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公益承办的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在线上举办。在下午的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长江商学院代理院长、管理学教授,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阎爱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和中国航天基金会公益部部长宁远明就“乡村振兴的公益机遇与挑战”展开圆桌对话。
杨团曾在全国23个省份就农村公益慈善做过深入调研,发现乡村公益慈善活动,不是大众想象的由外力提供的,而是由本土提供的——政府是主体,村集体是第二个主体。她建议乡村公益行动要落地到最基层,和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村两委结成很好的关系,用共举、共通的方式去推动乡村公益慈善的发展,才是有前景和前途的。
在展望乡村振兴的未来时,杨团强调,乡村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重建集体经济之路。“只有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共举的中国大益,只有重建村民资产和权益共同体的新型乡村集体,只有不断完善符合全民共富需要的社会市场经济,才能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长期关注乡村振兴公益领域,并且在全国23个省份就农村公益慈善做了深入调研,她表示,通过调研得出了总体判断,即乡村的公益慈善行动覆盖了村庄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覆盖范围比较宽。通过分析调研成果她发现,乡村慈善公益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是政府和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民间个人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乡村慈善公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政府是主体,村集体是第二个主体,政府提供的资源比较多,而村集体重点是做执行操作和人力的提供。可以说乡村的公益慈善活动,不是我们想象的由外力提供的,而是由本土提供的。”
在谈到其他参与力量时,杨团表示,外来的力量是通过和村集体或组织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乡村公益慈善活动。“约有61%的活动,都是采取一种外来和村内进行合作的方式。因此,乡村公益行动要落地到最基层,就要和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村两委结成很好的关系。用这样共举、共通的方式去推动乡村公益慈善的发展,才是有前景和前途的。”
杨团分析了当前乡村公益慈善活动所面临的几个挑战。首先,公益界对乡村振兴的认知还有待于提高。目前的认知只限于为老人、儿童、弱势群体等单一群体的社会服务,并没有认识到对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支持,才是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慈善公益的根本。其次,公益能否和政府结合以及村集体结合目前存在认知困难。第三,外来公益组织如何更好的发挥协同角色,长期可持续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也是重要课题之一。除此之外,在组织上、结构上也存在诸多挑战。
作为研究社会政策的专家,杨团最关注如何组织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方向上,对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她谈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中央讲过,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够把集体搞垮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这条路是中央这几年的一个重大方针,也是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杨团表示,政府已经用包括加强党建、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项目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杨团认为,目前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她分析说,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多年来,集体文化在大部分乡村已经基本消失,农民单打独斗,凭个人能力吃饭已经成为普遍认知。近些年来,专业合作社没有能扭转这个趋势,因此集体几乎成了没用的弃子被撇在一边,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违背共同富裕初衷的。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重建集体经济之路。虽然这是需要长期间努力的,但目前有很多社会组织已经行动起来。
最后,在展望乡村振兴的未来时,杨团说,“只有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共举的中国大益,只有重建村民资产和权益共同体的新型乡村集体,只有不断完善符合全民共富需要的社会市场经济,才能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