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共识与倡议|第十届零废弃论坛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零废弃共识与倡议|第十届零废弃论坛

2023年12月15日,第十届零废弃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届论坛以“双碳目标下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公众参与”为主题,由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虹口绿色产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支持;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协办。

在闭幕环节,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毛达博士对《零废弃共识与倡议》进行了解读。

以下为观点摘录:

零废弃论坛的共创、共建者们,通过论坛活动以及相关行动,践行着如下使命:

(一)积极响应和宣传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尤其是废弃物管理、循环经济方面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度。近年来,我国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垃圾问题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包括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和完善垃圾管理系统、治理塑料污染、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等。因此,这些内容构成了指导历届论坛的“主旋律”。

(二)客观呈现废弃物污染问题现状,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和相关行业的行动紧迫感。目前,地球正面临三重危机:气候失调、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弃物问题。而这三重危机正威胁着全世界千百万人的生存和福祉。废弃物本身意味着资源浪费,它与多重生态危机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带来公共健康风险。比如食物的浪费,会造成供应不足;塑料泄露,会造成环境污染;不恰当的末端处理废弃物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康风险;废弃物管理不当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废弃物妥善管理带来的财政成本高5-10倍。因此,循环再生、预防垃圾产生等环境友好的废弃物管理措施都应该积极被应用。

(三)介绍、传播零废弃理念,分享、交流国内外优秀零废弃实践案例。零废弃论坛既是“零废弃”理念的播种机,又是零废弃“中国故事”的大讲台。十年来,论坛上的分享嘉宾既有来自国内社区、乡村、学校的一线实践者、资深学者、行业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等,也有来自国际地区的零废弃行动者。因此,零废弃论坛也是零废弃主流化进程的见证者,正是在这十年间,零废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环保理念。2022年12月14日,为促进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变,提高人们对"零废物倡议如何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七届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国际零废物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Zero Waste )。

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我们倡议社会各界就“零废弃”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方法达成如下六点共识:

1、零废弃既是理想的愿景,又是可实践的目标。

零废弃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对一种美好愿景的追求,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终不再有垃圾存在。这个愿景看似遥不可及,实际已经通过三个“最小化”目标被不断实践着,即废弃物源头产生量最小化,废弃物末端处置量最小化,资源再生和垃圾处理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小化。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每一个“最小化”都可以通过具体指标和量化目标定义,例如比现状更低的人均垃圾产生量、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置量、垃圾环境泄露量及垃圾处理过程导致的疾病风险水平。

2、零废弃既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多重意义,又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废弃物管理与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存在强关联性,零废弃行动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贫困,保障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向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转型。与此同时,零废弃目标的制定应当以不突破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的极限为最低标准。

3、零废弃是精益求精,逼近完美的过程。

将零废弃作为垃圾治理的目标,有助于提醒人们要超越自己的短视,坚持把握住根本且长远的方向;也能激励相关各方,要在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后,继续向新的困难发起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逼近完全消除废弃物的理想状态。

4、相对于“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更加重视“防止资源变成废弃物”这是零废弃的核心理念。

该理念可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最基本的方法是坚持遵循废弃物管理的“优先次序”原则,即:将预防废弃物产生(源头减量)的措施,如合理消费、拒绝浪费、重新设计产品,视为最优;其次是其次是产品或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如二手物品交换、交易,饮料瓶重新灌装,快递包装箱、袋循环使用等;再次是以垃圾分类为基础的各类资源循环再生,其中也包括易腐垃圾的生化处理和再生利用;最后,将资源回收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某些处理技术,或达到一定污染控制标准的末端处置过程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性选择。

5、现代化环境治理背景下的零废弃实践,意味着对环境公平、多元参与、责权明晰的追求。

想要通过零废弃行动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就要消除因垃圾问题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促进环境公平。零废弃实践的各组成部分,尤其是垃圾分类环节,需要政府的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学界、媒体和广大公众的多元参与,以及各相关方的身体力行。每个参与方既可享受权利,又应承担责任,例如,企业要从产品和服务中受益,就要承担相应的环境外部成本;公众不希望焚烧等垃圾处理设施建在自家旁边,就要履行垃圾减量和分类的义务。

6、在将零废弃从理念和原则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样不可或缺。

所需硬件诸如: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应当与分出的垃圾量相匹配;每个社区都应当有干净整洁并兼具一定教功能的的资源回收站或回收中心。软件包含:建立与源头减量、垃圾分类相匹配的、能实现环境公平的环境资源税、计量收费、押金制等经济激励和约束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体系,以对减量和分类效果进行评估,并为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上述各种设施、制度、系统的规划和配置,都应纳入法律法规,依法落实。

废弃物种类繁多,其产生、抛弃和处理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场景中,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家庭抑或不同类型、层级的社会单位,都会面临如何认识和对待垃圾的现实问题,也意味着垃圾链条上所有的人都可能是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因此,在达成以上六点共识的基础上,毛达老师邀请SEE基金会王珏女士、万科基金会贾如婴女士、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蒋南青女士、芜湖生态张静宁先生、绿中原杨晓静女士以及零废弃公益联盟安旭先生一起现场宣读《零废弃共识与倡议》: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零废弃核心理念出发,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零废弃行动目标和实施路径;以 “防止资源变成废弃物”为重点,并考虑将与废弃物相关的有毒物质和低效生产或处理过程排除在社会系统之外,从环境公平、多元参与、法治等原则出发,制定权责明晰的废弃物管理政策以及与废弃物管理优先次序原则相匹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做好相关科学统计、成效评估和信息公开工作。

企业:生产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通过设计创新,减少包装物,降低毒性,提高产品耐用性,或通过押金制等方式对产品、包装物(包括有害垃圾)开展有计划的回收行动;外卖、快递及其他流通企业,或通过专门的第三方,进行流程创新,让餐具、快递包装和其他包装物得以重复使用;再生企业推动各类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垃圾处理企业做好环境风险控制。

公众:发扬惜物爱物、节约粮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垃圾产生, 自觉依法履行垃圾分类义务,还可以参与捡拾等与零废弃相关的公众活动。

学者:以全生命周期的视野,对废弃物议题开展前沿研究,包括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制度研究、 行动研究等,并提出有可行性的咨询建议。

媒体:在垃圾议题上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搭建多方对话和解决问题的传播平台。

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宣传、动员、培训,以及解决方案探索;通过政社、企社合作,识别和打通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中的难点、堵点,不断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善及落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垃圾治理体系中。

让我们一起努力,实践“零废弃”方法,向“零废弃”目标迈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