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球高烧不退,如何拯救走向崩溃的它们
公益
公益 > 正文

当地球高烧不退,如何拯救走向崩溃的它们

世界气象组织7月10日发布报告,初步数据显示,从2023年7月3日开始的一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南极海冰范围至历史新低,海面温度创新高。

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造了个大棚,让地球“高热”难退。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成千上万的物种迎来巨大的生存威胁。

高温之下,它们变了......

可爱的南非地松鼠(Xerus inauris)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和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这里的酷热,它们进化出了一系列策略,比如,后脚掌特别大,便于散热;比如摊平趴着,从毛少的腹部散热;再比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而当热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

图片

图源:返朴

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C。来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保护生态学家Miya Warrington说,尽管南非地松鼠已经掌握了这么多的降温技巧,但在飞速变化的气候下,它们可能也快忍不了了。

Warrington观察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松鼠本已非常大的后脚相对于它们的体型增长了约 11%,而脊柱长度缩短了约 6%。气温升高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可能就是它们的身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形的原因。

南非地松鼠的变形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多物种的体形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定量生态学家 Casey Youngflesh和他的同事们地毯式搜索了鸟类种群研究所编制的鸟类数据大全。纵观 105 种鸟类的整个分布范围,他们发现北美洲有 80 种鸟类的体重在过去30年内明显下降。

面对温度迅速攀升,部分物种已做出改变,而有些动物由于失去生存空间,已经迎来了种群崩溃的临界点。

当北极不再寒冷,大块的海冰逐渐消融,生存环境日渐恶劣的北极熊,于2008年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为易危物种。

图片

图源:负责任的旅行

被誉为“世界北极熊之都”的丘吉尔,常住人口只有800人,每到秋天这个小镇就会迎来近千头北极熊。

严格来说,丘吉尔并不算是极地,但这里天气寒冷,也是哈得孙湾最早结冰的地方。每年10月底到11月中,在周边陆地上度过夏季的北极熊就会到聚集到这里等待海湾结冰,那时它们就可以从这里向北极进发,去冰面上捕食海豹。直到春天冰化之前,再原路返回到陆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由于每年迁徙至此北极熊数量庞大,所以场面十分壮观。

图片

图:国家地理极地研究数据实验室

然而,如今北极熊的海冰栖息地正在已惊人的速度消失,北极熊在哈得孙湾的身影也大幅减少。

去年年底,加拿大一项新的政府调查发现,哈得孙湾西部的北极熊正持续消亡,尤其是母熊和幼熊。研究人员2021年从空中调查这一带北极熊的生存状况,估计北极熊总数为618头,比2016年做调查时估计的842头大幅减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北极熊数量减少近50%。研究哈得孙湾北极熊生存状况近40年的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学教授安德鲁·德罗谢说,北极熊数量“实际减幅比我的预期大得多”。

北极变暖速度几乎是世界其他地方的4倍,海冰已变得不那么厚,而且在春季融化得更早,秋季结冰时间更晚。北极熊依靠浮冰捕猎海豹、活动和繁衍生息。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报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得孙贝的浮冰在夏季减少了近50%。《自然·气候变化》月刊上的一份报告称,这一趋势可能导致这些北极熊濒临灭绝。

图片

图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与愈发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北冰洋生态系统形成的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冰洋及其相邻海域建立了北冰洋海域重点保护网络(以下简称为ArcNet),希望能更好地反映这一区域的生物、生态功能网络及其为全球人类创造的多种价值,从而助力北冰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强其在气候变化下的恢复能力和持久性。

根据目前最新进展,ArcNet已拟定出83片海域为重点保护区域,共计508.7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数据被系统性地收集,形成前所未有的空间数据库,并分析得出了800多个北极海洋环境的特征,包括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区域的资源丰富程度、气候变化下的恢复能力等,并针对这些特征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虽然有些公益机构已经关注到了极地的生态环境,但仅靠部分组织和人群的力量难以挽救冰雪世界和世代繁衍于此的动物们,想要保护极地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此付诸行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3月下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了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各国警示:“气候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

图片

图源:Sudipta Das/NurPhoto via Getty

此次评估报告明确给出气候变化的数值:自1850—1900年 到2010—2019年,人类引起的全球地表总温度升高的可能范围为0.8℃至1.3℃,最佳估计值为1.07℃。

之前的IPCC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很可能”(IPCC AR4,2007)、“极 有 可 能”(IPCC AR5,2013)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而在IPCC AR6中,科学界对此更加确定,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既定事实”和“毋庸置疑”的。

第六轮评估报告强调,一个多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也因此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对全球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员造成了越来越危险的影响。全球气温每增加一点,都会导致各种危害迅速升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全球变暖迫在眉睫。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人类的共同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2年以来中国碳排放增速开始快速放缓,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

同时,我国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多年来,生态环境部一直支持社会组织开展低碳环保公益活动,制作低碳环保公益宣传产品,促进低碳环保理念的传播普及,强化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2022年表示。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主任郭红燕介绍,从参与内容来看,环保社会组织选择的环境议题越来越具体和专业,已经不仅限于依靠宣传教育和举报方式参与环保,而是进行深度介入,不断探索和开发包括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公益诉讼等在内的多种方式助力生态建设。

图片

图源:360百科

新疆“百鸟汇”志愿者团队,以白鸟湖为重点区域,保护白头硬尾鸭及其他野生鸟类。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持续不断做着净山净心户外失控垃圾管理活动、在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设立巡视站、众筹等各种活动......

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在以不同方式守护生物多样性,助力低碳发展,低碳一词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树立全民低碳意识已刻不容缓。

今天,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图片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双碳”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个人碳减排是我国“双碳”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与家庭能源消费有关,碳排放一直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间。

高温之下,人类可以走进空调房,或者在风扇下纳凉,但动物们无法使用空调等技术来适应异常温度,它们能够与高温做对抗的只有自己的肉体之躯。保持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地球“降温”,也为它们能够更好地生存。

—END—

涞源:负责任的旅行、光明网、返朴、生态中国网、《 人民政协报 》 、文汇

微信编辑:郭淑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