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因义而利,商业向善
公益
公益 > 新闻益事 > 正文

朱睿:因义而利,商业向善

过去一年,国际冲突和新冠疫情的交织叠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各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协作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如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贡献社会价值?6月29日,凤凰网举办行动者联盟2022社会责任与创新论坛,邀请大咖嘉宾共论商业向善之路,并评选、揭晓“年度CSR领航者”“年度CSR担当者”“年度CSR行动者”共3类15个案例,发布《凤凰网202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案例》。

在《民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圆桌环节,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监事朱睿就“因义而利,商业向善”主题展开分享。她解释了自己对“商业向善”的理解,认为它可以通过“因义而利”来体现,“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我们希望长江的企业家学员能够意识到创造社会价值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顺带的结果是更好的、更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朱睿教授还特别分享了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的初衷、实践经验和课程效果,“课程起于长江,但我们希望它不限于长江,希望可以用一种激励相融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可以共同打造商业向善,共同创造新商业文明”。

自动播放

以下是分享实录:

朱睿:大家好!我分享的主题是“因义而利,商业向善”。具体而言,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长江商学院我们做的一门《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鼓励长江的企业家学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向大家介绍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课程,我如何去做,目前的效果,以及未来的期许。

长江商学院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成立以来,一直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社会担当在长江商学院的基因里面一直存在,在长江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叫“无公益,不长江”,这是所有的长江校友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我从2013年加入长江后,参与了很多和长江的公益以及商业向善相关的事情,也创办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这门课程。

2016年的时候,《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是长江EMBA的一门选修课,到2018年成为必修课,之后又进入到了长江其他的课程项目。课程旨在引导企业家学员践行商业向善,用商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好的商业价值。但问题在于,这门课程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层面,很难真正激励学员把商业向善的理念转化为企业实践。

基于这样的反思,我们在2021年在长江EMBA36期正式推出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在我看来,这在全球的商学院都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无论从设计、体量还是运营上都非常有挑战。之所以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以及获得学校的支持去做这样的课程,其实是源于一个特别简单、但我觉得是正确的初心——就是希望可以更好的去推动中国的商业向善,可以打造更好的新商业文明。

换句话说,这门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长江的企业家学员在理解商业向善的理念之后,真正能够付诸于践行,在企业中去实践这个理念。换句话说,“动起来”是这节课考核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我们如何去设计这门实践课程呢?课程设计与传统的理论课程非常不一样。传统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我们采取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叫基于挑战的学习,Challenge-based Learning。换句话说,这个课程的起点是每一个学员个人感兴趣的、基于现实的问题。换句话说,企业家学员自己最纠结的问题是什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这门课程的起始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授、课程导师,其他同学,共同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引领者、作为教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给学员不断地引入新的商业向善的理念,行为科学的理念,以及社会设计的理论,帮助大家运用新的工具,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为这门课设计了一个“个人作业+小组代表+导师”的辅导机制,也就是所有的长江EMBA学员必须要在一年之内,设计一个针对自己企业的商业向善项目,并且去践行,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结课报告。到终期报告完成之后,每个学习小组会派一名代表参加班级和年级的路演与评比,希望可以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

为了推动课程创新,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导师制度,寻找了在业界非常成功而且认可践行商业向善理念的企业家作为项目导师。每个学习小组引入一位导师,全程陪伴引导学员完成实践课程。

我也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商业向善的理解。在我看来,商业向善指的是企业家去挖掘其核心业务中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呈现在企业的战略、业务发展以及资源配置当中,从而让企业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更好的商业价值,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更持续地创新,更高效地创造价值的方式是把企业自身的业务和社会问题结合,使社会价值呈现在企业的战略业务发展以及资源配置中,最终通过实现社会价值而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换句话说,在我看来,商业向善,可以用“因义而利”这四个字来体现。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我们希望企业家学员能够意识到创造社会价值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顺带带来的结果是更好的、更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到目前为止这门实践课程的效果。这门课程从2021年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名企业家学员在各自的企业中践行商业向善的项目,其中有800多名学员已经完成了一年的项目。为了支持这样的规模,我们邀请了100多位企业家导师,来全程陪伴、引导学员。我们还有20多人的运营团队,其中包括教授、班主任以及项目组的成员。在课程创新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显著的课程价值,首先,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学员通过上这门课,开始有意识地去梳理自己企业的社会价值。很多同学说之前习惯于思考企业如何赚取利润,现在会重新定位企业,来思考企业的社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可以打造出更好的、可持续的项目,从而实现商业价值。此外,我们看到企业家学员把商业向善的理念真正转化成行动,在为期一年的实践课程结束后依然得以延续,真正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

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是社会影响力。《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希望这门课是基于长江、源于长江,但不限于长江,所以我们在导师的构成以及后续研究和案例的推广过程中,都希望可以突破长江的边界,影响更多的人,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一点是我非常欣慰的,看到了这门课带来的集体赋能。看似是我们在帮助企业家学员来做一件有助于他们企业发展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包括教授、导师、学员在内的每一个成员其实都会受到这个场域的正能量的影响,都感觉到被赋能,而且他们自己的能量也会返回到这个场里,又可以给到其他人更多的影响力。导师本来是以辅导学员的身份加入,但导师进步的速度、提升的程度甚至比学员还要快。

最后,我想简单分享一下对未来的展望。这个项目已经运营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希望可以用一种激励相融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共同打造商业向善,共同创造新商业文明。我们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引以为豪的方法论,我们叫它“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但以一种别人愿意加入你的方式来做它”。我觉得这句话是既是说给我们的企业家学员,当企业家去践行一个商业向善的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设立一个激励相融的机制,让企业的员工、股东、客户愿意参与进来;同时也是说给我们自己,当我们去推进这样的实践课程的时候,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更多的相同理念的认可者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一起推动中国的商业向善和新商业文明。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