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爱乐融聆听计划专项基金发起人王丽娟:帮助听障儿童找回声音,唤醒孩子们的小耳朵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爱乐融聆听计划专项基金发起人王丽娟:帮助听障儿童找回声音,唤醒孩子们的小耳朵

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12月15日线上举办,来自公益界、学术界、创意界、媒体界、文艺界和企业界的大咖精英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奖项揭晓。

爱乐融聆听计划获得年度十大公益项目。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爱乐融聆听计划专项基金发起人王丽娟在接受凤凰网公益专访时,谈到了大众对听障群体认知的变化。她表示,现在身边几乎已经没有“聋子”“哑巴”这些不友好词语的声音了,爱乐融聆听计划的大部分伙伴都了解,“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三早原则是让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的重要途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爱心汇集在一起帮助听障儿童找回声音,唤醒孩子们的小耳朵。

本次活动由凤凰网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指定资讯平台支持。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公益:爱乐融聆听计划,一直强调对听障人群提供立体化的救助。计划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您能和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丽娟:爱乐融聆听计划的帮扶重点是在助力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和发展,首先包括有人工耳蜗、助听器的资助和维护,还有康复教育、融合教育的资助,这些都可以直接减轻听障儿童家庭经济负担,让孩子们有机会可以抓紧在语言发展黄金期接受有效的训练。

其次,我们一直实践着全纳教育的理念,在经过实地的调研和需求了解之后,开发和为定点康复机构援建全纳资源教室,这包括了音乐、绘画、阅读、感统训练、成长乐园等十几种类型,可以丰富听障儿童的康复内容和形式,也为他们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

在软件支持方面,我们会有邀请到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为康复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也会支持机构内部的成长建设,并且我们一直也在强调着家庭康复的重要性,为听障儿童的家长提供家庭康复技巧、亲子沟通等方面的培训。

在社会倡导方面,在重要的节日节点,我们会发起主题活动,也会邀请到比较有影响力的名人,为听障儿童发声,让更多的公众可以了解到我们听障孩子的发展需求,也呼吁全社会都能建立起“我们都一样”的理念,听障儿童佩戴助听设备并经过康复训练后,可以回到普通学校的,开启有声世界的生活。

凤凰网公益:也关注到您从2016年开始,就在投身到了爱乐融聆听计划当中。6年时间,您觉得大众对听障群体的认知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丽娟:在我身边其实有一个很直观的改变,就是最早时候还能听到“聋子”“哑巴”这些不那么友好的词语,那现在,我身边这样的声音几乎没有了。更早时候,大家可能称听障朋友为“聋哑人”,也有“十聋九哑”一说,觉得听不到那肯定也说不了,以后也只能通过手语来交流。那现在,了解我们爱乐融聆听计划的爱心伙伴,是知道的,听障儿童开始接受干预的年龄越小,就会得到越好的康复效果,所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三早原则,是让他们回归有声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也汇集在一起帮助听障儿童找回声音,唤醒孩子们的小耳朵。

当然,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因为不了解造成的误会还是存在的,比如听障外卖员,因为不同的语序使用习惯,发出的消息被误解为“非常不客气”。但是只要大家了解到了听障群体后,都会接纳和理解。这一点是让人感到非常温暖的。

我们在进行的社会倡导,其实是让更多的听障儿童,可以尽早得到治疗和干预,可以不学习手语,也不再无声,通过听力补偿,就可以跟健听的孩子一样。

凤凰网公益:计划推进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瓶颈和障碍?

王丽娟:爱乐融聆听计划从设立到现在六年多,受到疫情的影响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了。孩子们的线下康复训练、我们组织的各类培训、线下开展的主题活动等暂停,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在积极应对之下,虽然康复教学课程、部分主体活动可以转到线上,但是效果还是有些差距的,项目的筹款也确实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一直在强调和提升项目公信力,在规范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项目资助内容,为听障儿童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及时有效的进展发布,让捐赠人看到自己的爱心支持帮助到了受助群体,维系捐赠人,发展越来越多的月捐用户,这也让我们的项目拥有了一批很固定的捐赠人。

所以,只要坚定当初发起爱乐融聆听计划的目标,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不忘初心地前行,可能是我们克服发展瓶颈的关键。

凤凰网公益:有数据显示,现在有超十亿的年轻人听力受损,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惊人的。您怎么看这一状况?

王丽娟:我们对于拥有健康听力习以为常,所以相对而言,对于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还略显不足。影响听力的因素,不单单是听觉器官受损,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心理情绪等因素,都会对听力造成影响。比如长期暴露在音量很高的场所,长期佩戴耳机并且音量调得很高,还有经常熬夜等,都是影响听力健康的因素。

爱乐融聆听计划也是关注到了这些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在2019年的爱耳日,以“让耳朵休息一天”为专题活动,号召大家摘下耳机,关注听力健康,关爱听障群体。该次活动,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让耳朵休息一天#也在当期的微博公益话题的热度持续发酵获得1.8亿的阅读量。在知识获取便捷的当下,公众对于听力健康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当然听力损伤也不是在一天发生的,所以保护耳朵,关注耳健康,爱耳护耳、关注听力健康我们也一直提倡应该从日常开始,做到有意识的防范和关注。

凤凰网公益:从事听力救护工作多年,您对普通人保护听力有什么建议?

王丽娟:首先要告诉大家,听力一旦受损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定要在日常注意爱护我们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和习惯。

不要随意挖耳。耳屎堆积和耵聍栓塞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清理,尤其是游泳之前。游泳后用棉签轻柔地在耳道口蘸出耳道里的水,切勿到耳道深部挖耳,以免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

日常生活要注意防噪音。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

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严格遵循“60-60”原则。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别戴着耳机睡觉。睡觉过程中姿势难以掌控,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机,给脆弱的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最后也建议大家,如果发现有听不清或者长期耳鸣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不要耽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