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合伙人孙彦寅:面对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强化品牌声誉、驱动自身变革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罗兰贝格合伙人孙彦寅:面对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强化品牌声誉、驱动自身变革

2023年“6·5世界环境日”,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阿拉善盟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中心作为指导单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线上举行,来自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各界嘉宾,聚焦气候变化及企业绿色行动,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携手创造面向未来的绿色竞争力。罗兰贝格合伙人孙彦寅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应对外部挑战,强化自身的品牌声誉,同时也是驱动自身变革,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面对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抓住ESG发展的前景,把握住驱动因素,更好地驱动企业未来战略转型,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深思熟虑和积极部署的课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是罗兰贝格合伙人孙彦寅,同时也带领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做了比较多的探索。今天也非常有幸跟大家来做一些分享。

关于全球、国内外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方面的一些新的趋势,以及各行各业的企业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做出应对、如何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相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从现在大家接受的角度来讲,大家会用ESG 这么一个框架或者说称呼,把可持续发展与ESG划成等号。但从最早,其实企业可能讲的更多的是CSR、讲企业社会责任。

那CSR的理念,其实在195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是在美国学界提出来的,但是真正的有一个框架建设期,是要到差不多2,000年出头的时候,由联合国契约组织首次提出了ESG这样的概念,并且也是逐渐的在多国的交易所,慢慢的把ESG作为一个披露要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共同的责任得以体现。

所以真正的把ESG作为可持续发展,比较公认的一个框架准则,可以认为是2000年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那么本身从ESG发展的动力来讲,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那为什么这个课题如此重要呢?其实来自于几方面的一个共同的驱动因素。

第一方面,其实就是外部的主要的驱动因素。包含几个层面,第一个是监管机构,主要是包含各国和经济体的政府,那么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会通过各种的比如说像碳市场的定价政策体系,以及强制的要求来规范企业在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方面的一些动作和规范。

第二点,是来自于下游的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尤其在中国,对中国企业而言,在海外市场去竞争的时候,尤其是应对海外的客户的一些需求,和同行相比之下,是需要企业做出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非常积极的一个承诺。

第三方面,是来自于资本市场。那么在全球范围内,ESG的报告机制也是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也把这个持续强化企业的这个披露需求作为一个强制的要求;同时,有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会把这个被投的一个企业是否满足ESG的要求作为一个投资的一个准则。

第四方面,就是来自于社区和公众。随着企业逐步的向全球一流企业迈进的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来自各个竞争对手、各个不同的市场习俗和文化的差异,那么ESG的这个表现,对于在海内外市场保持优良的品牌声誉是越发重要的。

那么除了这些外部的驱动因素之外,对企业自身而言,ESG也持续的在推动企业内部去做进一步的创新。那么不管是研发技术层面的,还是运营层面的,都会朝着越来越创新和越来越精益运营的这样一个角度去推动企业内生竞争力的加强。可以说,ESG其实不管是从外部的驱动因素来讲,还是企业内在的驱动因素来讲,对企业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避免不了,必须要去积极应对的课题。

那么从全球整个ESG的发展角度来看,可以说当中最为关键的仍然是对于环境议题,尤其是跟碳排放相关的环境议题的政策的推动。那么截止到2022年底,全球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经济体制定了一个净零的目标。那么欧盟是这个历史上累计起来碳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他们也是最早提出净零目标的一个经济体。那同样作为主要的全球其他经济体,那像美国和中国,也相继做出了这样一个碳中和的承诺。

那么从这个经济体的承诺来看,其实会经历几个不一样的阶段。先是提案阶段,接着是宣布净零的承诺,之后是制定政策,最后是立法。那相对来讲欧盟是走在最前面的,已经完成了立法阶段,同样像日韩其实也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那美国和中国相对来讲,是完成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制定了相应的承诺和政策。那么如果我们来看三大经济体,欧盟中国美国他们主要的这样一个方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碳定价的政策,以此来实现对于企业和行业的一个约束。那么其中最为成熟的,尤其是中短期内,对于不管是自身经济体,还是对于全球影响最大的,无非是欧盟的这么一个政策。那相对中国和美国的这样一个碳定价政策,或者说碳的市场的成熟度,相对来讲会落后于欧盟。

所以我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欧洲欧盟这一块主要的政策。欧盟这块呢其实有两个相应的政策,一个是针对于欧盟体系内的,另外是对于其他的国家。如果作为出口国,向欧盟进行产品出口的,首先对于欧盟这个国家内部,主要是欧盟的ETS这样的一个体系,欧盟的这个ETS其实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基本可以认为是从2000年出头,最后开始发展一直到现在,那么这每个发展阶段,其实可以呈现出几个可以说比较比较鲜明的一些特点,或者说在这个碳的减排,不管是要求政策力度上的,都是在逐渐的加紧。

那么首先是在减排的目标上,可以看到本身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减排量,或者说减排的百分比,都会有一个呈阶梯式的一个上升,这四个阶段来看。第二方面是覆盖范围在不断变大,那么覆盖范围包含两层面,第一个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可能最早是针对于主要的电力和热力生产企业,那么逐渐的会把其他的像航空业,以及其他的高耗能的一些工业都会慢慢的纳入到整个ETS体系之内。

第二方面的范围,是温室气体的种类最早可能是仅包含二氧化碳,那么现在到后续阶段,也逐渐把更广泛的温室气体纳入到覆盖范围当中去。第三方面,这个手段的加紧,是免费配额机制是不断的在收缩的,那逐渐的是已经现在出台的明确政策,是逐步的会取消免费配额制度。

最后一方面是惩罚力度,也是在不断的持续的加强的。那么现在其实已经正式迈入到ETS的第四个阶段了,配额削减其实也是不断的在推动欧盟这个ETS碳价的价格大幅上升。如果大家关注的话,其实去年年底到今年,欧盟的碳税碳价其实已经呈现了非常非常明显的一个上升的趋势,那欧盟内的企业,短期内也有非常强的一个加速减排的步伐,长期实现净零、制定这样的目标来规避高昂的碳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负担。

那么除了欧盟的ETS针对于欧盟这个境内的经济体国家之外,另外就是关于欧盟的碳边境关税,也就是这个CBAM。这个是主要针对于欧盟来讲进口的这些产品。那么其实这个关于CBAM的探讨,其实从2019年就就提出来了,当时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就有提出这么一个想法,那么直到最近,其实去年底包括到今年,由这个理事会包括欧洲议会和欧洲各国政府,基本就这个CBAM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也标志着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正式的进行了落地,欧盟的边境关税由过渡期到正式的实施期,覆盖的行业相对来讲还是以高耗能的行业为主,

包括像水泥、钢铁、铝业、化肥、电力、氢气等等行业。

那么,本身对于出口国而言呢,其实主要的影响是在被覆盖的这些行业当中,面临着潜在的比较高昂的碳关税,那么如果这个本身对于原产国,在原产国境内的碳税的成本,与欧盟的碳价成本的有差异的话,就需要通过碳关税调节机制来补上原产国和欧盟碳价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把所谓的碳漏损的缺口给补上,这个就是CBAM对于核心的原产国出口到欧洲,整个相关行业的碳税的征收。

那么相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其实欧洲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下游市场,所以在这些涵盖的行业之内的,如果说中国企业未来向欧盟国家进行出口的话,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高昂的潜在的一个碳成本。

那么讲完这个欧盟的情况,另外就是中国的碳的市场,相对中国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在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实也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一些摸索,包括从最早的区域的碳市场的试点到现在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碳市场仍然还是属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未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交易的活跃度和碳价我们都预计将会持续提升的。

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基本全国的碳市场正式启动以来,现在也只纳入了电力发电这个行业,那么从整个宣布的政策来讲,到这个2025年前后就是十四五期间,还会有7大高排放的行业预计将被纳入全国的碳市场。那么现在这个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市场扩容的原计划,可能会有所推迟,但是还是在整个预期的,可能时间线上会稳步的推进。

那么中国的市场,同样随着整个行业覆盖度的提升,本身免费配额也会逐渐的转向混合配额。同时交易价格也会持续的上涨,与国际市场的时间一定程度的接轨。这个是我们对于中国碳市场的解读,或者说预期。

那么我们刚才分享了外部的环境,尤其是跟政府政策以及碳成本方面之后,我也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在企业方面,大家应对无论是监管政策,或者是下游客户的一些要求和压力之下,大家会做出什么样的一些应对。

那从实践角度来看,我们也发现全球范围来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ESG的战略,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那么尤其是在环境方面,大家都会有相应比较明确的一个规范。那一般来讲的,我们会看到国际上的一些企业,他们在制定自己环境方面雄心的时候,会首先去制定自己的净零的目标,那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把净零的目标定在2050年左右,那基本是和发达的经济体在国家层面去实现的净零目标相吻合的。那么也不排除少数的一些更有雄心的企业,会适当提前净零的目标,也有一些难度更大的企业,会适当的延后这一目标。

但我们基本看到大部分的企业都会以2050年作为自己净零目标年份的锚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SBTI这样的行动,其实是科学减排的框架体系,也是受到全球最权威的或者说比较公认的一个目标。那么相对来讲,我们看到在这个环境方面做出承诺、步子迈的比较大的,或者说相对来讲比较激进的典型企业,其实包含两类。第一类是主要面临的客户群体相应要求会比较高,尤其是在碳或者说在环境方面会比较敏感,本身自己的难度就是降碳的难度,净零的难度相对来讲会比较小,这样的企业,比如说包含像汽车、消费品还有一些高科技的企业符合这样的要求。

那一方面,他们本身面临的客户群体,或者说这样的政策环境会对他们施以比较高的一些压力,那么他们的整体的业绩其实也与自己的ESG的表现、碳的表现相对来讲也会有更多的一些关联和紧密的影响,也有包括政策。比如说像汽车,欧盟其实对于汽车行业的碳排放相应的也有很多这样的要求。那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企业本身自己在运营范围之内,他的碳总体排放量并不算特别特别高,如果跟真正的这个高耗能企业相比,他们在做出减排的努力的时候,相对来讲是会比较容易去实现整体碳足迹大幅下降的。那么这样企业呢,我们会看到他们往往是在整个的环境方面,或者说碳排放方面会比较激进的去做出自己的承诺,或者说比较积极的目标。

那么除了这一类企业之外,另一类我们会看到比较典型的会去积极的部署ESG战略,或者说制定净零目标的,是相对来讲其实排放难度是非常大的。他们在历史上累计的一个碳排放足迹也是非常大的高耗能企业。那么他们为什么有动力去做这个动作呢?其实是因为本身由于他们行业的属性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实排放了很多的碳(到大气中),那么因此 受到了外界很大的压力,会迫使他们必须要适时的来做出环境的一个承诺,以此来减轻自身行业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那这样的行业典型的包含比如说像钢铁行业,还包含一些传统的能源行业,那么他们本身无论是通过这个自身企业的转型,或者是自身运营的提升,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一些手段,也都会非常积极的去探索部署一些战略,或者是运营相关的一些手段从而来实现净零目标。

那么与此同时,如果和国际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整个ESG战略部署相对进展方面是比较落后的。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整体参与的企业会比较少,如果我们去对比现在无论是承诺了净零的或者说是加入SBTI的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相比,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的。第二点是,即使中国企业去宣布了自己ESG的战略,或者说是环境方面的雄心,宣布净零目标的相对也会比较少。那大家可能会宣布一些达峰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的减排的目标,但是真正对于什么时候去实现净零,相对来讲可能激进程度也会落后于全球的同行。

那第三方面,是整个从环境,尤其是碳排放的边界来讲,中国企业其实大部分还是会把减排的范围限制在范围一和二上,也就是说是自身运营的碳排放,但是很少会有企业对于范围三会做出明确的碳排放相关、相应的承诺,尤其是在宣布净零的时候,很多企业大部分还是倾向于会先首先宣布范围一和二,对于范围三可能会进行模糊化的处理。

第四方面,是中国企业即使宣布了明确的减碳的目标,也会相应的会缺少一些关于如何实现,也就是说降碳或者净零路径或者举措的制定。那么这个整体影响而言,就是可能从公众的角度,对于中国企业本身,宣布降碳或者净零他要有多少的诚意,以及多少的可信度会产生一定的质疑。

那总体来讲,这个是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在绿色发展目标或者说是举措方面的差异。但是我们也明显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进步,尤其是近两年以来,随着中国政策我们有去做这样一个承诺,有了这样一个政策框架,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ESG的发展过程当中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制定减排或者净零的目标,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把这个整个的目标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并且用更科学的明确的方式来说明自己如何来实现净零。

那么最后我也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关于降碳典型的大家可能去做的一些举措。那么当然行业属性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每个行业由于自己本身的差异,在降碳举措方面会有非常大的不一样。那我这边试图也是跟大家来讲一些共通的内容。尤其可能以制造型的一些企业为主,我可能也包含几个方面来讲。

那首先是关于范围一和范围二,也就是自身运营范围之内的,那么在这个当中,其实也是大家率先去会去入手的一个点,来降低自身的一个碳排放。当中最主要的或者说能够快速去大范围的降低自己的排放的主要的抓手之一,就是能源的转型。因为大家现在知道就是中国的大部分的企业现在所用的电,可能如果是普通企业的话,更多用的是一个电网电,那么也有一部分对于电力消耗特别大的,他可能会有一些比如说国电直接的利用,那就基本完全是基于煤炭,那它的碳足迹相对来讲会更高的,即使是从电网电的角度,其实取的也是相对全国 或者是某些区域,当地现在发电的一个平均的水平,差不多是这样一个碳足迹的情况。

所以从很多有更激进的雄心的企业来讲,会采用可能是其他的一些绿色清洁的电力来实现能源的转型。那么典型的去探索的包括比如说像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些其他的低碳和零碳的电力、生物智能,包括一些新兴的氢能和其他的替代性能源。那么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会通过一些绿证的形式,来把自己没有办法去实现的能源转型以这个绿证的形式进行抵消,从而来实现自己在能源使用过程当中百分百去使用绿色的,或者说是没有碳足迹的电力。

那除了能源之外,可能还有尤其是偏向于一些工业制造企业会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降低自身的碳排放,比如说包含精益的运营,。那么精益的运营呢,也就是在单位产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减少能源的使用,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手段,其实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自己自身的一个成本,提升了运营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其实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那么通过这个方式来降低自身运营的碳排放。那么第三方面,是通过工艺的优化和不断的创新,去寻找一些新兴的一些方案,用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比较彻底的改变传统的对于能源的使用,或者说在过程当中对物质的一个转换。那么这几点是一般来讲企业在追求自身范围内降低碳排放主要的一些举措。

那么除此之外,其实我刚才也谈到,除了范围一和二,范围三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碳排放或者说碳足迹的分布,本身是对于大部分的行业来讲,反而范围三的排放会远远超过范围一和范围二,那么所以当我们看待碳足迹的时候,如果是对于一个成熟的行业,或者成熟企业来讲,我们讲的概念是叫从摇篮到坟墓,也就是说这个产品从他的原材料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是进入到我们去考虑到这个产品的碳足迹的时候,直到我的产品卖给客户,在我们的客户端使用,一直到这个产品最后结束他的生命周期,我们把这样一个更长的范围都纳入到我们如何去看待一个产品,或者说企业的探索技能。

从全球范围角度更认可的一个视角,那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所谓的摇篮的部分,也就是当我去在我的企业内部生产一个产品的时候,我购买的那些原材料它本身就携带了变成这个原材料的时候,他自然携带的那一部分碳足迹。那在这部分其实有很多企业各行各业的都会去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努力和尝试。比如说是会用一些替代性的原料,那么这个原料从本身的物质成分组成上,就会和传统的会有不一样,那比如说在材料的角度,就会用生物基的一些原料来代替原来石化基的一些原料,那大家知道如果是石化基,基本就是通过石油或者是煤炭材料,那过程当中就会有比较多的碳排放,但是生物基相对而讲,在大部分的场景下,都要比石化基的碳的排放会明显的降低,并且随着我们合成生物技术的不断引进,而生物基原料的一个碳足迹是有进一步非常明显的下降空间的,甚至如果采用一些废物基的或者说是二氧化碳基的生物基,其实是可以实现负碳的排放的。

那么第二方面,是来自于这个绿色包装的使用,在包装的解决方案上,其实也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去探索使用对于环境更友好的,或者可循环的一些方案,那么使得在包装环节更少的去产生对于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包含对于供应商的管理,有一些这个比较激进的一些企业,比如说像汽车行业等等,已经把对于主要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非常重要的在实现自己全产业链碳排放非常关键的手段。那除此之外,还包括比如说其他的一些供应商,像物流方案的一些替代等等,这都是属于我们在原料、原材料方面摇篮部分的。

那么范围三的后续部分,在我的产品离开我的工厂之后到了客户那里,甚至是在客户使用完之后,我们把这个叫做循环经济,就是怎么把使用过的产品更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起来,那么每个行业也有很大的不一样了。那某些行业他的回收和再利用与政策的结合度是比较紧密的,也是非常依赖相应的政策的。比如说像塑料的回收,再比如说像地沟油回收来做生物柴油等等,那么多大程度上可以去实现这样一些回收、多大程度上可以去利用到回收料所做的这个产品,其实跟各国的政策都会有非常紧密的一个联系。

那么另外就是我们也看到,在某些行业自主的会进行一些探索,我们看到比较积极的探索的行业,包括比如说像汽车、家居等等,比如说汽车行业在于金属比如钢铁、铝,包括塑料回收方面,已经看到某一些头部的企业,相对来讲已经做了比较积极和努力的尝试。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其实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应对外部的挑战,强化自身的品牌声誉,同时也是驱动自身的一个变革,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综上,我们觉得在整个现在的国内外大的形式格局下,如何更好的去抓住ESG的发展的背景,那么把握住驱动因素,更好的来驱动企业未来战略的转型和长期的一个部署,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深思熟虑和积极部署的一个课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