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变“忙”道:谁在阻挡1700万视障人士前行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盲道变“忙”道:谁在阻挡1700万视障人士前行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上帝遮住了他们的眼帘,他们在黑暗和未知中摸索着前行的路。

在我国,他们被称作视力障碍者,这个群体在我国高达1731万人,按照视力划分为“低视力”和“盲人”两种,其中盲人占500万人以上,且正以每年40万的数量持续增加。

(图源央视网)

(图源央视网)

对于这些视障人士而言,盲道本该是他们自由出行的坦途,但是如今,这条坦途上竖起了层层藩篱。

01 “每天都有东西阻挡通行”

“撞到那个东西她很无措,我也跟她讲过这样的情况,她还是很无奈。”

3月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特殊教育学校旁边的盲道上,王女士的女儿照常拄着盲杖去上学,却突然被一个突出的道路景观造型撞到,小姑娘陷入了无措,迷失了方向。

(图源沸点视频)

(图源沸点视频)

“昨天在学校门口,有位家长将车停在盲道上,孩子走过去又撞到车上,我当时就很生气……”王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几乎每天上学都能在盲道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东西阻挡通行,怕孩子难过,自己只能向她解释这条路是很多学生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

1700多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真正阻碍人们看见视障群体的,不是这庞大的人数,而是恶劣的环境——不合理的盲道设计、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城市基础建设,这些 “绊脚石”阻碍着视障人士的前行之路。

所谓盲道,即专门帮助视障人士行走的道路设施。平日里走在路上,你很难会忽略它,身披亮眼的黄色,踩上去脚底会传来硌脚的感觉。

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视障人士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另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一般情况下,盲道应该给视障人士传达正确行进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未按规范设计、不及时修缮、被挤占空间的盲道,在此刻没有化作他们前行的“护身符”,反而成为他们跌倒受伤的“罪魁祸首”。

黄色区域为盲道,却紧邻井盖、电线杆(图源齐鲁壹点)

黄色区域为盲道,却紧邻井盖、电线杆(图源齐鲁壹点)

盲道开裂、破损(图源视觉中国)

盲道开裂、破损(图源视觉中国)

被车辆挤占的盲道(图源视觉中国)

被车辆挤占的盲道(图源视觉中国)

现在,可以在你的脑海中,稍微搜寻一下过往画面,你会发现一个荒诞的问题,“为什么在大街的盲道上,你很少发现盲人?”

此处,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也是为何有很多盲人坦言“不敢一个人出门”的原因,他们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陷入了盲道“太忙”的困境。

02 只有24%的视障者每周可自由出行

(图源Hanna Barcyzk)

(图源Hanna Barcyzk)

早在2012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行政法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就正式施行。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坑坑洼洼、七拐八拐的盲道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出门可能会遇到的危险,部分残障人士选择“不踏出家门一步”,他们被隔绝在社会的灰暗森林中。即使是那些选择出门的人,也不是孤身一人,他们大多需要家人朋友的陪同。

据时代数据公布的《视障者基本信息调查》,30%的视障者(包括盲人和低视力者)基本不外出;46%的视障者每周外出,需要家人朋友陪同;只有24%的视障者每周外出且不需要陪同。

《视障者基本信息调查》(图源时代数据)

《视障者基本信息调查》(图源时代数据)

房子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但他们仿佛无法独自拥有。

2020年9月7日,云南昆明两位视障朋友相约出行,短短300多米的距离二人走了25分钟,在途中遇到30多个“陷阱”。

(图源梨视频)

(图源梨视频)

当事人周先生称,盲道旁边常有很多树坑、矮桩、电杆阻挡。他的朋友王先生说,自己一腿的新旧伤都是走路撞到障碍留下的。

“有些地方连盲道都没有,完全就摸到机动车道上去了,很危险的。”

“最危险的就是盲道旁边的这些树坑,下去就崴到脚了。”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想出来,出来去看看这个很美好的世界,但是有时候到了家门口就不敢走了……”

新华社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记者长期跟踪采访的47位盲人中,每位盲人都至少能罗列10次以上受伤经历。

2007年,家住海南海口的盲人陈先生送孩子上学返家时,撞上一辆停在海府路省委附近盲道上的小货车,当场被撞得鼻血直流。

2013年,青岛的一名视障人士在安达路上行走时,因为私家车堵住了路边的盲道,所以被迫绕路,最后掉到路边的下水道井里。

2020年,西安67岁的史女士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却不慎被盲道周围活动的砖块绊倒,导致面部、手部等部位受伤……

这些人的经历,恰恰是无数残障人士的缩影。他们也曾拥抱过外面的世界,但是事实总是不尽人意。

那抹亮眼的黄色,是他们脚下的“生命线”,它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守护。

03 怎样守护他们的“脚下安全”

在北京,有着长度居世界第一的盲道,长约1600公里。

2015年,曾有记者随机调查了其中的60条,结果发现均不具备盲人使用条件:有56条盲道出现中断和消失,9条方向指示混乱,2条盲道上井盖丢失,1条有数十米的塌陷。

2019年11月,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对于乱停乱放占压盲道的情况,多部门将协同执法治理。截止至2020年10月16日,北京市残联给出数据,一年来,全市已整改完成无障碍点位19875个,占整改计划的42.41%。

占用盲道属于违规行为(图源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

占用盲道属于违规行为(图源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

其实,无障碍设计,并不是什么新主张。早在1974年,联合国组织便提出了该理念。它强调在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配备相应的服务功能与装置。

提及无障碍设施建设,日本这一国家可谓享有绝对的发言权。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导盲砖最初便是由日本人三宅精一于1965年发明,于1967年开始首先在日本冈山县的冈山市试用,获得成功之后开始在日本全国推广,而后普及全世界,极大地缓解了盲人出行的困境。

迄今,日本的盲道使用已经是一套十分规范的系统。其现行的无障碍设计法规体系,是由国家层面法规加上地方层面条例组成的。以东京都福祉条例为例,它不仅遵循国家规范中的详细规定,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更新了回避危险物品、建筑物入口、十字路口等多种典型场所的盲道砖铺设应用形式。

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日本100%的飞机、92.1%的电车地铁、81.5%的公交、100%的客轮乘客设施都已经完成点字导盲砖的铺设。

(图源网易新闻)

(图源网易新闻)

在这里,盲道不仅仅只是一条特殊的道路,它更传达了一所城市给予视障人士的温暖与关怀。

我们期待着,未来每一座城市的盲道上,都能看见他们无畏向前的身影。要知道,它不仅仅只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是他们连接黑暗世界和喧闹人间的桥梁。

来源:虎嗅APP、沸点视频、澎湃新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青春北京、网易新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