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和贾樟柯曾为他颁奖,这位89年出生的导演要给“垃圾”办场全国巡展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徐克和贾樟柯曾为他颁奖,这位89年出生的导演要给“垃圾”办场全国巡展

一个人坚持做公益,可以凭借一颗赤诚的心;但要带领一群人长期走下去,则需要思考,如何把“公益”变成“共益”。

为了探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向善的生命力,二更联合了MSC咨询共同发起“美好实验室”,希望持续发现企业的向善力量,传播企业向善之美。

第一期,我们跟随苏家铭来到了浙江舟山东极镇的青浜岛,去记录一个关于企业向善的故事。

晚上10点之后,浙江舟山的青浜岛上的灯火陆续入眠。苏家铭和同事窝在一顶借来的小帐篷里,开始拍摄面前的星空和大海。

因为设备故障,每隔两个小时他们就需要醒来一次,轮流去1000米外的电源处更换电池。东极岛的深秋夜晚,海风里裹挟着阵阵凉意。这场拍摄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

他们会把这次用VR镜头拍摄的素材,去全国各处办巡展。只要戴上一幅VR眼镜,就能720°无死角地看到:头顶是如同钻石般闪耀的星空,面前是会散发荧光的大海,脚下是沙滩上细软的泥沙,但空气里却能闻到垃圾的臭味,还夹着着海风咸咸的气息。

再定睛一看,海滩上竟然满是垃圾——布满泥垢的塑料水瓶、破碎不堪的泡沫、锈迹斑斑的铁桶……

这是苏家铭发起的“垃圾星球”项目。他希望通过VR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对美丽风景背后隐藏的环保危机有更直接的感触

VR视频只是苏家铭团队传播向善力量的其中一种方式。近10年,苏家铭带领自己的团队制作了300多条公益影像短片。他们关注边防战士,丛林守护者,自闭症儿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在这10余年的时间里,他也从一名自费拍摄公益纪录片的大学生,变成了“自在空间”公益影像公司的创始人。

青浜岛是中国最东的岛屿之一,每天早上都会率先迎来东海第一缕阳光。

踏上青浜岛,我们的第一感受是海水蔚蓝,海风和煦。小岛上散落着屋舍。背后的青山绿意盎然。此时的我们有些不解:为什么要选这么美的地方做“垃圾星球”的项目?

苏家铭也感慨道:“这里是韩寒导演当年拍《后会无期》的地方。可海叔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沙滩上全是垃圾。很多人在收,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海叔是在岛上待了9年的民宿老板,同时也是公益组织的一员,经常带着志愿者去做净滩活动(即在沙滩上捡垃圾)。

每当看到沙滩上有垃圾,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大概率是游客或是当地人随手丢弃的。但海叔的一番话,让苏家铭印象深刻:“东极岛上很多垃圾,其实是大海上漂浮的垃圾,随着洋流飘到了岛上,最后‘吐’在沙滩上的。”

苏家铭发现海叔用的“吐”字非常形象。经过调研,苏家铭团队发现达到沙滩上的垃圾可能连10%都不到,绝大部分垃圾都沉入了海底,没有被人们注意到。

就连岛上的游客,拍照也只会把镜头对准美丽的风景,避开垃圾堆积的地方。而在日常生活中,垃圾不是不存在,只是总被人们忽视。

“其实我们平时看到最多的无非就是小区里的垃圾桶。每天都会有特定的人员处理这些垃圾。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被垃圾包围的世界。”

这也是他为啥要做垃圾星球的原因: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被垃圾包围的感觉,从而重新思考环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他们甚至从岛上挖走了两袋沙石,计划在做全国巡展时,让体验者戴上VR眼镜坐在凳子上,脚踩着东极岛的沙,并且能闻到海边的气息,再来看他们想要讲述的“垃圾星球”的故事。

苏家铭不知道通过这样的形式,到底能号召多少人一起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但他坚信:“行动的改变,会从认知的改变开始。”

今年是苏家铭拍摄公益视频的第13年,但从事公益相关的活动越久,他对公益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2011年的4月份,苏家铭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是他拍摄的纪录片《花儿哪里去了》里的男主人公陈天文打来的。

电话那头的陈天文语气慌张:“小苏不得了了,我家里出大事了。”

4月的山西,正处雨季。连绵的雨水冲刷,让陈天文家的墙裂开了很大的一条缝。苏家铭得到消息后,只能故作镇定地安抚对方:“大叔你别着急,我来想办法。”

但当时的他还是一名大学生。他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就是在每次拍摄完离开陈家之前,把除了自己所需要的路费留下,其他的钱全部留给他们。挂断电话后,深深的无力感裹挟着他。

无计可施的他试着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信息,讲述了陈天文和郭改然这对年迈的夫妇,收养了39个不同程度残疾或是畸形儿童的故事。

没想到在短短3个月内,他们就筹集到了26万元的爱心基金,帮陈天文家换了一套新房子。他的处女作《花儿哪里去了》纪录片也获得了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和最佳纪录片奖。彼时给他颁奖的人分别是著名导演徐克和贾樟柯。

后来,花儿基金会也由此成立。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却让苏家铭开始重新思考个人对于公益的作用:纪录片带来的热度终将被时间磨平,但陈家的“花儿们”未来漫长的人生路要如何走下去?

以前的他,总觉得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从事公益活动。但后来他才发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让专业的人来做公益,才能让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而不同的企业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价值。

2014年,苏家铭创办了自在空间,一家专门提供影像制作和传播服务的公司。作为一名资深的公益人,苏家铭除了纪录身边的美好故事,他希望可以通过专业的视频制作和传播,让更多商业向善的力量被看到。

现如今,10多年过去了,但“花儿”的故事没有被遗忘。苏家铭每年都会抽空回到陈家,继续记录他们的故事。并且他还把摄像机交给了陈天文家里的小朋友,让他试着用镜头记录自己家人的故事。

努力挖掘向善的真实力量,是苏家铭价值倾向。这也是二更“美好实验室”会关注到他的重要因素。

可为什么我们今天如此强调“商业向善”,而不再仅仅讨论“公益的力量”?

在一次直播中,长江商学院教授、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朱睿,提及自己参加公益活动的经历:

“做志愿者其实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但因为我从事理论研究,会忍不住去算我花下去的时间成本的效果如何,结果发现这样做的产出很低。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自己感受到了快乐。但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快乐是经不起推敲的。”

图源:长江商学院《商业公益化、公益商业化 ——长江商学院朱睿教授受邀出席WeBelong论坛》

于是,她开始研究个人和企业如何才能在公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提出了“商业向善”三部曲的理论:

第一步是需要建立共益的价值观。在让自己受益的基础上,我们还能给他人提供帮助。这本身就会让人产生成就感。

第二步是寻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社会痛点相结合。“共益”活动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只有每一个运转齿轮各就其位,才能高效运转。

第三步则是建立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不可否认,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若是一个好的机制能够让他人从中获益,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加入到你的“商业向善”中来。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关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去年,鸿星尔克低调捐款5000万被网友推上热搜,拥进直播间野性消费;今年,白象集团1/3员工是残疾人的消息感动了无数人,白象方便面销量暴涨。

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向善”并不等于直接捐款、捐物。商业向善,应该是企业结合⾃身业务,挖掘商业活动中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呈现在企业战略、业务发展以及资源配置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鸿星尔克捐款是做公益,白象雇佣残疾员工则是商业向善。而商业向善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因义而利”。关于“因义而利”,朱睿副院长有过很详细的解释:“因为你做了一件义的事情,但它后续不经意的结果,能给你带来更好的,而且是值得尊重的利。”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商业向善的理念带来的“因义而利”的案例有很多:海底捞“家文化”的管理模式,把员工当家人,为他们提供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机会。

“黑暗中对话”(中国)让视障者得到更多理解,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拥有更广阔多元的人生图景;京东在线下门店积极布局老年顾客服务专区,辅助老年人学习和使用智能设备,助力老年人摆脱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诸如此类的商业向善的案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为此,二更联合MSC咨询共同发起了“美好实验室”。

我们向所有企业向善的关注者、探索者、践⾏者,发起倡议与邀请,用视频链接共益,解决企业在运营中的各项挑战,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共益实践中,助⼒企业向善可持续发展,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向善之美会永远闪烁光辉,也永远值得被看见,被挖掘,被记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