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一起治愈“心灵感冒”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一起治愈“心灵感冒”

孩子年龄小,就真的无忧无虑?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已达到17.5%。

孕妇产后抑郁,是在“无病呻吟”?

其实,你眼中的“矫情”不是脆弱,是她从绝望中发出的求救信号。

家中的老人敏感多疑,焦虑惶恐,是不是感觉他们“老糊涂”了?

这些异常表现,可能只是老年抑郁症的冰山一角……

提到精神疾病,大多数人讳莫如深,把内心的痛苦当作难以言说的秘密。但它不会因逃避和隐瞒消失,而像无处不在的“幽灵”,侵占一个又一个在疾病阴霾中挣扎的灵魂。

正在经历着精神困扰的患者们,迫切地需要治愈这场“心灵感冒”。

“突然之间,我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了”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雨轩觉得她逐渐与按部就班的生活脱节了。

2018年的春天,还在广州读研的雨轩做着一份出版社编辑的兼职,每天帮作者修改书稿,同时兼顾着学校的课业,无形的压力笼罩着她,日常的忙碌让她顾不上细想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心理的变化逐渐反映在了身体上。

打开word文档,她看着数十万字的书稿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上下滑动鼠标滚轮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日常的工作仿佛大山一样压在身上,让她喘不过气来。

在学校,她开始频繁迟到,永远不能按时出现在老师的课堂。每天躺倒在床上是唯一让她能够真正逃离一切焦虑的时刻,就算费尽浑身的力气坐到椅子上,她又会发现自己被座椅“封印”,行动困难。

(图源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图源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我的灵魂在飘走,我的身体却留在原地。我已经无法控制我自己的行为了。”她逐渐变得逃避一切社交活动,形单影只。最后因为无法开始自己的毕业论文,她申请了延毕。

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雨轩的导师发现了她的反常状态,推荐她去精神科接受治疗,直到这时雨轩才意识到,她需要外界的帮助来走出这片将自己逐渐吞噬的沼泽。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每8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在中国的比例更是高达1/6。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在新型冠状肺炎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而一个人开始感受情绪低落,再到向外界求助,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在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不明确自己已经患病,或者因为讳疾忌医或世俗观念等各种原因,不去接受正规的医院诊疗,而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默默承受疾病的煎熬。

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仅为9.5%,在就诊的患者群体中,得到充分治疗的仅有0.5%。有太多的患者还在漫漫长夜中带着需要被疗愈的心灵踽踽独行,他们距离回归正常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少之又少的“拯救者”

在医院的精神科诊室,常常人满为患。

由于就诊人数过多,在门诊排队等候许久的患者,在见到医生后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来面诊。在患者眼中,也许是医生见过了太多像自己这样的病例,已经见怪不怪,快速进行的面诊流程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就诊时间短,交流内容少,冷漠高效的医生和一连串的检查单,让抱着前来倾诉情绪的期望的患者们感到自己“不受重视”。

但这种状况的背后,是我国精神医疗供需不平衡,精神科医生缺口极大的现实。这也导致了精神科医生必须极度压缩面诊的时间,面对海量的患者没有工夫、也没有精力给予足够的安慰和关怀。

(图源网易新闻)

(图源网易新闻)

根据2017年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由于精神科在医院系统中较为冷门,我国精神科医生仅有3万人,而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医患数量的悬殊使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环境变得格外严峻。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主任医师田成华说,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有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加之对医师的待遇条件并不乐观,因此除非是出于强烈兴趣,很少有毕业的医学生选择作为精神科医师执业。在北医八年制的医学生毕业班中,每年选择去做精神科医师的学生比例仅在5%左右。

加上中国的精神医疗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开始精神健康服务才被纳入社会福利计划。此外,中国精神卫生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一线城市的门诊时常爆满,而在地方仍有2/3的区县没有精神疾病床位。

医生少,精神障碍患者无法得到他们理想中的充分治疗,门诊和大夫往往成为他们情绪宣泄的对象。始终维持着高强度的工作模式,精神科医生们的耐心也在日复一日的接收负面情绪的看诊中消耗枯竭。

近年来,精神科医生罹患抑郁症的新闻层出不穷,医师的心理健康也逐渐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当中。中国国民心理发展健康报告中提到: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突出,作为患者的“拯救者”,医生们却无奈“医者不能自医”。

医生和患者的双重困境,让精神疾病的治疗之路布满荆棘。

对患者来说 “爱”就是药

在被抑郁症困扰十多年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临床心理学教授、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出版了《正午之魔》一书,以自己的抑郁经历为蓝本讲述精神疾病,与读者共情。

安德鲁·所罗门通过研究发现,在对抗抑郁症时,仅仅靠心理医生和患者双方并不能将抑郁症控制好,社会互助团体、药厂、国家政策等都与社会当中的抑郁症治疗息息相关。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

(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图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从1992年到今天,世界精神卫生联盟致力于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人能直面心理健康问题,正视精神卫生疾病。

针对国内精神健康诊疗现状,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2021年年底,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成立,开始从国家层面统筹开展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

2022年,国家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5936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全国精神科执业注册医生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44%。”

“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精神科医生更难。所以过去十年,在这方面是做了很多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精神科医师数量已增长至6.4万人。

我国精神卫生体系和队伍逐渐完善和壮大,让人们看到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多诊疗机会的希望。而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你正在遭受精神卫生问题困扰,请及早寻求帮助。它不限于专业医疗结构提供的预防和治疗,还包括亲友、社区、社会给予的服务和支持。

精神卫生关乎我们每个人,也关乎整个社会。“人人得享精神健康福祉”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行动的方向。对患者来说,“爱”是治愈心灵最好的药方。

(文中所提人物雨轩为化名)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新周刊,长江云,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世界卫生组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