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的教育”让乡村教育真正扎根乡土大地——基于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5年乡村教育公益实践探析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有根的教育”让乡村教育真正扎根乡土大地——基于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5年乡村教育公益实践探析

“十四五”时期,随着乡村振兴目标的提出,乡村教育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让乡村教育真正立足乡村、反哺乡村,成为政府部门和各界教育人士广泛关注的话题。

许多公益组织多年来一直投身乡村教育,就如何开展高质量乡村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在地化公益实践。不久前,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在京举办了“做有根的乡村教育”主题沙龙,现场发布的《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五年行动体系评估报告》中提出了“做有根的乡村教育”的倡议,引发广泛关注。

很多乡村学校成为“空心”学校,与乡村的连接日益淡薄

“有根的乡村教育”致力于改善的是“无根”的乡村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学用具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校园修建得越来越好,生源却越来越少。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乡村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城市,很多乡村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临近的城里学校就读,导致乡村生源大量流失。

“与城市相比,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比较薄弱。很多乡村学校建得非常漂亮,但家长们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导致‘空心’学校大量出现在乡村里。” 储朝晖说。

“无根”不仅体现在乡村孩子逃离乡村学校,还体现在乡村学校与乡村的连接也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脱离乡村。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乡村教育项目负责人于晓红有着20多年的乡村教育实践经历,她切身感受到乡村学校与乡村联系的日渐淡薄。于晓红谈到,早些年乡村学校经常和村里有密切合作,学校需要修理房子、修理道路时,会请村民帮忙;村里春种、秋收时,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帮忙;“六一”儿童节时,也会请村民来参加和表演节目。

老师跟孩子们一起测稻高、唱悯农、绘稻香——向荣公益基金会项目学校吉林龙潭区金珠学校乡土课程“水稻的一生”

“这些互动现在越来越少。” 于晓红说,互动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趋势却日趋明显。“很多学校的校长、老师都不是村里的,甚至也不住在村里,下班后都回到城里去住,乡村学校与乡村没有了‘双向奔赴’。”

乡村孩子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割裂,乡村教育游离于乡村之外

“有一次去湘西一个乡村小学的课堂听课,老师给孩子们讲假山、伦敦桥,孩子们茫然不解。课后我问孩子,孩子们说我们生活在大山里,见过真山和村里的小土桥,但不知道什么是假山,什么是伦敦桥。”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多次去乡村学校做项目调研,他观察到,乡村孩子在校学的内容与生活的乡村没有太多联系,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是割裂的。

这一现状引发了丁广泉对乡村孩子未来的担忧。

“这种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乡村孩子,很难建立起对自我的肯定,这种价值认同需要建立在滋养孩子的水土之上。” 丁广泉认为,乡村孩子成长起来后,如果没有建立起对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长大后不管是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很容易产生一种漂泊无依的“游子感”,感觉哪里都不是自己的故乡。

乡村教育游离于乡村之外,不可避免地导致乡村孩子对家乡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

“很多乡村孩子对家乡的虫鱼鸟兽、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知识的根基没有下沉到所生活的土地上。” 于晓红说。

“一入城市深似海,从此乡村是路人。”于晓红认为,乡村孩子首先要了解家乡,才能认同家乡、热爱家乡,进而对家乡有归属感,可以对外更好地传播家乡,也可以在有能力的时候反哺家乡。

有根有爱有未来,支持乡村儿童在向下扎根的基础上向上生长

在多次到乡村学校调研需求的基础上,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提出了“有根有爱有未来”的口号,以“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的理念参与到乡村教育的公益实践中。

储朝晖对“有根”这一理念表示认同。他认为,公益组织应以科学、独特的教育观念参与到乡村教育中,以弥补当下教育体系中过于重视学科成绩、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

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高。乡村儿童只有扎根乡村,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源头活水”。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从有形和无形两个角度,来落实“有根的乡村教育”。

项目执行人员请来村里的老人介绍一口百年古井的历史,带着孩子们去田间地头挖野菜包饺子,让孩子们在地里用农具耕种收获、带着孩子们采麦穗、围炉烤麦穗、搓麦穗,指导孩子们将家乡特产动植物画在T恤上制成文化衫……有形的乡村教育,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为孩子们打造“乡间课堂”。

河南巩义康店镇康南学校:孩子们在读书日前收到向荣公益支持的心爱的绘本,无比激动和开心

无形的乡村教育,是将乡村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乡土课程,嵌入到乡村教育中。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目前已在全国多省的乡村学校开设了1700节左右的乡土课程,包括家乡历史、家乡文化、家乡名人、名胜特产、风土人情等内容。这些课程依托乡土特有的资源,引导孩子们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而且大多以现场参观、动手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受孩子喜爱。

无形的乡村教育,还体现在通过开展活动,强化乡村孩子与乡村的关系。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已举办了46场次的乡土夏令营和冬令营,将乡土、阅读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孩子们下沉到乡村这一场域,与土地上的人和物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

“基金会的乡村教育项目开展5年来,一直在探索、磨合和迭代升级,但不变的是对社会问题的追寻回应、对乡村教育中‘人’的关注,以及逐渐提炼清晰的行动策略。” 丁广泉谈到,基金会将持续支持乡村儿童在向下扎根的基础上向上生长,真正进入到自我独立和发展的轨道上,最终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责任担当和有生命归属的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