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领域2022年十大进展及2023年发展趋势》发布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慈善领域2022年十大进展及2023年发展趋势》发布

近期,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对慈善领域2022年十大进展及2023年发展趋势发布。回顾总结2022年,是党和国家确立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之年,也是慈善领域探索创新发展之年。慈善法修订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慈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展望2023年,是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建设之年,慈善力量将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明确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慈善事业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中的定位,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二十大报告站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高度,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求“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明确作为第三次分配重要组成部分的慈善事业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思路。

慈善法修订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慈善法制日益完善

2022年,修改慈善法工作进入草案审议环节,各地慈善法配套法规陆续出台,慈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慈善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于12月30日起公开征求意见,相比现行慈善法,草案新增1章21条、修改47条,共13章133条,体现了“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的慈善功能新定位。慈善法实施以来,各地也在长期实践、探索并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出台慈善领域地方法规,截至2022年12月,北京、上海、江苏等14个省(直辖市)已出台《慈善法》配套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慈善法为核心、各地法规为支撑的中国特色慈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亿元及以上大额慈善捐赠频现,股权捐赠增多

2022年,我国社会慈善捐赠高速发展,亿元及以上量级捐赠频现,股权等多元化财产捐赠增多,慈善捐赠已步入新发展阶段。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捐赠百杰榜》,2022年度捐赠前100位的上榜者捐赠总额近600亿元,捐赠总额和亿元及以上捐赠的频次均居历年第二位。其中有3笔百亿元量级的捐赠。在捐赠财产形式上,亦出现多笔价值亿元以上的股权捐赠。

慈善信托突破千单,信托财产总量超过50亿元

2022年,慈善信托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度备案数量创新高,突破“千单”大关,财产总规模突破50亿元。根据慈善中国信息平台的公开数据整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达1177单,财产总规模共51.64亿元。2022年新备案慈善信托共计404单,全国慈善信托总数较2021年增长52.3%;2022年新备案慈善信托财产总规模12.29亿元,全国慈善信托总资产规模较2021年增长31.23%。在2022年度备案的慈善信托中,目的涉及乡村振兴的共43单,较2021年数量增长39.53%,成为慈善信托的项目焦点。慈善信托在响应二十大会议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了特有优势,成为财富向善的新趋势。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病救助,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救助模式逐渐成型

2022年,大病救助仍然是公益慈善界广泛关注的领域,海南、河南、浙江、青海等多地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救助途径,通过慈善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医疗救助资金使用,发挥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募平台、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社工、志愿者等社会慈善资源优势。

2022年,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多层次医疗救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多层次医疗救助示范区方案。河南省鲁山县也探索建立大病救助“村-乡-县-市”四级响应联动模式。浙江省缙云县医保局和水滴公司联合开发的医保防贫系统,打造多层次救助模式。截至2022年9月底,该系统共救助大病困难患者290人次,拨付救助资金754万元。通过水滴筹、轻松筹、360大病筹等平台求助作为一种新兴的大病救助形式,成为多层次医疗救助模式的有益补充。

各地探索创新形成的多层次医疗救助模式,拓宽了筹资渠道,并为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大病救助提供了新途径,推动了中央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

社区慈善深入探索多元模式,扎稳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

2022年,全国多地积极推进社区慈善发展,以社区为轴心,以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等为枢纽,积极开发社区慈善资源,以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需求,推动基层治理自治。

截至2022年底,我国社区基金会共有275家,主要分布在浙江省(106家)、上海市(87家)、广东省(37家)等地。基层慈善站点在开展互助互济、助力基层治理、参与疫情防控、服务居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慈善总会在全国慈善会系统推广湖北经验,发起“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以村社建立互助基金的形式,撬动基层慈善资源,有效解决村社公共、公益需求,是慈善推动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与典范。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各地“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共激活村社35362个,累计筹款超12.55亿元,超141.29万人次献爱心。

2022年3月,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启动“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在全国7个省(直辖市)的95个街道推动“五社联动”,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依托,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充分发挥社区基金在整合公益资源、拓宽慈善渠道、改善社区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互联网公益节活动和项目各具特色,推动慈善平民化大众化

2022年,互联网技术与慈善力量结合的趋势更加突出,各大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和平台优势拓宽慈善版图,积极创新慈善公益产品,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慈善参与路径。在2022年腾讯“99公益日”期间,公众筹集善款总额超过33亿元,“一花一梦想”主题活动征集和筛选的16个公益梦想,吸引了5954万人次参与,公众参与度再创新高。除腾讯公益外,阿里公益、字节跳动公益、新浪微博等多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主题活动。互联网慈善影响力持续升温,各大平台慈善参与方式的开发也影响着整个慈善行业的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慈善事业加快向平民化、大众化发展。

各地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022年,全国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在服务大局、疫情防控、邻里互助、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对中国志愿服务网的公开数据整理,截至2022年12月23日,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2.3亿,约占总人口的16.32%,较2021年增长6%;志愿团体共有134万个,志愿项目总数达1007万个。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各地也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模式。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共有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8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人次城市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展示首都文明风貌的“金名片”;社区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防疫服务、居民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全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面,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志愿者已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已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紧密联动,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邻里互助到网络平台共享,社会互助筑起社会疫情防控保护屏障

2022年,抗疫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自12月7日国家放开不必要的管制措施以来,从楼道间邻里互助,到微信群互助,再到社区互助,社区基层力量自发组织起来共度疫情难关。同时互联网平台、网络媒体、医药平台、公益组织等多元化社会力量依托自身的渠道及号召力,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筑起一道坚实的疫情防控墙。

12月初,上海、北京、深圳多个社区的居民微信群活跃起来,居民自发提出共享防疫物资、拼购生活必需品、分享健康知识、为困难老人服务等倡议,构筑起一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疫情防控墙。腾讯依托2021年河南暴雨洪灾期间推出的防汛互助信息服务小程序,上线“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为北京、上海等地的民众发布求助和帮助信息提供渠道,实现短时间内余药共享。人民网依托人民好医生客户端,推出“防疫互助平台”,实现近距离社区村组间的药品及防护物资互助共享。

随着社会疫情防控互助常态化、组织化,中国社会基层的全民向善力量得到进一步激发,传统慈善文化得到弘扬,有效缓解了政府及医疗机构短期内的医疗资源压力,充分展现了民间慈善的巨大力量。

企业ESG准则设立,企业社会责任愈发明确

2022年,在全球疫情延续、国内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企业向善力量,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探索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路线,成为政府与企业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加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标准,发挥资本市场的带动作用,成立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推动中央企业全面履责,分别从上市公司与中央企业两个切入点着手,完善中国式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准则制定。

2022年政府从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两个领域双管齐下,从资本市场和国有经济两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着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制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履行企业义务、回报社会。

2023年,是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建设之年。慈善事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现代慈善:慈善力量将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将持续释放能量。二十大提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调整社会结构的渠道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减震器。在这一背景下,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慈善事业将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下持续发展,全面深入参与教育发展、健康中国、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应急与风险防控、社会治理、国际交流等事业的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以法促善:慈善法修订出台将推动慈善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2023年,随着修订后的慈善法的发布实施,慈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优化法制环境。慈善法修订后,将带来中国慈善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慈善体制的系列变革。在慈善法律体系方面,中央层面将依据慈善法有望出台或调整诸多慈善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层面将依据慈善法,加快出台或修订本地慈善法规政策的步伐。在慈善体制机制方面,将建立慈善工作协调组织或机制,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协同参与的应急慈善机制将逐渐得以完善。

人人行善:社区慈善持续深入发展将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

2023年,社区慈善将得到持续深入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慈善资源将持续向城乡社区聚集,社区慈善也将得到更深入发展,推动建设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技术为善:互联网公益生态更加多元

2023年,互联网技术将与公益慈善继续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推动慈善创新,同时慈善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多场景。互联网企业将继续释放技术优势,以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公开募捐指定平台定位转变为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将更加专注于信息展示、捐赠支付、捐赠使用情况查询等专业服务。为了吸引慈善捐赠,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将持续开展符合公众需求和平台特色的互联网公益节。慈善组织将更加主动拥抱互联网、数字科技等新兴领域,但同时要克服技术屏障、人才缺乏等困难。随着互联网个人求助进入慈善法的规范范围,个人求助将更为有序。

商业向善:后疫情时期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履行社会责任

2023年,我国进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疫情时期,经济的逐渐回暖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商业向善将进一步加强。在国企与上市公司方面,将继续在政府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标准的引导下,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履行社会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