领的自治管理模式和本土社区社工组织服务。

沙龙对话环节四位嘉宾围绕“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展开交流

沙龙对话环节四位嘉宾围绕“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展开交流

通过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实现“一老一小”友好,同时,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抓手,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绘就幸福民生底色。

“通过‘五社联动’模式,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助力社区发展和居民福祉。这种多元化的参与体现了社会创新的力量,为未来示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华俊总结道。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总结发言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进行总结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搭建了一个跨地域、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分享了丰富的创新经验与实践成果,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大湾区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卓越发展。通过各项议题的深入探讨碰撞,从跨境安老服务到困境儿童与流动儿童关爱,再到“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全面展示了大湾区在社会服务模式上的创新成效,深入交流了“一老一小”专业服务的发展路径和方法,为下一步区域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大湾区域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也为未来大湾区社会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各方将共同深入探索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服务,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跨境民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