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第十届零废弃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本届论坛以“双碳目标下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公众参与”为主题,由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虹口绿色产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支持;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协办。
在下午的塑料议题平行分论坛上,绿石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李春华围绕“公众行为推动奶茶行业减塑案例分析”做了主题分享。
以下是其观点摘录:
从“茶饮”到“新茶饮”
追溯一下奶茶,或者说新茶饮的“发展史”。2011年前的奶茶行业可以定义为1.0版本,那时候的奶茶很纯粹,只有茶和奶;随着喜茶的诞生,新茶饮行业初具端倪,除了奶和茶,我们还可以喝到水果,至此进入新茶饮2.0时代;到2022年前后,新茶饮行业开始频繁与文化元素绑定在一起,成为上班族和学生党的精神寄托,例如摸鱼文化、佛系文化、“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受到追捧,喝奶茶已不单单只是喝奶茶本身,更多的是在享受其带来的情绪价值。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和预测,新茶饮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张,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15亿元,几乎是2018年的4倍。
奶茶行业产生的塑料垃圾和令人迷惑的解决方案
那么,奶茶是如何带来情绪价值的呢?答案是包装,越来越繁复的包装。
古早的奶茶仅仅是一个最普通的塑料杯、一张封口膜和一根吸管。而这些对于要承载情绪价值的奶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奶茶从最原始的包装逐步增加了杯托、隔热垫、吸管插件、赠品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塑料垃圾。
南京绿石环境保护中心和合作伙伴(下简称南京绿石和伙伴)调查了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奶茶品牌的塑料用量,发现在线下销售中,塑料材质总重量最高可以达到53.24g,外卖奶茶的塑料材质总重量最高可达到46.65g。伴随一杯奶茶随之而来的十几到几十克不等的塑料垃圾,再乘以各大品牌一年数亿计的销售量,结果令人不寒而栗。
这仅仅只是基础包装,而各大奶茶品牌疯狂联名营销,进一步坐实了奶茶过度包装的“罪名”。根据调研,喜茶在去年共发布了22次联名,奈雪的茶去年则发布了28次联名。在今年3月8号妇女节营销调查中,一杯奶茶提供的塑料包装数量最高达到12件,十分可怕。那些进入消费者手中的赠品和包装最终都将进入垃圾桶,而那些在节日或营销期间没有用完的赠品和包装,甚至都没有机会在消费者手里走一圈,便直接进入了垃圾站。
除了奶茶品牌本身,外卖平台似乎也在助力这场塑料垃圾盛宴。今年立秋,为吸引大众通过饿了么平台购入今秋的第一杯奶茶,饿了么在地铁通道内挂起奶茶风铃——偌大的地铁站棚顶吊起了600多个塑料奶茶杯,每个杯内还悬挂着外卖订单小票,场面极具冲击力。而在这场热闹的打卡活动结束后,除了带来短暂的情绪价值,还带来了些什么不言而喻。
然而,奶茶品牌并非没有听到环保组织的声音,他们拿出了可降解吸管、纸质奶茶杯和奶茶杯废物利用制作手工等等方案来应对。但这些方案几乎都经不起推敲:可降解塑料制品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微生物群落等条件下才可以实现降解,我国目前的回收和处理体系还不足以支撑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重生;纸质奶茶杯内部仍覆有一层塑料薄膜用来防水,因而奶茶杯依然是塑料制品,甚至因为塑料与纸质的结合,使其更加难以分拣和回收;而喝完的奶茶杯制作手工只不过是把垃圾变换了一种物理形态,它终究有一天会落满灰尘,并进入到垃圾桶中。
消费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新茶饮所带来的塑料污染中,消费者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李春华总结为:被动的、“善良”的和被“利用”的。
奶茶消费者被动地接受着一切:最开始消费者只想享受一杯饮品,而奶茶品牌为了提高销量、卷赢对手,极尽所能地丰富奶茶包装所附带的全部——杯套、封口膜、杯贴、吸管、打包袋,而消费者不得不全盘接受;同时,消费者也是“善良”的,面对奶茶风铃营销,网络上很多消费者表达了认可,认为这种做法“环保又美观”——由于缺乏正确的环保科普知识,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塑料制品不是用来做包装的,就是一种废物利用和环保行为;此外,消费者也是“被利用”的:当我们试图和商家沟通,希望他们采取循环奶茶杯、自带奶茶杯等环保减塑行动时,消费者变成了商家的挡箭牌——消费者会觉得不卫生、消费者会觉得缺斤少两、消费者会觉得……而当我们转向消费者进行调查时,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做好消毒等保障工作,他们愿意为了环保,接受自带杯、循环杯等减塑倡议。
让奶茶成为减塑的先锋行业,我们在行动
面对新茶饮这个新兴且具有引领性的行业,李春华和她的小伙伴们希望推动它成为减塑的先锋行业。而这样的奶茶行业应有以下几个特点:简化的包装,绿色的营销,充分接受自带杯、循环杯和堂食杯,奶茶杯设计符合“双易”标准从而实现回收,最终带动快消领域的绿色消费。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消费者不能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能再被“利用”,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减塑行动中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应当知道现状、认同解决方案、亲身做出减塑行动、向商家表达对奶茶减塑的期待。
为推动消费者做出改变,南京绿石和伙伴机构率先做出了行动。
通过对奶茶包装的一系列调查,伙伴们将一杯杯奶茶喝完后“收获”的塑料垃圾直观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借由一篇篇推文、一支支短视频告诉消费者应知道的奶茶塑料污染现状。
伙伴们就“可降解的就是环保的”、“公众不接受重复使用”、“一次性就是卫生的”等迷思,做出详细的梳理和阐释,告诉公众也许这些所谓的“普遍共识”不是真实的,努力为消费者建立真正的环保理念及对正确解决方案的认同。
同时,伙伴们也在努力调动公众用行动直接向奶茶行业做出表达: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发起减塑行动月,鼓励消费者在“行动月”里用自带杯买奶茶,并在微博打卡,两年中实现了微博累计话题阅读600万次,超千人完成了线下打卡行动;开展线下奶茶循环杯实验、外卖循环杯实验,努力普及循环杯概念,调查消费者对循环杯的态度,并向商家传递消费者的声音……
发生了一些变化
经过南京绿石和伙伴机构的努力,事情开始发生转变。在第一年做自带杯活动时,将近八成的奶茶门店不接受自带杯,而如今局面发生了反转,接近80%的奶茶门店非常积极主动接受自带杯,26家门店推出了自带杯鼓励政策;同时,消费者也在慢慢苏醒,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要求奶茶卷口味、厌倦奶茶卷包装的声音。
通过南京绿石和伙伴机构的实践,可以看出,在新茶饮这类与公众紧密联系的行业要想实现减塑,公众的行为和声音是有价值的,一线环保组织的行动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共同携手,推动奶茶行业真正成为心目中的减塑先锋行业,带动其他快消行业的绿色消费,减少公众对塑料包装的依赖,减少产生塑料垃圾。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