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何苗:以专业知识赋能,激发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自然之友何苗:以专业知识赋能,激发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

行动,让美好发生。11月26日,走进第八年的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3公益盛典在京举办。在当晚的颁奖典礼上,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公民气候行动计划当选 “特别贡献奖”。北京自然之友基金会品牌传播总监何苗在现场代表领奖。

相比于疾病、灾害教育等话题,环境议题因为“看起来跟普通人有距离并且有门槛”,的确存在着相对“冷”的情况。对此何苗认为,要改变广大公众对气候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行动缺乏的这一现状,需要在讲述气候问题迫切性的同时讲清楚明白它与普通人的切身相关性,让公众看到个人意识的提升、力所能及的行动是可以促成改变的。

在这一方面,自然之友玲珑计划推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能够回应气候真问题的、有社会影响力的的公民气候行动案例,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的气候减缓和适应进程,还能为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提供参考和蓝本,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激发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

何苗表示,“与自然之友开启公众参与之路的二十年前相比,今天,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正在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地发生,气候变化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议题,是本世纪的核心挑战。”因此自然之友自2021年开始发起“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以自然之友的诞生地玲珑塔命名,意在不忘初心,开启了支持公民气候行动者和领导者更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领域真问题之路。未来,她希望行动者和潜在行动者需要得到专业知识赋能、资金/社群/平台/传播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在行动计划落地外,更要支持行动者不断拓展行动的影响力、提升行动的成效,才能保障“公民气候行动”的可持续性。

自然之友何苗:以专业知识赋能,激发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

行动者联盟2023公益盛典评选由凤凰网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指定资讯平台支持。

【以下是采访实录】

凤凰网: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气候行动可以说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环保在传播场域中一直是相对“冷”的议题。您如何看待和理解这样一种情况?

何苗:公益领域各个细分议题离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越近,则越容易传播,比如关乎基本生存的扶贫,其次是疾病、灾害,再次是教育等,环境议题因为“看起来跟普通人有距离并且有门槛”,的确存在着相对“冷”的情况,一些典型的观点包括“渺小论”,认为气候问题是个大问题,是政府、企业要去回应的事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做什么和这个社会相比都太渺小了,个体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无权论”,认为“企业生产出来的全都是这样的东西,我作为消费者是没有选择权的,我有什么办法呢?”而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良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人群,具备公民素养和可持续理念的公众群体,则更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我很愿意为气候问题做点什么,但是我能做什么呢?”

为改变广大公众对气候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行动缺乏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在讲述气候问题迫切性的同时讲清楚明白它与普通人的切身相关性,让公众看到个人意识的提升、力所能及的行动是可以促成改变的。自然之友玲珑计划推动中国本土产生更多富有成效的公民气候行动案例,先行者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一系列成功的、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能够回应气候真问题的、有社会影响力的的公民气候行动案例,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的气候减缓和适应进程,还能为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提供参考和蓝本,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激发更多的公民气候行动。

凤凰网:针对公民环保科普,自然之友成立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也见证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其中,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又有什么始终不变的部分?

何苗:不变的是我们始终认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乎需要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只有触及这两个深绿层面的改变,环境保护才能真正有成效,否则就是环保机构在自己玩。

变化在于,与自然之友开启公众参与之路的二十年前相比,今天,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正在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地发生,气候变化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议题,是本世纪的核心挑战。直面这一艰巨的挑战,自然之友就必须把发现、陪伴、赋能绿色行动者的使命与应对气候变化深度结合,作为我们的核心战略和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自2021年开始发起“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以自然之友的诞生地玲珑塔命名,意在不忘初心,开启了支持公民气候行动者和领导者更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领域真问题之路。

凤凰网:在您看来,“公民气候行动”如何保障它的可持续性?对此,个体、组织、社会分别可以做些什么?

何苗:行动者和潜在行动者需要得到专业知识赋能、资金/社群/平台/传播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在行动计划落地外,更要支持行动者不断拓展行动的影响力、提升行动的成效。

个体:通过意识的提升,对气候变化有越来越科学的认知,愿意选择并知道如何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进而有想法、动力及策略去开展力所能及的气候行动。

组织:出现更多可复制的气候友好商业模式;更多企业落实气候转型行动;更多商业资本流向气候友好型投资;在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发挥出公益组织的自身优势,为推动气候减缓和适应带来真实的改变。

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和气候风险加剧的情况下,气候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特别是脆弱人群的权利(生命、健康、生活、生计)得到保障和被公平对待;推动中国气候政策的出台、完善和落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