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在滨州成功举办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在滨州成功举办

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在滨州成功举办

(参会嘉宾合影)

(参会嘉宾合影)

2024年3月21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承办,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主办的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在山东省滨州市成功举办。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有3.4亿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其中约有3000万人受心理障碍困扰(1)。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服务实践和模式探索。为了促进公益项目与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好地融合并发挥更大作用,会议承办方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副秘书长李晓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副院长徐珊、副主任黄放现场参与,并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唐颖、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秘书长仇序、广东省日慈基金会秘书长张真、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章淼榕等嘉宾分享实践工作经验,并探讨公益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意义和角色作用。本次活动由华夏时报社公益新闻部主任文梅主持。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致辞)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致辞)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在开场致辞中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学者及同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的会议目标是推动公益项目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健康体系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提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应有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着重指出公益慈善力量应在心理健康领域充分发挥其三个特性:一是快速回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二是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调动相关专业资源中的创新力量;三是发挥联合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最终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给予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支持。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进行学术分享)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进行学术分享)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以《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为题,围绕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针对儿童青少年阶段,分别阐述服务发展中的现状以及挑战。金教授指出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试点地区服务体系已具备雏形。但是体系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依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不同的挑战,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可依据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分别从微观系统(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中间系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措施)、外层系统(专业人员培养和政策保障)、宏观系统(文化熏陶和社会氛围)等不同角度出发,进一步地提高完善。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进行主旨发言)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进行主旨发言)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基金会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未来的规划设想。在《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导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积极承担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使命,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大病儿童等特殊群体身心健康项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心理干预和建设项目。基于过往的实践探索,李晓林副秘书长提出当前存在诸多挑战,如资源投入少、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项目成效难评估、社会参与不足等。她表示,未来人口基金会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作用,有效调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企业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进行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进行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带来《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探索》为题的分析报告。黄放指出,该报告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公益组织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议题的常态化关注和持续性投入,形成“政策倡导-调查研究-公益创新”的探索闭环,最终推广行业内优质经验转化成有效的实际行动。报告对“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中的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公益项目更高频地进入社区和学校,并在“预防环节”强劲发力;二是,公益项目主要依托社工、教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7类服务队伍开展;三是,公益项目着重为儿童提供八个方面的价值,包括:政策倡导、实践研究、增强公众意识、赋能培训、开发知识产品、填补服务缺口、支持儿童个体需求、促进儿童的综合保护;四是,公益项目呈现出保障儿童权利,践行儿童友好,以儿童为中心的共性理念。同时发现,优秀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三方面特点:高度重视专业技术和知识;紧密衔接且多元环节内容保障了服务干预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基层社会组织聚合资源的枢纽作用。报告提出,未来应促进更多全国性公益行业交流和协作,共同构建儿童心理健康高质量关爱服务体系。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进行经验分享)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进行经验分享)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与研究”进行了专题分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兼具群团组织和公益慈善机构的双重属性,长期致力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倡导与推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近20年生命教育领域特色品牌项目的经验基础上,构建了“3+1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的理论体系,开展了全国性试点(四川、甘肃等8个省市10所学校)和区域性试点工作(雅安2批次50所学校),形成了两份报告、一个政策建议等项目成果。项目具备了心理健康示范校建设、专家精品课程、心理教师督导、亲子支持以及危机干预的五大工作特色。课题组撰写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也被编入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蓝皮书》。尽管面临着来自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留守儿童家庭、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挑战,宋庆龄基金会仍将在今后实践中加大力度研究解决,逐步实现项目的提质增效,推动项目的良性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进行经验分享)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进行经验分享)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围绕“区(镇)个案管理转介中心探索项目”主题,分享了佛山市南海区在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根据南海的基本情况,南海区委政法委以行政推动和专家指导为依托,构建了全周期管理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南海区及时组建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13个职能部门的分工责任。通过多部门协调研究、分析研判,就地化解等举措,形成了齐抓共管、联动高效的工作合力。建立了预防与治疗两根支柱,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全周期的服务链。南海区还出台了四个配套的制度支撑,梳理了任务清单,对接了供需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危机干预制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充分整合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资源等,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心理服务。面对挑战,南海区将进一步完善机制,解决人才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发言的最后,蔡杏贤呼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爱与尊重,倡导平凡生活,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进行经验分享)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进行经验分享)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在分享中为我们阐述了救助儿童会在儿童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和探索。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指导下,救助儿童会致力于关注18岁以下儿童的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权利,按照儿童发展规律将工作对象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幼儿期(0-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早期(6-12岁)和青春期(13-18岁),并在每个阶段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婴幼儿期,强调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亲子互动指导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在学前期,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情绪表达和社会情感,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对于学龄早期的儿童,项目主要通过社会情感学习活动和朋辈支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以及社交的能力。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项目着眼于培养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等能力,通过团辅和心理大课间活动,支持他们渡过这一关键阶段。此外,救助儿童会还开展了针对灾害和紧急情况下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建立友好活动空间及社会心理急救、艺术疗育等方式,帮助儿童应对各种挑战。这些举措旨在全面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进行经验分享)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进行经验分享)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分享了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是如何通过艺术疗愈来促进心理健康的。桥爱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4A级非公募基金会,致力于关注公众的心理健康,并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艺术手段进行心理疏解和疗愈。截至2023年底,已捐助超过2206万元,受助人群超过92万人次。基金会项目主要包括“心灵放映室”、“心桥计划”、“艺术疗愈”、“心圆计划”等。其中,“心灵放映室”项目,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采用表达性艺术疗愈为理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领衔研发的K9项目用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项目累计出资285万元,受益学生达72万人次。除此之外,桥爱基金会还在社区开展了多元化的心理科普活动,如绘画、电影、音乐疗愈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及艺术疗愈学术交流及人才培育。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唐颖理事长进行经验分享)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唐颖理事长进行经验分享)

在学校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议题上,唐颖带来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项目实践经验,项目从营造健康的儿童环境、危机预警、评估和计划、心理干预进行设计,面向汉滨区县河镇的留守儿童开展服务,已帮助孩子们应对家庭困境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服务内容包括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团体辅导、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等,目前该项目帮助了许多孩子解决了心理困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唐颖表示,在过去四年里机构服务了3000多人,并得到了安康市未保中心、关工委等机构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汉滨区教育办的支持和校方的认可与合作。尽管项目面临一些困难,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继续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做出贡献。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随后,研讨会进入了圆桌对话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的主持下,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秘书长仇序 、广东省日慈基金会秘书长张真、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章淼榕四位嘉宾围绕着“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分享,可见资源的联动和协作需要信息的互通,服务的共创,更高层的统筹及合作目标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机制。

“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圆桌对话嘉宾合影

“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圆桌对话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徐珊,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张真,仇序,章淼榕)

(刘正奎教授发表闭幕总结)

(刘正奎教授发表闭幕总结)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为圆桌交流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比较严峻也非常复杂。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在17.6%。因此,近些年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出台了专项行动,国家还出台了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政策。整体看来,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工作是有不错成效的。公益组织在目前的形势下参与体系建设非常具有发挥的空间。公益组织可以发挥慈善力量,灵活实践探索并协调整合资源,不仅直接使儿童和家庭受益,还能将探索经验形成标准和模式,再通过智库上升为国家政策。

谈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公益组织可以从如下方面参与支持:一方面积极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更低的成本服务普惠且精准地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一个中心,以国家战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个定位,既要守健康又要育新人,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标培育未来具备心理素养的公民;三个对象,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家长,同时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四个体系,建立同辈支持体系,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建立危机干预体系等;五个要素,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必要场地支持,机构参与及机制搭建;六个主体参与,公益性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志愿者及儿童家庭间的自助互助;七个子系统,例如评估系统、转介系统等;八项伦理,光有热情不行还要守好边界才能把事情做好。希望通过公益人的努力和前期探索,让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使更多儿童受益。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1)数据出处:国家卫健委:17岁以下人群约3千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年05月23日,链接:http://m.news.cctv.com/2018/05/23/ARTINciYg07oLIQ2SElmop3l180523.shtml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