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平:穿越古今,女性何以独立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毛立平:穿越古今,女性何以独立

自动播放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常被问到,中国古代有没有独立女性?”

4月28日,她势界・凤凰网2024女性影响力大赏在上海举行。在下午高峰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bilibili名师UP主毛立平以《穿越古今,女性何以独立?》做了主题演讲。

毛立平现场演讲画面

毛立平现场演讲画面

作为清史研究学者,毛立平分享了三位“不知名”的清代女性故事,她们并不依附和隶属于男性,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谱写自己的人生。

在毛立平看来,中国自古就不缺乏独立女性,她们不但用劳动和才华证明了自己,也为家庭、社会和历史做出了贡献。从古望今,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社会观念的变化也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精神和人格独立的意识,不再被“人妻”、“人母”的刻板观念所束缚,勇于探寻自我。

但同时毛立平也表示,今天的女性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女性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她自己就“多次被问到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一问题”,可见女性仍然被赋予了很多社会和文化的期待,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是女性的责任。

毛立平认为,“鉴古知今”,不了解历史,就无法充分认识当今社会。

“一百年后,我们也将成为历史,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不断追求进步,做更好的自己,就是谱写好了今天的女性史,而‘关于何谓独立女性’也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和大家聊聊独立女性的话题。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常被问到,中国古代有没有独立女性?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定义“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还是人格独立?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独立也有着不同的认知。

我是研究清史的,提到清代的女性,大家可能很容易联想到甄嬛,在电视剧中,她一开始受到皇权与夫权的双重压迫,通过自己的审时度势与思考谋略,最终成为地位尊崇并控制小皇帝的皇太后。这样大女主的故事固然包含了文学的虚构成分,但历史上母以子贵、太后掌权的例子,的确不绝于书。但是,这种建构在男权与儒家尊亲观念之上的权力,是否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呢?我想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谈到历史上的女性,大家往往会想到武则天、慈禧这样的权力女主,或者卓文君、李清照这样的文化名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位“不知名”的清代女性。

第一位是来自四川南部县的民妇李氏,她丈夫早故,独自抚养三岁的儿子,耕种丈夫留下的土地务农为生,并设法送儿子去读书,期间的艰辛用李氏自己的话说就是“齿积血汗”,勉力维持。但到嘉庆九年(1804),李氏丈夫的兄弟罗智先图谋兄长留下的产业,逼迫李氏改嫁。李氏遂一纸诉状将小叔子告上公堂,县官为李氏主持了公道,让罗智先写下保证书,今后要“安分守己”,尊敬长嫂,不再“滋生是非”。李氏在丈夫去世之后,不但依靠微薄的产业和辛勤的劳动,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还供养儿子读书,让他学有所成,当夫弟违背她的意愿逼她改嫁时,她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我们能说她不是独立女性吗?

第二位女性是来自四川巴县的十三岁少女翠姑。翠姑自幼被父亲嫁给同县宋正刚的儿子宋狗儿做童养媳,由于年龄尚小,两人还没有圆房。但翠姑越来越无法忍受对未来公婆和丈夫对她的压迫,道光十二年(1832),十三岁的她决定出逃。大概由于年龄小,没法逃得很远,她很快就被抓了回来,婆家与娘家商量如何处理逃婚一事,翠姑当着两家人的面坚决表示自己“生死不愿姓宋”。只是她的父亲不支持女儿悔婚,在媒人与乡约的调解下,翠姑被迫回到了婆家。但她并没有妥协,选择再次出逃,不出意料,她也再次被抓了回来。这一次婆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找来乡约、场头和客总,这些都是清代基层社会的负责人,与娘家一起进行集理。翠姑再次当众坚决表示自己“生死不愿宋姓为人”,两家最终同意解除婚约,翠姑由父亲领回了娘家。翠姑作为一名出身贫困的十三岁少女,用自己坚决的意志和实际的行动,反抗父母的包办的童养婚并取得胜利,我们能说她没有独立的意志和精神吗?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投到清代的江南,乾隆二十七年(1762),一位名叫归懋仪的女孩出生在常熟的文化世家,她从小就饱读诗书,文采出众,一生写作和出版了大量诗歌,其中一本《二余诗集》是她与母亲所写诗歌的合集。乾隆、嘉庆时代的江南才女多是归懋仪的闺中密友,她们之间诗文往来,切磋唱和,形成了一个女性的文化圈。除了女诗人的身份外,归懋仪还是江南著名的闺塾师。她创办了自己的“家塾”,专门教授女孩子诗文写作,还曾往返于江浙一带,在文人士大夫家庭中担任女孩子的教师。当时的江南文人都以能聘请到这位女先生为荣,而她的学生中也是才女辈出。归懋仪的人生其实并非一帆风顺,丈夫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生活一度十分拮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以闺塾师的身份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任,无论在经济、精神还是人格方面,她都是相当独立的。

事实上,明清时代像归懋仪这样的闺塾师不在少数,她们游历各地,在士大夫家庭中教授女孩子写诗作文、艺术和绘画,为推动女性教育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当时才女辈出的历史背景之一。而中国历史上,闺塾师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汉代,二十四史中《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就被认为是第一位收徒授业的女先生。班昭自小受父兄影响,博学多才,汉和帝欣赏她的才华,命她续写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又聘请她在宫廷中担任后妃们的老师,当时班昭被尊称为“曹大家”(因为她的丈夫姓曹),成为被时人与后世所敬仰的女先生。

在一般的认知中,中国古代的女性无法抛头露面,没有工作机会,要依附男性生存,经济上无法独立,而在儒家“三从四德”的观念之下,自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人格也很难独立。但从以上几位女性可见,她们并不依附和隶属于男性,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谱写自己的人生。因此,中国自古就不缺乏独立女性,她们不但用劳动和才华证明了自己,也为家庭、社会和历史做出了贡献。

古今相望,今天的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社会观念的变化也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精神和人格独立的意识,不再被“人妻”、“人母”的刻板观念所束缚,勇于探寻自我。近期走红网络的两位五十多岁阿姨,苏敏在完成带孙辈的任务之后开车自驾周游全国,王柳云则白天做保洁、晚上画油画,就反映出女性无论在什么年龄都可以不断探寻和完善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而她们的走红也正反映出大家对这一观念的认同。

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女性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女性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去年诺奖得主戈尔丁的研究《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表明这是世界女性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做为女性学者,我个人也多次被问到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一问题。可见,女性仍然被赋予了很多社会和文化的期待,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是女性的责任。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但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女性仍在不断探索,如何在现有的社会和文化框架内,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生存空间,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古今女性是相通的。

“鉴古知今”,不了解历史,就无法充分认识当今社会。不断发现和拓宽对历史上女性的认知,也是不断地发现和认知今天的我们的过程。一百年后,我们也将成为历史,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不断追求进步,做更好的自己,就是谱写好了今天的女性史,而“关于何谓独立女性”也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