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光程:  积极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保护管理新模式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光程: 积极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保护管理新模式

2023年“6·5世界环境日”,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阿拉善盟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中心作为指导单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线上举行,来自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各界嘉宾,聚焦气候变化及企业绿色行动,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携手创造面向未来的绿色竞争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光程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陈光程指出,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我们要把握机遇,做好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保护管理新模式,推进滨海湿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邀受邀参加本次会议。

发挥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滨海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将介绍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与进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上升,导致气候变暖并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为实现在21世纪内把全球变暖的升温控制在两度以内的目标,在减少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加强现有的生物碳库和固碳能力,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途径。因此保护和修复碳汇生态系统,被视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009年UNEP、FAO等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海洋生物捕获的有机碳超过全球生物碳的一半,报告也强调,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尽管他们覆盖的面积不超过海床面积的0.5%,但他们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量,甚至超过海洋碳埋藏量的50%,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滨海湿地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性的关注。滨海湿地不仅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储存在他们的生物质和沉积物中,湿地的沉积物的缺氧条件也有利于这些有机碳的长期保存。

这些滨海湿地分布在海陆交接的区域,红树林主要是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盐沼为潮间带的草本植物群落构成的湿地类型,而海草则是潮间带到前浅水域的显花植物,在一些地方,这三种滨海湿地能够生长在一起,而我们这里也想强调的是,在这讲滨海湿地的时候,主要是由湿地植被其他的生物群落以及生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植物群落本身。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发挥着消浪、护岸、净化环境,固碳增汇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认为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因此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诸多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滨海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格外受到关注。与以下几个特点有关。其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的碳储量、储量的变化和温室气体通量是可量化的,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提高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是可行而且可能的,这些碳汇的增汇和减排活动,不会产生社会和环境危害,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这些管理行为可满足现有的,或者发展中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和国家的履约行为。

在现有的国际机制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滨海湿地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2014年IPCC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湿地增补指南,这指南的第四章提供了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在林业管理活动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的计算方法,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了我们红树林的一些管理活动,以及一些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转化,以及一些生态修复等等这些活动。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致力于推动政策制定者,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明确滨海湿地蓝碳在增汇和减排中的作用和价值,推动滨海湿地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来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以及他们在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中的贡献。

在去年通过梳理国家自主贡献的更新报告,我们发现全球目前共有超过54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中,明确了蓝碳生态系统的作用。其中以红树林为主,这国家有超过45个国家提到了红树林的保护修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些重要的措施,此外也提到了海草床和盐沼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是实现蓝碳与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积极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REDD plus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都直接的或间接的为滨海湿地蓝碳的蓝碳交易的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前CDM VCS和生存计划方案都开发了滨海湿地蓝碳的碳汇项目,但目前这些已开发的这个碳汇项目呢,主要是依托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的现状。我国的滨海湿地类型多样,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的11个省市自治区,也是全球少有的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的国家之一,湿地二调的结果显示,我国的盐沼面积约有11万公顷,而国土三调的结果,根据国土三钓的结果,我国现有红树林2.71万公顷,而海草床的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在1万公顷左右。

但是,由于海岸带区域的这种长期发展和各类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我国滨海湿地资源的丧失和退化。本世纪初的10年间,我国滨海湿地丧失的速率甚至都高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对于红树林而言,由于上个世纪的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围填海等活动的原因,它的面积由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大约5万公顷,下降到本世纪初的2.2万公顷,而在1980年-2000年的20年间,我国丧失的红树林面积中,90%归于水产养殖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的滨海湿地仍然面临着退化的风险,包括像互花米草入侵,病虫害、海岸侵蚀、海漂垃圾,水体富营氧化等,都威胁着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我国的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历来重视滨海势力的保护修复工作,已相继出台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岛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湿地保护法等多部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相关的法律,一些地方也颁布了诸如《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等地方性的法规,来约束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对围填海做出了禁令,也意味着我国滨海湿地的管理从减少滨海湿地的丧失转向通过修复来提升资源为主的一个策略。

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发布了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的规划和计划,对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整体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例如2020年《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在加强现有红树林保护的同时,到2025年要种植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其中会新种植红树林9,000公顷左右。

那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也一直是我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双重规划中都明确了“三区四带”为主体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其中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累计实施蓝色海湾、海岸带保护修复各类工程项目143个,整治海岸,整治和修复海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也初步遏制了局部海域滨海湿地等典型的这些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趋向良好。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原国家海洋局、自然资源部在2010年-2022年期间大约批复了45个红树林的保护修复项目,修复面积超过3,900万公顷,尤其是在行动计划发布以后,红树林现在修复的项目和数量和规模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红树林的面积扭转了下降的趋势,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之一。

在推进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我国也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的建设,相继发布了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的监测和修复技术等相关标准,有关部门也印发并组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等技术指导文件,来规范行业和地方科学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在这些项目的实施期间,也涌现出来一批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例如厦门市的下潭尾湿地,通过建设多样化的生境条件,种植红树林打造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兼具生态景观和社会效应的一个修复样板,同时也率先提出了种植红树林和金砖会议碳排放的理念。

此外我国在蓝碳碳汇交易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2021年,由海洋三所与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合作开发的红树林碳汇项目通过了VCS的审核,成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SEE基金会采购了首笔签发的碳减排量用于机构的碳中和,湛江红树林碳汇项目的开发,为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以及碳交易的实施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而当前,我国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迎来了空闲的发展机遇。对于红树林保护,习总书记一直十分关注,在2017年总书记在广西考察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的时候,指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今年习总书记调研广东,在考察湛江红树林的时候再次强调要保护好红树林。

同时各类与财政支持、生态价值实现、社会资本参与等激励机制政策不断的发布,也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多方参与和稳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滨海湿地修复已被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工作,例如碳达峰方案中,我国已明确要提升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

而在我国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中,也明确了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延昭等固碳能力,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增强海岸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此也需要从科技支撑、市场激励和生态管理等方面,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湿地保护修复。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我们要把握机遇,做好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滨海湿地生态管理,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保护管理的创新模式,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科技发展,推进滨海湿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以上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