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如何实现社会企业化转型?|吕朝对话徐永光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公益组织如何实现社会企业化转型?|吕朝对话徐永光

徐永光,南都基金会创始人、现任名誉理事长,坚守公益第一线30多年乐此不疲。

从创办希望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到创办南都基金会中国民间公益基金会,成为公益市场化的“拓荒牛”,倡导公益市场化、规模化,推动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社会创新模式,持续探索中国公益生态建设的创新性与有效性路径。

益言堂——对话徐永光,一起倾听中国公益事业的拓荒者徐永光,为大家讲述他公益道路30余载的创新实践探索与深刻的反思。

自动播放

第七集:公益组织如何实现社会企业化转型?

前言导读:

公益机构的一些业务能够进行社会企业化转型,规模化、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的公益机构在商业化转型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

「益言堂」对话徐永光,第七集:公益如何社会企业化转型?通过公益组织商业化运作的三个要点来探讨如何解决公益组织当下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01 公益机构创始人在社会企业转型中的角色与担当

公益组织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社会企业化转型,其中,机构创始人可以在社会企业中担任股东角色。

首先,公益机构创始人作为社会企业的股东,能够在其中进行决策,这样更容易吸引投资人的兴趣。

同时,机构社会企业化转型成功之后,创始人作为股东的企业分红能够再捐回来,这样可以避免个人的道德风险。

公益机构创始人应当突破这个“茧”,不畏惧外界的道德绑架与质疑,做到真正的有使命感、有担当。只要能够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做到规模化真正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就对了。

02 杭州倾音 公益事业商业化转型实例

作为一名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播音系的95后女孩儿杜心童,在大学期间就创建了“倾音”社团,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发音方面为一些言语障碍者提供帮助。

现在的“倾音”,已经成立为一家正式的语音纠正康复培训机构,有两家门店,1100多名志愿者,服务人数达1500人,语言、语音、嗓音恢复率达98%以上。

倾音成为了公益组织成功转型社会企业的实例,杜心童也从一个公益创始人,变成了一家社会企业的CEO。

从纯公益组织到商业化转型的原因:

在过去纯公益的运作模式下,机构完全依赖外部捐款,缺少全职的语训师,并只能为志愿者发放少量的津贴。由此,组织发展的天花板也触手可及,而这种运作模式也几乎是大部分公益组织的缩影。

“既不能吸引全职的语训师,也很难维持团队的稳定和发展。”杜心童说。“公益产品可能会让人觉得质量不高,所以才是低价甚至免费的。而我们希望在成长过程中高标准地架构产品,提供高质量、成效显著的服务。”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助人的初心:

在市场需求量极大的情况下,2019年开始,倾音开始尝试商业化运作并扩大服务范围,从纯公益转入商业。同年4月,倾音拿到200万元种子轮融资。这些投资为倾音后续成立教研组,整合课程体系,对志愿者及语训师的培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到,公益商业化目的不是为了谋利,而是维持和帮助公益机构发展,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03 公益组织的商业化运作要点

公益组织想要进行商业化转型,需要注意一下几点设计:

第一,企业和原公益机构不要有任何股权关系。

公司完全是私人股权,团队可以自己入股。同时,公司可以将商业化运作的一定比例收入或股权分配捐赠到公益项目中,但要注意不能应影响到其他投资人的股权部分。

第二,团队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一体化。

因为工作分工与职责的不同,商业与公益的团队的职能应当分开,不能搞成两张皮。但要注意,如果两个团队完全分离,就会出现团队内部的分配制度和未来发展不一致的问题,于是就会祸起萧墙,引发人员内斗。

因此,商业与公益团队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一体化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商业与公益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公益与商业一定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一方面,公益会为社会企业带来品牌美誉度,使公司的发展更加迅速;另一方面,商业化运作能够帮助服务的规模化发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