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想更好地服务世界 |益盒发布会实录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我们始终想更好地服务世界 |益盒发布会实录

引言

本周五(9月2日),公益盒子举行了机构自2020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媒体发布会。「公益盒子」(下简称“益盒”)是一家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有效公益"的倡导机构,致力于通过严谨、公开的研究,寻找高质量的公益项目,让中国捐赠者的捐款能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

在发布会中,益盒团队回顾了机构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并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介绍了益盒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成果。最后,益盒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支「影响力基金」。

以下是对本次发布会的重点回顾。

本次发布会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女士的致辞开场。王志云女士表示,联劝基金会对于能见证益盒基金的发布,并与益盒一起将有效公益的理念带给捐赠人感到荣幸。

王志云女士提出,“公益”即“公共利益”,这意味着公益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对公益行业缺乏信任,中国有大量的公益潜在参与者仍在”观望”。基于这样的观察,王志云女士总结出了一个信任公式,即「信任=透明+参与+成效」。其中,透明是基础,参与是路径,而成效是核心,也最有挑战性的环节。在公益慈善行业多年,王志云女士发现,在「信任公式」三要素上持续推进、创造显著成效的国内机构寥寥无几。 因此,对于益盒的成立、联劝基金会非常重视。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去呈现公益价值,用有成效的公益实践去触发、支持捐赠人持续地理解并参与公益,并在过程中保持透明和专业的姿态,就是联劝基金会与益盒建立合作的最大动因。

王志云女士最后表达了对益盒以及益盒基金的期待。她认为,前面的道路虽阻且长,但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就有机会连接社会公众的善意,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随后,益盒创始人、CEO何流面向全体与会者介绍了自己与公益结缘的故事、益盒的起源,并正式宣布了益盒基金的成立。

从高中开始的多次项目经历,让何流感受到了参与公益的乐趣与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但同时,他也逐渐对许多公益项目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给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

今天,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巨大挑战。媒体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让诸多的苦难以更显性的方式被呈现。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意“远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然而,仅有善意是不够的。据统计,全球有 75% 的公益项目在接受评估之后结果显示为「弱效」、「无效」或「有害」。而且,这还不包括大量没有接受过评估的项目。以Play Pump为例,其初心虽然是为了解决非洲村庄的用水问题,在全球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但最终反而加剧了当地的用水不安全,还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而在得到大量关注的教育领域,只有 10% 的项目在完成评估后被界定为「有效」。

若将视线放到中国,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每年上千亿元资金,数十万个公益项目,只有极少数具有严谨、科学的效果评估。绝大多数公益项目获得捐赠的方式是用营销、时事、热点、感人的故事,以打动普罗大众。少数公益项目列出了较清晰的财务计划。但即使这些计划能被规范地执行,捐赠人也并不知道他们的捐款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高质量信息的缺失意味着,目前的中国公益生态,其实一直都在奖励吸引眼球的流量故事,或熟人专家意见,而非项目的实际效果。

何流指出,针对同一个社会问题的不同干预措施,有效性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支持有效的干预就是一个给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重要抓手。何流介绍道,益盒曾经对数百个卫生干预措施进行筛选、分析,最后发现了39个效果更优异的干预、并对其成本效益进行了排名。这份研究的结果让何流意识到,公益是一件专业的事。当个人无法身体力行做公益项目时,有效的捐款可以成为一种杠杆,帮助捐赠人“数十倍、数百倍地去服务世界”。

「益盒基金」的想法由此诞生。

作为中国第一支影响力基金,益盒将通过科学、理性的研究,帮助捐款人发挥捐款的最大价值。通过给益盒基金捐款,捐款人可以第一时间把益盒的研究结果付诸行动,对「有效、科学、讲证据」的公益项目捐款,从而创造真实的改变。

从基金的运作模式上来说,所有捐款人的资金并不会通过益盒的账户,而是通过联劝网,由联劝基金会接收,并由基金会的专门团队合法、合规地管理这笔资金。联劝团队将根据益盒的捐赠推荐,对资金分配进行决策。除此之外,作为公益资金的经理,益盒会对资金进行长期、全链条管理。益盒会与公益项目方保持沟通,持续调查资金使用情况,并为捐款人提供深度的追踪、反馈。益盒不会从中收取任何中间费。

为了聚集一批愿意为世界去创造真实改变的捐款人,益盒在在近期启动了一个捐款人社区。益盒希望能缔造一种新的捐赠文化,让捐款从私密变得公共,从随意变得认真,从感性变得理性。

深远的社会进步往往从一小群非常认真的人开始的。何流认为,如果有效捐赠在未来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都开始用这种利他、开放求真的态度去对待捐款,人类社会将有无限的可能。因此,在发言最后,何流提出了益盒的号召与邀请:到公共的空间里,去拥抱他人,去奉献、去行动,去改变,重塑我们面临的世界。益盒仍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因此期待有更多的同行者加入,一起参与这场奇妙的探索。

益盒研究总监李治霖对益盒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通过八个互动问题,李治霖让参会者感受到,仅凭直觉作出捐赠决策,往往可能是错误的。由此,李治霖引出了益盒的方法论:

左边的正三角呈现了不同类型证据的质量。其中等级最低的是项目背景信息与专家观点。往上是对个案的观察、案例汇编等等。最高的是针对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

右方倒三角展示了益盒筛选公益项目的过程。益盒首先筛选高成本效率的干预措施,然后分析某干预措施在中国是否存在相应的社会议题。第三步就根据同样的方法筛选出证据良好和透明度高的公益项目。

除了有效性,益盒在进行公益项目评估时,也会特别注意「资金缺口」。益盒认为,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是一个好的捐赠机会,需要站在「边际效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即每多捐一笔钱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益盒在初步找到潜在的值得推荐的公益项目之后,还会结合机构的筹款能力、项目当前的需求,来评估机构能否将额外的资金转化为有效的公益产出与结果。

基于几千小时的研究工作,益盒目前已经作出了两个项目推荐。

第一个项目是上海新奥光明公益基金会的「新奥光明」项目。益盒的研究表明,白内障手术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盲手段。益盒对项目进行了约半年的跟踪和评估。运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计算方法,益盒发现,平均而言,新奥项目每 3335 元就能帮助一个盲人重见光明,而项目仍面临着500 万元的资金缺口。

另一个项目是上海佑心慈善基金会的「心动万家」项目。在儿童健康领域,先心病的筛查和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挽救儿童生命的干预措施。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有200万左右的儿童先行病患者,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病例在出院时是未被诊断的。益盒的成本效益计算显示,平均每3.8 万元就可以避免一个名5岁以下儿童因先天性心脏病而死亡。同时,项目的资金缺口还有 350 万元。

为了向与会者提供有关两个项目的更多细节,益盒邀请了新奥光明基金会的执行理事许平先生、佑心基金会的常务副秘书长李丛宇先生分别就项目近年的发展、最新的动态进行了分享。

许平先生以老年人白内障为切入点,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疾病主要的干预措施、以及中国的疾病防治情况。目前,中国大概有700万名白内障患者。这一数字将伴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快速增加。但白内障手术已发展得非常成熟,每例手术仅需15到20分钟就能完成。并且,如果没有眼底病变,复明效果通常是非常好的。

然而,中国的白内障疾病防治仍然面临着基层眼科服务能力不足、弱势眼病患者无法负担手术费用、公众对眼科疾病的保健意识较弱等问题。

过去十年间,新奥基金会的农村综合眼病防治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策略支撑,分别为基础设施改进(如与当地医院合作设立公益病区)、疾病控制(主要关注老年白内障与儿童屈光不正)与人力资源发展(主要是眼科业务人员培训)。在贵州毕节,新奥基金会创立的医疗社工工作模式(下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许平先生指出,近年来新奥基金会在执行项目中发现过度医疗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此,新奥一方面加强了理念沟通、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制定了手术收费框架,明确自费比例、项目补贴等信息。

另一方面,新奥基金会也关注到了多种导致中国白内障患者无法完成手术的因素。基于此,基金会总结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白内障手术量提升模式:

李丛宇先生介绍了心动万家项目开设的背景。实际上,佑心基金会的项目设计思路与益盒的筛选公益项目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先选择领域,再寻找该领域中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充分理解了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后,佑心基金会对心动万家项目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了设计:

经过不断地迭代、调整,「心动万家」项目已具备四点特色:

形成了一套相对透明、完整的救助与捐赠流程。项目捐赠人能参与到患儿的受理、账目核对以及后续与基金会的互动。

项目不仅聚焦于干预措施本身,而提供了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康复,佑心基金会均会为患儿与家庭提供对应服务。

项目十分注意「强化务实」。从项目点的选择上,佑心扎根于高海拔、边缘、偏僻、欠发达地区,结合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对口帮扶,持续开展项目,建立长效机制。为了确保项目合规,佑心设立了「三审一评估」制度(包括村镇证明、医院社工初审、项目部调查核实),让善款的效用最大化。

除了做好捐赠人服务,心动万家项目也在服务受益人上不断优化。例如加快拨款申请与审核速度、为病情复杂的患儿提供多次救助、开通「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

截至2022年8月,心动万家项目已经进入500多所学校,为20万名儿童提供先心病免费筛查服务,受理、资助了超过200例患儿。虽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心动万家项目为患儿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架起了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一座桥梁,联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因此也收获了来自患儿家属、医院以及其他合作方的积极反馈。在李丛宇先生看来,佑心基金会最应该感谢的是患儿家庭,因为他们信任佑心,将生命托付给了机构。他也期待心动万家项目能收获更多的关注,造福更多的家庭。

发布会的第五个环节是圆桌讨论。这场讨论由益盒学术总监李治霖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关宏宇以及三一基金会能力支持业务总监王龙玺。三位嘉宾就“中国公益行业关注有效性的时机”、“如何看待公益项目评估使用的不同类型证据与评估模式”、“如何平衡做公益的感性与理性”、“如何将有效的措施与项目进行大范围推广”、“如何实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进行了精彩探讨,引发了其他参会者的深入思考。

王龙玺提出,透明与有效分属于不同的系统。“透明”对应的是“规范”与“程序”,是为了确保项目合规的基本要求。而“有效”是项目的结果。整体而言,当前公益行业关注规范性多于有效性的。而实际上,对于某些具体的事情,透明性并非越高越好。如果透明与规范对有效性产生了影响甚至成为了一种障碍,先确保有效性可能才是最关键的。而关于开展有效公益,王龙玺认为,除了收集数据等技术性环节,有效公益的知识本质上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是关于“做成”的知识。这意味着,它本身不是揭示规律,而是由从业者提出的某种看待事物的观念与角度。因此,提出「有效公益」的概念本身就是对人们固有思维的一种挑战,这也是目前行业内仍然存在对「有效公益」的争论的原因。

宋映泉老师同样观察到了当前十分常见的“依据感动的故事进行捐赠”的现象。他认为,在讨论“有效性”时,需要考虑“对谁有效”、“在什么样条件下要有效”、“有效的机制(例如,施加了怎样的激励)是什么”、以及“实现某种效果需花费多大的成本”。这些既是对项目设计者的要求,也是项目评估方需要重视的要素。关于证评估方法,宋映泉老师认为兼顾宏观与微观,平衡质性与量化数据非常重要。

关宏宇老师进一步对“有效”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一旦提到“成本效益”,就意味着不仅仅要有效,还想要有效率——不仅要找到什么方案可能有效,还想要找到更好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思考「成本效率如何最大化」可能是大范围解决一个问题的开始。关老师以向农村学校学生发放眼镜为例,向大家说明了从微观角度对一个公益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路径。比如,如何发放眼镜?由谁负责筛查需要眼镜的学生?如何提高这项干预的留存率?这其实也意味着,仅仅追求宏观数字的最大化是不够的,对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问题在真实情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发布会最后,益盒团队回答了到场媒体、公益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与会者的问题。益盒创始人何流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在他看来,这次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或许能为中国公益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益盒基金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益盒也会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听取意见、收集反馈,不断推动「有效公益」生态的形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