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做好防灾减灾普及,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做好防灾减灾普及,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

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12月15日线上举办,来自公益界、学术界、创意界、媒体界、文艺界和企业界的大咖精英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奖项揭晓。

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获得特别贡献奖。於若飞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介绍,甘肃蓝天救援队目前有11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国内外的救援行动900多场次,参与挽救幸存者81人,挖掘、打捞,处理的遇难者遗体有366具,救治有600多人。从最初的菜鸟一名合格的指挥员,十年的救援经历也让他明白“我们努力做好的每一件事情,其实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更应该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次活动由凤凰网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指定资讯平台支持。

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公益:当时发起注册了甘肃蓝天救援队的初衷是什么?目前救援队的规模和成绩如何?

於若飞:2012年我的老家发生泥石流之后,我作为志愿者前往现场去参与到救灾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后来我就加入了蓝天救援队,当时,我加入的是陕西蓝天救援队,因为我在陕西上大学,后来在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之后,也有一位媒体的老师,他当时问我说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说救援的最高境界就是挣钱买装备,学技术,他说不是,他说救援的最高境界叫没有救援,他说当你把你会的知识去教给每一个人的时候,当再有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能从容不迫地进行自救和互救的时候,这就是作为救援队员最幸福的时候。

我觉得他说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我的高中是在兰州上的,所以当时四川雅安的地震救灾结束之后,我就回到了兰州,建立了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那时候的目的就是为了去给更多的大学生去传播,去宣传这种防灾减灾的知识。

在2013年的7月份,我的老家又发生了地震,我和陕西蓝天救援队的队友,还有全国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一起去岷县去救灾。救灾之后,觉得我们甘肃省自然灾害频发,也特别需要这样一支救援队伍,所以后来在2013年的8月份,我就回到了兰州建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后来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把兰州蓝天救援队和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就整合建立了甘肃蓝天救援队。

初衷其实更多还是觉得为民众去做这种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还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挽救生命。

目前我们甘肃蓝天救援队有1100多名志愿者,同时这十年来,我们也帮助甘肃其他市州的救援队伍做建设。到目前为止,我们辅助建立的地方区域内的蓝天救援队伍有17支,同时我们也参与自然灾害的救援。参与了国内外的救援行动900多场次,参与挽救幸存者81人,挖掘、打捞,处理的遇难者遗体有366具,救治有600多人。

其次我们还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现场的安全保障,到目前为止,也为将近一百七八十场这种活动,开展了现场的安全保障有将近27万人,就是您这个数字上的第二个问题的,将近27万人他接受过我们这样的安全保障,也很顺利地完成了这样的活动。

其次我们给600多家单位开展了900多场次的防灾减灾的培训,到目前为止,有30万人听过我们讲的防灾减灾的知识,这就是我们的成绩。其他方面,当然还有我们也取得了很多国家级的奖项,省一级的奖项,包括国家级的志愿服务的金奖,还有很多全国疫情防控的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这些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凤凰网公益:目前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6000余小时,累计受益人数27万余人,参与这多次救援行动,你觉得最困难的是哪次?又是如何解决的?

於若飞:当时我接受的指令是把无人机拿下来,当我到达现场之后,发现那个悬崖峭壁的下面还有一条河,大概十米多宽。我要跨过这条河,让我的队友帮我从山的后面爬上去,把这个绳子绑在这个山的上面。因为这个悬崖峭壁是个鹰嘴崖,上面是突出的,底下是凹进去的,所以爬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我们的安全带都被救援队员带去了救援一线,在指挥部也没有找到安全带,所以我就找了一根100米的绳子。当我顺着用这根绳子走到十米的时候,发生了余震,在紧张的情况下就开始滑,滑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绳子跟手的摩擦形成了非常高的热量,就把手掌里面烫伤了。

但是这个无人机里面拍摄的内容是当时四川雅安的宝兴和宝盛非常重要的两个县的救援的情况、受灾的情况,所以必须得把它拿下来。后来我又往上爬,爬到40米左右,离无人机还有几米的距离,又出现了一次余震,这次余震比较大,像鸡蛋那么大的石头砸在我的头盔上。当时贴着岩壁,我就想“今天如果被砸死了或者我掉下去了,那我就为国家献身了”。

幸好后面过了几分钟余震停了,我又往上爬最终把无人机取了下来。整个40多米的过程我爬了两个多小时,所以这是在我的亲自参与的救援当中比较困难的一次。

凤凰网公益:见证这多次重大突发灾难救援,自己是否也会有无助的瞬间,是怎么和负面情绪和解的?

於若飞:无助的过程还是蛮多的,因为救援本身就有得有失,同时有可能在努力的过程当中,遇难者没有救回来,或者幸存者没有救回来,甚至连遇难者遗体都没有找到,所以这些可能都是无助的时刻。

所以怎么样去和这些负面情绪和解呢?其实对于我们来讲,思考这些问题还是非常理性的,你不能因为一件事情来影响你对后面救援工作的状态。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主动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完成后面的救援任务。同时我们也会想以前做过的救援,比如包括救一个幸存者会让我们兴奋很长时间,让一个遇难者的遗体入土为安,心态也会平和很久,这些其实都是在跟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

凤凰网公益:做公益带给你个人带来了哪些收获和变化?

於若飞:收获我觉得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在这几年内获得了很多奖项,国家级的,省级的,包括全国的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青年的最高奖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但这些不是主要的,因为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从刚开始认识救援到后面慢慢地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学习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我觉得其实是我的收获。也让我从刚开始的菜鸟,一步一步成长为在救援现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

变化其实更多的还是对于为人处世,对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认知。刚开始就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后来觉得它有意义,再后来就觉得我们应该去促进行业文明的进步,行业文化的发展。直到现在发现我们努力做好的每一件事情,其实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更应该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思想的变化是很关键的,其次就是对于世界认知的这个状态,心态的变化,以前的时候,当出现一些人员分化或者是出现一些队伍内部思想不统一的情况,其实挺难过的,而且如果出现了有人员退队这样的心里还是挺难受的。但是现在很平和,因为你懂得了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去决策它,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更加以一种平常心的状态来去处理问题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