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用泥土“编出来的瓷器”吗?用不同颜色的泥条,手工编出花纹,技法不同,形成的花纹亦迥然。
(图源河南公共频道)
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被誉为“瓷中君子”的绞胎瓷,便得名于其“表里如一”的天然秉性。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陶瓷,是在瓷器表面进行釉色、绘画,所以表面呈现的花纹在内部是没有的,而绞胎瓷不同,它的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
这本是一项精美绝伦的绞胎工艺,但它曾一度失传,流落民间,沉寂了千年时光。
01 历史悠久的绞胎瓷
被誉为“绞胎瓷之乡”的当阳峪,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在这里,有一块历经千年的石碑,尘封着属于当阳峪瓷窑的黄金时代。
当阳峪瓷窑遗址石碑(图源中国瓷网)
“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碑身所刻的篆书文字,见证着这口瓷窑千年前的繁荣兴盛。
作为当阳峪窑最具特色的陶瓷种类之一,绞胎瓷诞生于唐代工匠手中,是唐代陶瓷装饰工艺的一大突破。最初,它被用作观赏品和随葬器物,直至北宋时期,才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北宋瓷官程筠曾对该瓷大加赞赏。此瓷的花纹,由胎而生,釉色透明,花色斑驳,宛若浑然天成,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孔雀开屏》,柴战柱作品(图源视觉中国)
所谓绞胎,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
绞胎瓷的“编花”技艺(图源河南公共频道)
据介绍,绞胎瓷的纹路分自然纹与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行云流水,大漠孤烟,极富中国画山水写意的韵致;规整纹如羽毛,如花卉,如草编,如麦穗,如漩涡,神秘而典雅。
蓝梅绞胎瓷瓶,李文献作品(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独特的纹理及色彩变化,令绞胎瓷在陶瓷器物中脱颖而出。其内外一致的肌理,映照着君子品格,在器物审美之外又衍生出一层儒家文化“内修外治”的精神性,备受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青睐。
然而,这一绝美的工艺,终究经受不住战乱的纷扰。在北宋“靖康之变”后,这口淬尽烈火的瓷窑中断了烧制,工匠们携着技艺流落各地。绞胎瓷的辉煌,也随之渐渐蒙尘,最终成为了难以再现的历史。
幸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位匠人的探索中,历史留下的遗憾被重新书写。
02 千年窑火的复燃路
“如果当年我没有做绞胎瓷,或许现在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
这是一个从窑炉旁走出的民间大师与他心爱的绞胎瓷的故事。这场邂逅,始于一个为生活所迫的工人的无奈之举。
1982年,因为一场疾病,柴战柱与高考失之交臂,后又因家庭生活困难早早辍学以谋生计。18岁那年,柴战柱进入一家碳素厂干起了窑炉工,直到四年后因为这家厂子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他才无奈离开。
那时的柴战柱,打算先去景德镇学一学烧制技术,学成后去家乡的陶瓷厂当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工。就这样,他先后去景德镇的雕塑瓷厂、陶瓷研究所打工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对窑炉工作更加熟悉,还学到了有关陶瓷的泥土配方、造型设计、烧制工艺等技术。
柴战柱(图源中国小康网)
但是,在景德镇的这段日子,不断有人因为他来自焦作而问起绞胎瓷,大家都对这一珍贵瓷种的消逝表示惋惜,这些话不经意间在他的心底埋下了种子。
“焦作曾有这么名贵的瓷种,为什么就任其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我钟爱陶瓷,又是焦作人,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瑰宝遗失而无所作为呢?”
柴战柱感觉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自己。于是,他走进了当阳峪,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瓷器革命”。他为自己立下了明确的目标,那便是让绞胎瓷重返市面。
为了探寻绞胎瓷的奥秘,柴战柱长期扎根当阳峪村,四处寻访老艺人;为了掌握绞胎瓷的纹理规律,他用橡皮泥反复揉捏,努力模仿其中的制作工艺;为了找到最适合的烧制温度,他遍寻专家指点,反复试炼。
(图源上观新闻)
“烧一窑,毁一窑,砸一窑”,这是柴战柱对那段过往的深刻记忆。没有成功经验的借鉴,便只能用一次次的试错换来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是2002年早春的一个夜晚,消失千年的绞胎瓷,终于重现人间。
经由柴战柱烧制成的绞胎瓷,后来也获得了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的认可。但是,柴战柱和绞胎瓷的故事并未迎来结局,他又踏上了一条名为“传承”的路,他的脚步永不止息。
03 非遗文化的匠心传承
“传播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技艺, 留下的是精神,传世的是作品。”这是柴战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爱瓷如痴的他,三十多年来潜心投身于绞胎瓷的传承、发展。在他的带领下,这一项古老技艺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发掘、恢复了绞胎瓷的16种基本纹饰后,柴战柱继续创新,与徒弟们一起将绞胎瓷的纹饰技法发展到上百种,色泥也由原来单一的黑白两泥丰富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极大地丰富了绞胎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年来柴战柱创作不断,他的作品数不胜数,一直以来被海外的收藏者视为珍品。其中有四件作品三次入编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三十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典》。
《硕果》,柴战柱作品(图源上观新闻)
“绞胎瓷的产品种类,已经由原来的几十种创新发展到目前的上千种,获得专利150项,当阳峪绞胎瓷的烧制技艺,现在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及绞胎瓷多年的发展成果,柴战柱感到很是欣慰。
如今的柴战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不忘传承的重要性,“我有责任将这一国家历史技艺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柴战柱便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一系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停滞了千年的绞胎瓷,在匠人的坚守下,于新时代的舞台上再现光芒。
《丝绸之路》,柴战柱作品(图源视觉中国)
“我希望这千年的断层不是沉沦,而是厚积薄发。”在不菲的成绩面前,他初心未变。
“我们已经恢复了它的制作技艺,接下去就要努力将其发展成一项文化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使之成为焦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柴战柱的带领和帮扶下,如今的当阳峪小山村,已发展成集旅游、瓷产业为一体的绿色小村。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绞胎瓷研发和生产,力争再造昔日瓷都的辉煌。
其实,在当阳峪,绞胎瓷还有一个更民间更喜庆的名字——“透花瓷”。那是从泥土里生出的花,是土生土长的“艺”,是不变的初心与传承。(完)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河南网、极目新闻、大河网、中国小康网、红网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