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第三卫生间”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第三卫生间”

1月30日,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地铁站内,一名女子发现一六岁男童在使用女厕所,且没有关门。女子表示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能进来。之后,男童家长认为女子对孩子造成伤害,双方因此产生了激烈争执。

图片

图源 @甲龟视频

近年来,这样的新闻频频出现。2021年8月,一名女子在湖北商场卫生间更衣室遇到一名男童进入,与男孩母亲发生争执。2022年11月,福建一宝妈独自带两岁儿子逛商场,期间感觉身体不适,带孩子进入女厕,被人骂没素质。

为难的父母,感觉被冒犯的路人以及处于性别角色确认关键期的孩子……当性别意识问题叠加隐私保护问题,这类事件往往会引起大众的激烈讨论。

有人建议设置儿童进入异性卫生间、澡堂等场所的年龄限制。如我国香港地区的《公厕(行为及举止)规例》规定,五岁以上的儿童不得进入异性厕所,五岁以下儿童必须在有合适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异性厕所。韩国保健福利部规定,从2022年6月22日开始,低龄儿童随异性父母共同出入澡堂的年龄限制从原来的5周岁降低到4周岁。也有些人呼吁父母做好引导,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在关键时期做好性别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终极答案”。那就是从硬件设施入手,广泛设立并推广“第三卫生间”。

图片

图源:ICPHOTO


什么是“第三卫生间”?

事实上,不仅父母带孩子出行时会遇到麻烦,儿女陪伴异性父母如厕时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上海陪父亲就医的刘女士就遭遇了这一尴尬处境。老人急需如厕但是腿脚不便时,她既不能陪父亲进入男卫生间,也不能带父亲进入女卫生间。

除了异性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需求之外,跨性别群体在如厕时也会面临困境。一位长期关注跨性别群体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男跨女的跨性别者来说,他的心理是女性,但是身体特征是男性。他不愿去男厕所,但是去女厕所又会接受异样的眼光。 ”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第三卫生间应运而生。

图片

图源: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16)

第三卫生间,又称家庭卫生间,是指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者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主要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第三卫生间内一般有独立结构,使用者在里面互不妨碍,并且配有相应的适用于残疾人的设施。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第三卫生间需要配有成人座便器、成人洗手盆、可折叠的多功能台、儿童座便器、儿童洗手盆、可折叠的儿童安全座椅,位置要靠近公共厕所入口,方便行动不便者进入。

图片

图源: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16)


我国第三卫生间建设得怎么样?

有了不同尺寸的座便器和洗手池、私密安全的环境,可以想象,这类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的第三卫生间可以很大程度满足带小孩的家庭、哺乳期女性、残疾人等各种群体使用卫生间的需求,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一种公共设施要推广到全国各地真正让老百姓受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要建设足够数量、达到标准的卫生间。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城市无障碍厕所约5.2万座,约有一万座城市公厕中设置了第三卫生间,约占城市全部公厕数量的6%。从数据上来讲,第三卫生间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也成为了旅行景区审核的重要内容。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于5A级景区的年审复核来说,建立第三卫生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指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其次,不仅要建起来,更要用起来。新建的卫生间需要能够正常供人们使用,实现有效建设。而不是沦为景区、商场、地铁等场所管理部门的“储物间”。全国政协委员冯远曾经提议加强第三卫生间的建设。据她观察,现存的第三卫生间“有的标志不清、有的有的堆满了杂物,有的为了简便管理,而直接一关了事”。

据2020年上观新闻记者的实地调查,上海有相当一部分公厕更新了配置,但是标志系统没有同步更新。有的商场里有“豪华”的第三卫生间,但是由于打扫难度大,设备容易损坏,不少第三卫生间都上了锁,这样工作人员就不用费力打扫。由此可见,第三卫生间从建设到全面铺开使用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除了建设卫生间和加强卫生间管理之外,观念的普及在铺开使用第三卫生间的过程中同样重要。部分大众并不知道第三卫生间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第三卫生间,进而导致已有资源的浪费。所谓观念的普及,一方面是要让更多人正视特定人群的困难和需求,留给有需求的人来使用,而不是随便使用。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要避免因为打扫成本高就置之不理甚至一锁了之。要让第三卫生间真正用起来,提高“上座率”。不能因为观念的屏障将真正有需求的人们拦在第三卫生间的门外。

小厕所大民生:从厕所革命到建设全龄友好社会

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上厕所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14多亿人来说,就是一个时代的大事。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在使用“坑厕”。有的是独立的,有的与猪圈连在一起,有些则用篱笆和茅草遮挡。人们处理粪便的方式也很落后。美国社会学家葛学溥在《华南的乡村生活(2006)》 中描绘了中国凤凰村人们的生活:有限的卫生知识基于传统和迷信而非科学事实;农民们每天都从便池舀起粪便,穿过村落挑到田间,给农作物施肥。人们甚至在同一条凤凰溪打水和刷马桶。可以想见,这些厕所问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

为了摆脱污秽、肮脏的如厕环境,减少疾病发生,中国通过“厕所革命”这一项基础性工程将臭气熏天、污秽不堪、蛆虫滋生的简陋旱厕改造成如今干净卫生、拥有自动化冲水系统的厕所。可以说中国的“厕所革命”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土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更为文明、健康的观念。

在解决了基础卫生健康问题之后,卫生间的建设要朝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推广第三卫生间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建设第三卫生间,也可以被看作是新时代的“厕所革命”。如果能有序推广、有效使用,我们可以期待社会向着“全龄友好”“育儿友好”的方向前进。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诚然,解决异性家长带领孩子上厕所这一类令人尴尬的问题,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来克服 。但是,一个社会是否有能力直视并解决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正是衡量其现代化程度的标准。于细微处着手,从制度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做起,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普及,引导更多人正确地使用、维护。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让更多人的生活能多一分便捷、多一分舒适,也让一个社会更好地诠释以人为本的内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